转变教育理念 创新数学教学
2017-02-09李春鹏
李春鹏
【摘 要】理念是行动先导,是实现目标的内驱思想动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应转变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才会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教育理念;转变;意义作用;方法
目前,为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改革与开放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基础,素质教育新课改正在全面推进。新课改对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学习方式的改革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崭新的课题,提出了明确的实施建议。而首要任务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各项具体任务的实施。数学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新课标提倡的根本理念是使学生获得现代化社会普通成员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求真求实、认真严谨、勇于探索等良好个性品质,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要深刻理解数学教学理念创新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定位是:努力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教育理论如下:①注意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科学本位理念;②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③注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④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⑤构成新的评价体系。教育理念关注的就是解放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五大解放”:①解放学生的眼睛,学生才能观察世界、观察社会,探究新领域,研究新事物,发现新问题;②解放学生的头脑,学生才能摆脱迷信、成见、曲解,破除唯书、唯师、唯上,才能独立思考,异想天开,构造新意;③解放学生的双手,学生才能手、脑并用从事科学实验,从事发明创造;④解放学生的时间,学生才能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获取更丰富的知识;⑤解放学生的空间,学生才能摆脱课业的沉重负担,摆脱种种考试束缚,才能学一点自己想学的东西,思考一些自己乐于思考的问题,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同时,新课程对教师自身也是一种解放。
二、要准确定位新课改创新的任务与方向
长期以来,为了克服教学中的主观随意性,数学课程内容注重追求科学性、系统性和系列化,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存在“繁”“难”“偏”“旧”的弊病,这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由此,数学新课程改变了“难”“窄”“旧”的现状,建立了“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新课程肩负着转变“应试教育”的根基和建构“素质教育”大厦的双重使命,删除业已陈旧的失去学习价值的知识,如带分数的四则运算、一些繁杂的大数目的计算,以及类型化的应用题解答知识等。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应降低如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计数器的使用、实践与综合等封闭式知识的教学要求,提高开放式能力的培养标准,强调主动建构,反对机械重复,重过程,轻结论,重应用,轻理论,重探索,轻模仿……打破原有比较严密的知识体系,拓宽数学学习的知识面,不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而强调要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使数学新课程的内容做到丰富多样化,教学活动充满个性和活力。
三、要正确认识教师角色转变的作用与内容
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施教水平与引导方法。教师要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一味的操作者转化为研究者;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从传授转化为建构,教师教得好就是促进学生学得好;在新课程下,知识和技能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追求,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密切联系。现今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多,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模式,几乎都包含探究性学习这一环节。这里以实施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为例简单加以说明。
1.在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现有发展水平,再把数学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教师要创设一个能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最好是一个能引起学生惊异的事件和现象的数学情境,以真正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形成克服困难的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并使学生产生相应的问题意识,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发现或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才能着手探究和解决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实施开放式的教学,应高度重视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着眼于教材内容本身的开放。如,案例(开放命题条件):教学“圆的标准方程”时,在学生完成教科书练习“写出圆心为,半径为1的圆的标准方程”后,将命题抽去条件改编为“试寻求确定圆的条件”再让学生讨论、解答。经过思考讨论,有的学生依据圆的特征得到:“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别为 ”,抓住三点确定一个圆得到“经过不共线的三点”;有的学生根据数形结合思想,抓住该圆与轴均相切,得到“圆心为,且与轴相切”或“圆心在直线上,且与两坐标轴都相切”;还有的学生着眼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直线方程知识得到“过点,圆心是两条直线的交点”。上述情况表明,给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内容开放的交流平台,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严士健等,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
3.杨慧,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探讨[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