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中市城区犯罪行为空间特征分析

2017-02-09徐智邦

城市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汉中市犯罪行为犯罪

许 鹏,杜 萍,徐智邦



汉中市城区犯罪行为空间特征分析

许 鹏1, 2,杜 萍1, 2,徐智邦1, 2

(1. 兰州交通大学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兰州 730070;2. 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工程实验室,兰州 730070)

结合地理学和环境犯罪学,以西部三线城市汉中市2013-2016年5月立案判决的刑事案件发生地点为数据源,研究犯罪空间分布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发现:中小城市犯罪空间分布呈显著稳定的规律性,刑事犯罪类型较集中;犯罪高发区多集中于人口密集的老城和人口流动较大的城中村以及经济发展较强、交通便捷的乡镇;犯罪低发生区多为非生活性功能区、经济中心和街道空间功能相对单一的区域。综合考虑城市环境和片区派出所位置信息,为加强地区治安状况和降低犯罪发生率,应充分考虑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犯罪行为的辩证关系,在城市环境规划中需考虑犯罪预防,加强城市防卫安全设计;针对小城市刑事犯罪类型集中高发区的特点需进行重点地区警力部署和专项治安治理。

城市犯罪;空间分布;城市环境;犯罪防控;汉中市

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犯罪已成为影响城市安全和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统计数据显示,1981-2012年间,全国刑事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起,刑事犯罪率连续7年创历史记录,2012年刑事犯罪率较1981年上升451.80%。[1]当前国内外对一线城市犯罪行为研究较多,对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研究却相对缺乏。[2]汉中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三线城市,近年来刑事案件也呈上升趋势,其犯罪行为具有明显中小城市发展进程特征。因此,研究其犯罪行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进而从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等多方面综合采取犯罪预防措施,对促进中小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学术界早期将犯罪行为视作一般的“社会问题”予以关注,[2-3]但是,当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犯罪行为时,其空间统计分析对于预防犯罪及政府决策就具有了很重要的价值。从最早19世纪法国的制图学派尝试利用犯罪地图探究犯罪空间分布,到20世纪3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的社会解组理论,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日常活动理论,已经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犯罪地理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犯罪制图、犯罪热点监测理论与方法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逐渐开始重视对一线城市犯罪问题的研究。由于国内犯罪地理研究数据来源较为单一,多从公安部门取得,数据获取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利用有效数据开展中小城市犯罪行为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以汉中市中心城区为例,探究城市环境等对犯罪行为的影响,以期对西部中小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一、犯罪与犯罪热点区

本文选择法院判决的刑事犯罪案件是由于刑事犯罪对社会、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破坏巨大,社会影响恶劣,严重影响城市居民安全感指数,同时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刑事犯罪以一种不可逆势头持续快速增长,长期处于高位状态。[4]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犯罪是依照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因此法院判决的刑事犯罪案件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研究其犯罪空间特征和应对策略极具现实意义。

犯罪在地理上不是均匀分布的,有些地方密集,有些地方稀疏。[5]犯罪热点区指某一段时间内犯罪数量或发生率高于周围平均水平的地区,[6]探究犯罪热点区的方法主要有空间自相关分析、Ripley’s函数法、核密度估算法等。[7]本文采用核密度估算法进行实验,核密度估算法通过生成犯罪地点聚集程度平滑估计面,其显著特征是能直观反映犯罪集聚特征与空间变化。进行核密度估算法探测犯罪热点地区,其一般形式为:

二、研究区域

汉中市位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地处陕西省秦巴山区中部,汉江上游,汉中盆地中部,东经105°30′50″-108°16′45″,北纬32°08′54″-33°53′16″,是西部典型三线城市。全市辖汉台区与南郑等10县,市域总面积27 246 km2,其中汉台区是市建成区主体部分,下辖7个街道、7个镇。按照陕西省统计年鉴数据,2014年汉中市域总人口384.13万,其中汉台区人口57.20万,非农业人口30.55万。[8]汉中市历史悠久,经济社会结构和城市建设具有西部中小城市特点,其城市犯罪问题具有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普适性。

表1 2013-2016年5月主要刑事案件立案比例

三、数据处理

目前,国内城市犯罪数据多来源于公安机关的警情数据,但该类数据获取困难且往往包含大量的一般治安案件,因此,本文选取中国裁判文书网收录的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法院官方公布的一审公诉刑事判决书作为研究数据,如表1所示。相较于警情数据,法院刑事判决文书是严格意义上的“犯罪”数据。之所以选择2013年至2016年5月的案发判决书作为研究数据,主要是因为2013年以前汉中市的刑事犯罪数据无法有效获取,而历年犯罪空间分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9]因此本文选择的数据能够满足研究需求。公布的刑事判决书资料,每起案件都有明确的作案时间、作案地点及详细的案件信息属性,将判决书中的文本地理位置进行地理编码和坐标转换等处理后,从中提取有效地理位置的犯罪行为共373起。将其地理处理后如图1所示。

四、犯罪行为空间特征及预防

(一)犯罪热点地区的空间分布

所有的犯罪实施都需要相应的环境条件,包括场所空间和时间。那些具备犯罪环境条件的场所中,犯罪机会成本非常优越的地区往往会成为犯罪的热点区。

图1 2013-2016年5月汉中市城区刑事犯罪地点分布

以汉中市城区2013-2016年5月期间373起案件的犯罪地点为数据源。通过Ripley’ s函数计算出犯罪的最佳聚类距离,利用ArcGIS10.3软件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生成犯罪密度分布图,如图2所示。不难看出,汉中市城区的犯罪热点地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古城墙遗址东部老城-城东片区、陕理工-雷家巷村片区和远郊铺镇片区。且城区中心区域的犯罪高发区明显高于城区外围,路网越密集的地区犯罪呈显著的高发区,犯罪热点区整体向城东偏移。总体分析犯罪数据,城区作为人口和商业集中区,陕理工-雷家巷作为城乡结合地带,犯罪呈明显高发。但特殊说明的是市区南部滨江路一带也是路网密集区和商业繁华地带,但未出现明显的犯罪热点区。

图2 2013-2016年5月汉中市城区刑事犯罪发生密度

(二)犯罪热点地区环境因素分析

汉中市老城—城东片区的核心区处于连接度最高的天汉大道、前进路、南一环路、南团结街四条主干道围成的区域中间,属于土地使用复杂的老城区,区内包括北大街-莲花池公园商圈、东大街商圈、中心广场-国贸商圈、东关商业区以及3201大型医院等。作为城市市区,该区域开放性和自由度较高,商业和服务集中,经济活跃,城市活动频繁,人口密集,其犯罪的预期性使得该区域成为刑事犯罪的理想地。区域内一些场所本身的功能属性特征也易引发犯罪。如商圈内财富聚集,易发生财产和伤害类犯罪;住宿功能服务区是毒品和非法拘禁类犯罪的高发场所;医院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易发生盗窃类犯罪;密集的路网和频繁的街道活动,一定程度上为犯罪提供了更多的作案目标及机会,也为犯罪之后逃逸提供了便捷条件。此外,相关机关治安的监督力度不够,也是导致该地区犯罪多发的一个原因。

陕理工-雷家巷村片区属于城中村,是外来流动人口、小商品集中的城乡结合地带,该区紧邻陕西理工大学和市高速客运站,区内人员流动较大,餐馆和旅社众多,社会结构单一,使得犯罪机会较多,罪犯较容易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完成犯罪行为。同时该片区具有人流密集,逃逸通道较多的空间特征,符合易聚集刑事案件发生的条件。且犯罪机会的形成与地区功能、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息息相关,该区域城市功能单一,基础设施薄弱也对犯罪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铺镇片区远离市区和人口流动区,形成犯罪高发区主要是因为铺镇作为汉台区东部重要的经济强镇,属远郊商业中心。其人口集中,经济发展活跃,道路交通便捷,是连接区北部汉王镇、城固县西部,南郑县东北部与市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作为近郊区,街道活动较少也是该地区成为“两抢”类暴力侵财案件的发生地,该区域的犯罪具有典型的流窜作案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市区南部滨江路一带作为人口和商业繁华地带,但未形成明显的犯罪热点区。经实地调研后合理分析认为,虽然该地区人口密集,商业繁华。但滨江路一带主要为2000年以后新建成城区,区域内高层住宅楼林立,入住人口多为郊县和市区有稳定收入的青年人口,区内人员犯罪意识较低。同时社区内部安防设施较为齐全,商业中心也有完善的安保措施,对犯罪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

(三)犯罪的预防

本文统计分析了汉中市城区2013-2016年5月全部有效地理位置的犯罪信息,其中,盗窃和故意伤害类刑事犯罪所占比例较大,达到所有有效刑事案件的56.03%,而这两类犯罪多集中于商业繁华、服务设施密集、人员流动较大的地区。犯罪密度较低的地区为市区南部滨江路一带、市区北部兴元湖开发区、城西地带以及铺镇辖区外围。围绕前述犯罪热点地区,犯罪分布呈现距离衰减特点。对犯罪类型重新进行梳理,剔除单个类型犯罪累计低于10次的数据和销售假药罪(因为销售假药罪与2014年9月汉中市专项整治成人用品店行动有关,其违法犯罪行为周期长,发现处理具有明显的集中性,数据空间分析不具有广泛代表性),叠加城区派出所的位置信息后,得到汉中市城区典型刑事犯罪分布。进一步分析后可为犯罪预防提供更加准确的治理建议。

从犯罪防控的角度,分析犯罪的空间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控对策,是犯罪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犯罪者为了寻找合适的目标,有动机的犯罪者必须到无防卫、易于成功或警惕性较弱的场所去实施犯罪。因而间接把握犯罪行为的某种客观规律,可以为公安机关进行提前犯罪预防和城市防控提供有力借鉴。通过分析上一步结果,微观环境中街道的交汇节点和宏观地域中的城市中心区及其邻近生活区是犯罪的空间盲区,目标的空间聚集导致罪犯有更多的作案机会,缺乏自然监视和正式监视有利于罪犯实施隐蔽性的犯罪行为。因此城市防控的重点可以放在通过环境设计改造,引入城市活动,提升场所活力等。如杨刚斌等从内部环境角度对广州门禁小区入室盗窃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小区环境、开放程度和功能混合度对居民受害率呈非常显著关系。[10]Bernasco等进一步研究发现重复入室盗窃犯罪很可能发生在之前的犯罪区域,以及靠近之前入室盗窃的周围区域。[11]同时也验证了犯罪多发生于警力监管薄弱的地区。

根据2007年全球人居报告指出,土地利用、街道布局、交通规划、基础设施提升、公共空间规划等城市设计要素对城市犯罪发生和犯罪预防具有重要的影响。[12]因此在城市空间发展中应积极探索消除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隔离,努力实现城市空间正义,使人们相对平等、动态的享有城市空间,[13]对于减少犯罪发生具有新的意义。因而政府对城市中年久失修、防卫设施薄弱的社区,应更加注重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犯罪防控,如完善社区照明、安装报警和监控系统等城市改造,以达到震慑罪犯的效果。城市空间的形成,也是多重因素相互叠加的过程,犯罪高发区往往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中心往往和商业区相互重合,恰好也是道路网密集的地区,这种特殊的用地格局具有地段目标商业区众多广布,逃逸方便等特征。因此在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可以提前对预防犯罪进行考虑,加强城市防卫安全设计,通过制定多项措施,综合治理犯罪问题。[14]而现阶段区域内的派出所根据犯罪热点区应当联合交警等各执法部门合理部署和加强本片区的执法威慑力度,对于降低犯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论与启示

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犯罪地点进行处理,得到汉中市城区犯罪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系统分析犯罪地理特征和城市环境等,得出以下结论:

1. 小城市犯罪也呈现出大中心、小中心分布和距离衰减特点。犯罪热点与交通便捷、商业集聚中心和流动人口等因素密切相关。

2. 小城市的犯罪类型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盗窃和故意伤害罪,且犯罪地点具有集聚性,呈现出人口集中区犯罪率高发。

3. 高集成度、经济活跃、人口密集和频繁流动的城乡结合部及经济发展较强、交通便捷的乡镇地带易产生犯罪。

4. 城市环境因素对犯罪空间分布也会产生影响。

从地理学的视角研究和分析了汉中市城区犯罪行为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素,可为西部中小城市犯罪预防、警力合理布控等提供参考。同时对中小城市犯罪行为的空间防控提出了两点建议:

1. 充分考虑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犯罪行为的辩证关系,在城市环境规划和建设中应当考虑犯罪的预防,加强城市防卫安全设计;

2. 小城市刑事犯罪具有典型的犯罪类型集中高发区,针对这些地区应进行重点警力部署和专项治安治理,对于降低小城市犯罪发生率具有明显的效果。

由于数据量的限制没有对案件进行分类型分时间序列研究,加之缺乏派出所的警力数量信息,没有对辖区内的街道警力数量对犯罪分布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这些都有待下一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1] 张向达, 张家平.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率的非线性效应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15(1): 96-103.

[2] 龙冬平, 柳林, 周素红, 等. 地理学视角下犯罪者行为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7): 886-902.

[3] 王法辉. 社会科学和公共政策的空间化和GIS的应用[J]. 地理学报,2011,66(8): 1089-1100.

[4] 吴鹏森. 中国刑事犯罪60年:犯罪与社会的互动—兼论当代中国犯罪历史分期[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0(3): 292-305.

[5] 单勇. 城市中心区犯罪热点制图与防卫空间设计[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54(2): 87-99.

[6] 陆娟, 汤国安, 张宏, 等. 犯罪热点时空分布研究方法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4): 419-425.

[7] 郑文升, 卓蓉蓉, 罗静, 等. 基于空间句法的武汉城区“两抢一盗”犯罪分布环境[J]. 地理学报, 2016,71(10): 1710-1720.

[8] 张静, 马彩虹, 王启名, 等. 汉中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变化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2, 19(1): 112-116.

[9] 李业锦, 朱红. 北京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空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以城市110警情为例[J]. 地理研究, 2013, 32(5): 870-880.

[10] 杨刚斌, 柳林, 何深静, 等. 广州门禁小区入室盗窃受害率与内部环境分析[J]. 人文地理, 2016,31(3): 45-51.

[11] Bernasco W, Johnson S D, Ruiter S. Learning Where to Offend: Effects of Past on Future Burglary Locations[J]. Applied Geography, 2015(60): 120-129.

[12] Programme U N H S. Enhancing Urban Safety and Security: Global Report on Human Settlements[M]. Earthscan, UN-HABITAT, 2007: 2-7.

[13] 张军. 论城市空间生产中的空间隔离[J]. 城市学刊, 2016,37(3): 17-20.

[14] 宋聚生, 姜雪. 基于防灾、犯罪预防及心理安全角度的国内外安全城市设计研究综述[J]. 城市发展研究, 2016,23(4): 39-44.

(责任编校:彭 萍)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riminal Behavior in Urban Area of Hanzhong City

XU PENG1, 2, DU Ping1, 2, XU Zhibang1, 2

(1. Faculty of Geomatics,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2. Gansu Provinci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National Geographic State Monitoring,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ime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based on geography and the 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 which takes Hanzhong City as an example to collect the places of the criminal cases from 2013 to may 2016 that have been registered and judged as the data sourc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ime in small-medium cities is remarkably stable, and the types of criminal offence are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The high incidence area of crime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key areas such as the densely populated old cities and the urban villages with large population flow, as well as the suburban villages and towns with str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The low incidence area of crime is mostly concentrated on non-living functional area and economic center, and the area that with single-functional street space. Finally, considering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police station, two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 security and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rime in this area. Firstly,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spatial environment and urban criminal behavior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and the crime prevention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and the urban defense safety desig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urba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Secondly, the criminal offence of small city has typical high incidence area of crime type, and the police power and spe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or those areas.

urban crime; spatial distribution; urban environment; crim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anzhong City

2017-09-26

许鹏(1991-),男,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GIS与遥感应用研究;杜萍(1976-),女,四川营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地理空间语义网研究;徐智邦(1991-),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空间数据挖掘研究。

D 631.4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7.06.009

2096-059X(2017)06–0046–05

猜你喜欢

汉中市犯罪行为犯罪
利用“短信嗅探”技术实施网络侵财犯罪行为的定性研究
汉中市人民医院
Televisions
国 宝
看图识字
论故意伤害罪入罪标准
环境犯罪的崛起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诱惑侦查合法性之认定及此措施下毒品犯罪行为的界定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