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岳》与《终南山》对比分析

2017-02-09邓富元

文学教育 2017年28期
关键词:望岳终南山众山

邓富元

《望岳》与《终南山》对比分析

邓富元

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与王维的五言律诗《终南山》都是描写高山景象的名作。本文试从诗歌内容、写作角度、修辞手法、声韵、主旨风格等方面对比分析《望岳》与《终南山》的异同。

望岳 终南山 杜甫 王维

一.内容与角度

两首诗歌首联都刻画了高山的总体轮廓,但写作角度不同,“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一问一答的形式间接表现了泰山的宏伟高大。“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则直接描绘了终南山自西向东横向态势。两位诗人都没有直接称呼高山的普通名字。“岱宗”是对泰山的尊称,“太乙”则是道书中对终南山的称谓【1】。诗作一开始就奠定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望岳》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与《终南山》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都以阴晴变化来突出名山的巍峨。但是杜甫是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将阳光割断,山南北两面的天色一昏一晓。王维则是立足“中峰”,纵目四望,感叹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南北之辽阔,各山谷阳光或浓或淡、或有或无。

《望岳》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与《终南山》颔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都写到了高山云景。杜甫是从远处看整体的泰山,山间高耸的云雾,荡涤心胸。王维是身在终南山云雾中,前方,白云弥漫,移动时,云向两边分散,回头看时,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起来,远处青霭浮动,然而走近之后却发现什么也没有。除了云景,《望岳》还写到诗人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的情景,以一种视觉的渐进感从侧面突显了泰山的高大。

两首诗尾联的内容迥然不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誓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的豪情。“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终南山的幽静辽远和诗人的隐士情怀。

总的来说,《望岳》与《终南山》在内容上非常相似,但一人在山外,以望的角度描写泰山;一人在山中,以游的角度描写终南山。二者角度不同却达到了相似的艺术效果。

二.修辞手法

两首诗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阴阳割昏晓”写出山的南北两面被泰山分割成早晨和黄昏,以夸张的手法极言泰山之高。终南山西起陇山,东逾商洛,远远未到海隅,而“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是诗人在有限视野里的直观感受,虽然夸张,但更显真实。

此外,两首诗还运用了其他修辞手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比写出泰山与众山的悬殊,突出了泰山巍峨壮丽。“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一句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前后两句互相渗透补充。

三.声韵

《望岳》属于五言古诗,“了”、“晓”、“鸟”、“小”压仄声韵,属篠部,语势强劲,给人雄浑端严之感。《终南山》属于五言律诗,“隅”、“无”、“殊”、“夫”压平声韵,属虞部,语势自然柔和,自有一股闲适淡然之气。

四.主旨风格

《望岳》是杜甫早年作品,诗中“割”、“荡胸”、“决眦”、“凌”等字词营造出威压豪迈的气势。诗人用这种充满力道的语言,刻画出泰山宏伟磅礴的景象,表现了自己不畏艰险、敢攀高峰、俯视一切的豪情壮志。同样是写高处景色,杜甫晚年作品《登高》与《望岳》形成鲜明对比。令闻者生悲的“猿啸”、萧萧而下的“落木”、日益斑白的鬓发、潦倒多病的异乡客等意象表现出诗人登高而望时的悲凉心境。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相比较,更是突显出晚年沧桑与青年豪迈的迥异风格。

《终南山》是王维隐居期间的作品,全诗有一种虚实朦胧之感。“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体现了似有若无、虚虚实实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看似与前三联不一致,有些突兀,其实不然。前三联描写的景象都是诗人的直观感受,有登山经历的人都不陌生,虽是写景亦有人的参与,尾联中“我”发出了声音,“人”的形象更加明显。“隔水”写出了距离感,“问”写出了声音,隔着较远的距离发出声音,使人听见,以有声衬无声,以有人衬无人,既写出了终南山的辽阔,又写出了终南山的幽静。全诗意境纯静悠远,含蓄朦胧,极富意蕴,体现出诗人闲适悠然的隐士情怀。

《望岳》是有志青年对名山的颂歌,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终南山》则是隐者描绘的一幅清幽辽远的山水画,体现了诗人自然恬淡的生活追求。

【1】蘅塘退士编、陈婉俊注:《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卷五,十六.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望岳终南山众山
弦乐四重奏《终南山怀远》中的时空观念与音乐叙事逻辑
望岳
《“望岳”香台文创设计》
Introduction: Needham’s intellectual heritage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古代诗歌的准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古代诗歌的准备
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
望岳
炼字·炼句·谋篇(外一则)——杜甫《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