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大学生连接词的使用差异看英语写作教学
2017-02-09李芳
李 芳
从中美大学生连接词的使用差异看英语写作教学
李 芳
本研究基于美国大学生母语写作语料库LOCNESS和研究者自己建立的一个小型中国学生英语习作语料库,对比分析了中、美大学生在连接词使用方面的差异。通过分析数据,本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连接词的一些特点和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连接词 英语写作 语料库
一.引言
Silva(1990)指出,写作不能只限于建立合乎语法的句子,而是应该“建立语篇形式的逻辑结构和布局”(p.14)。恰当、有效地使用连接词(包括连词和连接性副词)正是安排好句间和段落间关系、组织成篇的关键。因而,准确、有效地使用连接词是英语写作教学所强调的一个核心技能。
连接词的语篇功能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近年来也获得了大量心理语言实验数据的支持。语篇阅读研究显示在语篇中有连词的时候读者所花费的阅读时间显著较短(Cozijn,2000;van Silfhout,2015)。最近,我们的一项眼动阅读研究发现在推断性因果复句中使用主观性程度较高的连词有助于加快读者的阅读速度(Li et al.,2017)。这些发现表明连接词在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整合功能,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与逻辑性。
连接词的使用也素来是英语写作教学的一大难点。中外研究者发现不同母语背景下的英语学习者在连接词使用方面的情况和问题不尽相同。比如,芬兰、瑞典和法国学生在写作中很少使用连接 词 (Altenberg et al.,1998;Mauranen,1993),前者倾向使用词汇衔接。香港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常错误和过多地使用连接词(Crewe,1990);而大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一般呈现出连接词使用过少的现象,但也有部分连接词呈现出过多使用现象(潘王番、冯跃进2004)。总之,这些研究表明,不同国家、地区的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连接词方面都存在很大困难,而且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Cumming(1989)进一步提出,英语学习者在连接词使用方面的困难与学习者的母语特性相关联。首先学生在母语写作中获得语篇知识,形成语篇能力,这种母语语篇能力不仅指导着学生的一语写作,而且也在二语写作中起作用。这一观点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国内的研究者王立非、文秋芳(2004)通过三种实验测量手段揭示出汉语语篇知识会向英语写作发生正迁移:母语语篇知识测试成绩高的学生,其英语作文的语篇衔接和连贯性较好。
然而,不同阶段的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连接词时各有什么特点,是否同等程度受母语干扰?为探讨这一问题,本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原始语料收集工作。基于这些语料,研究者对比分析了中、美大学生写作语料中的连词使用频率,对中国大二和大三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有关连词使用的错误类型进行了重点分析,并且对于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几点思考。
二.语料的收集与选择
由于缺少及时更新的英语学习者写作文本语料库,本课题自建了一个小型中国学生英语习作语料库。我们采用LOCNESS(The Louvain Corpus of Native English Essays)作为参照语料库,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本科生二年级、三年级的班为单位,每年级随机抽取五个班的写作文本,写作标题参照LOCNESS的标题。
三.连接词使用频率、特点分析
通过对连接词使用数量的初步统计,我们发现美国大学生使用连接词的总体频率高于中国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却低于三年级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中国学生对and,moreover,however,so,therefore等词的使用频率较高问题上。为什么中国高年级英语学习者在文章中会过多地使用这些连接词?原因之一可能是大学英语写作课堂过度地强调了连接词在提高作文连贯性和衔接性方面的作用,而学生所能掌握的连接词数量有限、形式单一,从而造成常用连接词的使用频率偏高。英语母语者连接词知识丰富,可以使用其他可替换的连接词来表达相似的逻辑和语义关系。本研究的语料规模较小,对于国内大三学生英语连接词使用频率偏高这一问题的分析还有待于后续做进一步调查。
通过对中、美大学生写作语料的进一步对比分析,研究者较为清楚地看到国内学生,尤其是大二学生的语篇布局能力较弱。英语中的语篇联结手段相当丰富,有的用在句子层次,有的可用在语篇层次,有的则可用在不同层次。学生在写作中对这些手段掌握不足,大大降低了文章的可读性。概括起来,国内大二和大三学生作文在连接词使用方面的错误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连词缺失;2)连词配对使用;3)连词堆砌。
1.连词缺失
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或者重复使用少数几个简单的逻辑关系连词,如and,but,so,because,或 者干脆不用连接词。常见的错误案例是按照中文习惯把一个个的单句罗列起来,形成流水句。这种句式具有跳跃性的特点,主题之间缺乏联系,意义很难连贯。举例如下:
1)I miss you so much,there are an Arts Festival at Yifu Auditorium.
2)His daughter repeatedly requested to go abroad for further study, he finally gave in to the requests.
3)The cancer patient kept an optimistic attitude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and persisted in fighting with cancer, eventually he conquered it.
4)You are 30 years old,still depend on your parents.Don’t you feel it a stigma?
5)Don’t act like a child,pull yourself together.
6)He is a very private man, never confide in anyone any secrets of him.
上述连接词缺失现象反映出汉语和英语复句的差异。和英语一样,汉语的复句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分句组合而成;然而,对于汉语而言关联词语的使用与否并不是成句的必要条件。许多汉语复句中都不使用关联词语,而是仅仅将各个分句用逗号分开。例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都符合汉语复句的构成条件。在英语中,连接词不能随意省略。相对于汉语,英语连接词运用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可见,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连词缺失的根源在于受母语复句结构特点的影响,即汉语复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不依赖连词而独立成句。
2.连词配对使用
在汉语中,连词成对出现频率比较高。关联词“虽然…但是…”中的两个成分都属于从属连词,可以成对出现。但在英语里,情况大不相同。英语连接词“although”是从属连词,其结构是“主句+although从句”或“although从句+主句”;而“but”是并列连词,其结构是“第一分句+but连接的第二分句”。如果“although”和“but”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就成了“although引导的从属句+but连接的并列句”这样的混合结构,很明显是病句。学生直接把母语的成对连词用法套用到英语中,显然是受到母语语篇知识的干扰。中国学生配对使用英语连词的情况较为常见,如:
7)Because of the serious pollution in that area, so the villagers can hardly find the water fit for drinking.
8)Although we have parted, but I wish we can still be friends, care for and help each other, as before.
3.连词堆砌
连接并列分句或主从句,在英语中一般只需一个连接词。然而有一部分学生在句中过多使用连词而造成行文累赘,结构层次不分明。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可能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有关。此外,这一类错误也可能是由不完善的规则运用引起的。学生对英语连接词使用规则理解不正确或者不充分就会产生连接词误用。英语中连接并列分句或主从分句时,一个连词即可。如果学生没有完全理解这条规则,就会在句中多用连词,就会写出不自然、不通顺的句子。如:
9)But I do want another date with you, so when you got time, please call me.
10)I should have arrived there on time,but my alarm clock didn’t work yesterday so that I didn’t wake up until 11.
11)When pride is negative, consider that you are a beautiful girl, but your friends are ugly so you look down upon them, this is the negative pride.
综上所述,很多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深受母语思维的影响。他们往往习惯于把脑子里的中文一字一句翻译成英文,导致英文行文不流畅,读起来相当拗口。其中,连接词的使用尤其受到了母语干扰。学生的母语思维以及对汉英连接词使用差异的忽视往往导致学生少用、错用或滥用连接词,严重影响了句子乃至语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四.关于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考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学生在语篇衔接方式上受母语语篇知识的干扰很大,造成许多语言使用错误。中国学生对英语篇章结构层次方面的认识不深入,却又在进入高年级阶段后开始高频使用连接词,而且仍然存在许多用法错误。我们应该如何在英语写作课中强化训练语篇环节,同时不矫枉过正、误导学生去盲目地使用连接词?我认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1.正确认识连接词的语篇功能。与母语学生写作语料相比,国内高年级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连接词出现了过多使用的情况,而且在使用方面存在不同类型的连词误用问题。鉴此,我们应该思考:在以往英语写作教学中是否过度强调了连接词在提高作文连贯性和衔接性方面的作用?我们需要认真调整和改进写作课中语篇知识的讲授策略,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连接词的语篇功能,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准确、有效而且有度地使用连接词。
2.系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归根结底反映的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得体性)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对思维的表达,但是写作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语言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思想、态度、情感表达和交流。中国学生在英语作文中对连词的误用、滥用和堆砌等等问题一方面缘于母语语篇知识的负迁移,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他们在逻辑思维方面存在问题。思维不清晰,所以表达不清晰。因此,我们今后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系统、有效的思维能力训练。
五.结语
本项研究基于美国大学生母语写作语料库LOCNESS和研究者自己建立的一个小型中国学生英语习作语料库,对比分析了中美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连接词使用的差异。研究发现,与美国大学生相比,国内高年级大学生连接词的总体使用频率偏高,主要表现在中国学生对and,moreover,however, so,therefore等词的使用频率较高问题上。本研究还重点分析了英语专业学生作文在连接词使用方面的错误,揭示了英语语篇知识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母语语篇知识的负迁移不容小觑,很多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往往受其母语思维的影响,忽略了英汉连接词使用的差异。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我们进而就英语语篇知识的传授方式以及写作中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同行讨论。
[1]Altenberg,B.& M.Tapper. 1998.The Use of Adverbial Connectors in Advanced Learner's Written English.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2]Cozijn,R.2000. Integration and inference in understanding causal sentences. Ph.D. dissertation, Tiburg University.
[3]Crewe,W.J.1990.The illogic of logical connectors. EFL Journal 44:316-325.
[4]Cumming,A.1989. Writing expertise and second-language proficiency. Language and Learning 39(1): 81-141.
[5]Li,Fang,Mak, W.M.,Evers-Vermeul,J., & Sanders, T.J.M. 2017. On the online effects of subjectivity encoded in causal connectives.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15(1),34-57.
[6]Mauranen,A.1993.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Rhetoric: A Text linguistic Study. Frankfurt:PeterLang.
[7]Silva T.1990.Second language composition instruction: developments, issues, and directions in ESL. Barbara Kroll (Ed.).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 Research Insights for the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11-23.
[8]van Silfhout,G, Evers-Vermeul,J.& Sanders, T.J.M. 2015. Connectives as processing signals: How students benefit in processing narrative and expository texts.Discourse Processes 52(1), 47-76.
[9]潘璠、冯跃进,2004,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写作中连接词用法的语料库调查[J]。现代外语(2):157-162。
[10]王立非、文秋芳,2004,母语水平对二语写作的迁移:跨语言的理据与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3):205-213。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本文是2016年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的部分成果,项目号20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