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2017-02-09杨军伟
杨军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杨军伟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环境下,教师必须创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文章重点分析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初中语文 有效策略 课堂交流
新课标的出现,为沉闷的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活力,使初中语文教学突破了传统思维的束缚,走向创新、发展之路。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不足,无法实现教学方法上的突破,那么,就让我们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思路。
一.现阶段初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偏离阅读教学方向。一部分教师过分重视新课程改革,认为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为了显示教学的改革成果,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使阅读教学的方向发生了偏离,忽略了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传授,而是重视对课堂活跃气氛的烘托,使学生的阅读习惯无法养成。
2.错误理解“阅读”。一些语文教师理解的“阅读”是为“阅读理解”而存在的,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句子中的含义,并提高阅读理解题目的正确率。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非常狭隘的,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3.重量而不重质。很多初中学生都按照教师的要求,一个月读完xx本书,只重视阅读的数量,而没有去了解学生是否真正了解了书籍中的内容,是否认真读懂文章,没有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后期跟踪检查,使阅读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影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在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都不是很浓厚的,基本上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才去阅读名著的;学生每天的阅读:多数不到字,阅读量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平常生活中,学生的家里阅读书籍很少,导致学生出现“阅读荒漠”的原因也很清晰,就是学生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意识不强,兴趣不够浓厚。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老套,应试味道太浓,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总体上来说,影响名著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1.导“读”变导“背”。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了教师“独舞”的场所,学生只是教师的配角。教师习惯于“专制式”的教,学生则习惯于接受老师的统治,乖乖的背,可是下课就忘;教师在课堂里面只想着“教什么内容”,却不关注“怎样去教”的方法;学生也只是知道“学什么内容”,却并不了解该“怎样去学”;学生失去了应有的读书兴趣,结果是学生不会学,不懂学,而只会暂时性的背,考完试甚至还没到考试就忘了差不多了,学习效益差。为了考试拿到一个高的分数,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不得不让学生“背名著”,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到主题、作品的艺术特色等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给学生列出来,学生只需要背诵记忆应付考试。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不仅没有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心智发展,忽略个性、拥杀创造性的教学方式。
2.不注重学生的差异,违背教学规律。在阅读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表示教学任务重,课时又少,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赶时间、拼速度,所以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一种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学校阅读课堂教学中没有把学生当做是个性鲜明的人,而是视学生为园林里的花花草草来修剪;没有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作为自己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是当成了一种累赘,觉得这种差距阻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于是为了方便和快捷,就“一刀切”,让所有的学生都统一听老师的指挥,不管学生的棘手程度如何,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手中就有了一个个的统一背诵,统一的标准答案,一样的想法,一样的性格,下课以后,虽然教学任务完成了,但是教师在这节课后却根本不知道学生到底有没有掌握这节课的知识。
3.硬性灌注、重负低效。有的教师提到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大量的背诵任务,而结果却收效甚微。教师在这个课堂上成了一个水壶”,学生于是就成了一个个装水的“杯子”,阅读教学的课堂就成了“灌水”的行为和过程。灌注名著知识以及名著阅读知识变成了老师在课堂上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从头讲到尾也变得司空见惯,对学生的量化评分就是唯一的对学生的评价手段,在老师的眼里,只要学生在课堂上乖乖地听讲这节课就成功了。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脑子被老师灌进来的知识塞得满满的,根本不可能再有多余的空间去容纳更多的思考。为了让学生掌握应有的名著阅读知识,教师往往釆用”增长教学时间”、课间抓人背书”、“苦练题目”等方式进行训练,例如,在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时,老师为了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于是便让学生统一背答题格式,按此套路回答人物性格的相关问题。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累得痛苦不堪、学生也苦不堪言、最终的效果却不佳,名著阅读教学的课堂就变得高耗低效,枯燥无味。所以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只有的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名著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这是一种死读书的体现。
4.追求形式、发展畸形。在我们的教师访谈中,还提到了有些教师迫于学校公开课、示范课的检查评价,不得不创设一种表演形式来完成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在设立阅读教学目标时没有真正地建立在学生的阅读发展上,而是片面的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利用些时尚的多媒体等手段来吸引学生,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上去很热闹,进行得如火如荼,实际上,学生在这种热闹之下并没有学到什么,这些热闹也只是空架子而已,这些看似活跃的课堂和“富丽堂皇”的设计有的是为了撑门面,有的是单纯为了展示老师的才华,或者是为了让现场来听课的老师开怀一笑,此时热火朝天的课堂就会显得很肤浅、随意,失去了课堂该有的内涵,在这样的形式教学下,学生一节课结束后学生是收获甚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成为了不全面的人,不完整的人,也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的新理念突出表现在“对话”上。“对话”这一理念,是以交流为基础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在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交流。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首先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领悟文章作者感情的能力。其二,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思维方式。每个学生因为受诸如生活经验、个性气质等因素差异的影响,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也差异很大,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个话题的理解常常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对阅读教学进行评价时,以“标准答案”判分,强求结论统一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
2.尊循学习规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时,学生的思维就难以控制在一个基准上,可能会导致“课堂非常热闹,效果却不理想”的尴尬境地。因此,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遵循“紧扣文章中心”的基本原则。课文中的一些经典文章,立意深刻,中心明确。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抒发感情,一定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精挑细选,并且结构严密。对文内的语言进行了修辞炼句,对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作出了独具匠心的安排,而这些都是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师生都应从作者的心理出发,揣摩作者的用意,最终体验作者的情感。例如:萧乾的《枣核》,此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而同时被安排在课本第二单元都德的文章《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同样是两篇抒发爱国情怀的文章,写作于法与语言特色完全不同,各有魅力。
第二,遵循“联系上下文”和“首尾呼应”的通用原则。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文章中的过渡性语句与段落,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把握该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被安排在课本第三单元的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中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而每次的环境都不一样,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出现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式点题“背影”。第二次是在火车站送别父亲的场景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步伐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深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那种深厚无私的爱;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便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第j 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群中,离别之时,催人泪下。第四次便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阅读父亲的来信,在盈盈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此处与文章开头呼应,紧扣主题,升华了作者的感情。
第三,遵循“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要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们在素质教育阶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正如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所指出的那样:“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以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出发点,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阅读教学的策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切方法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以学生实际学到什么为依据,切不可为方法而方法,更不能只求形式的花俏而忽视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沈丘县莲池镇胡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