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017-02-09朱海燕
朱海燕
构建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朱海燕
问题情境是知识发生的源泉,是诱发思维的导火索,是智慧生成的土壤。构建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与问题求索的欲望,能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境界。
问题情境 自主学习 构建
现代阅读教学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必须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而使学生进入主动阅读心态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问题驱动”,使之产生悬念般的阅读期待。因而阅读教学应致力于问题情境的构建。因为问题情境是知识发生的源泉,是诱发思维的导火索,是智慧生成的土壤。构建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与问题求索的欲望,能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境界。
1.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
自主学习,就是强调学习中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也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自行发现、自主建构新的意义。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就是设计的问题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我感悟、自主发展的空间。具体地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价值性。
指问题富有思维价值,又是本课教学目标所在,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合理的结果,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还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可选性。
可以选择是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当老师提供的问题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往往能唤醒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及独特的感受,学习会更加积极有效。
(3)层次性。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效的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潜能,就必须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况且自主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问题的设计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从而更投入地学习。
(4)广阔性。
即问题所涵盖的内容能辐射到整篇课文,能有效地统领起对全文的感悟,能扩大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又使学习目标趋向集中,有利于重点突破。因而问题的宽领域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教例,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教学《西门豹》一文时,在学生自由、仔细地读通课文后,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痛快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这些问题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犹如一块块磁铁,激起了每一个学生探求之心,在阅读课文中学生便会自主研究,体会语言文字蕴涵的“意义”和“情味”,产生许多充满智慧的发现和感悟。
2.提供贮存问题的机会
提供贮存问题机会,就是将学生在阅读时获取的问题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中贮存起来。问题信息贮存多,贮存合理,在进行思考时就容易被激活,容易被提取和产生联想,在学习中就会不断有新的发现、灵感及顿悟产生。学生头脑里贮存了一定量的问题,学习兴趣会增强,便会主动地阅读课文,与文本进行高质量的对话,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提供贮存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生生、师生互相交流,贮存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介绍了地球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在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大量的问题:地球被破坏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为什么课题叫“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可以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吗?等等。我让学生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在学习课文相关内容时再一一讨论。这样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会更主动、更积极,他们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涵咏、揣摩体味、对话交流,收获会更大。
3.训练提取问题的能力
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训练学生提取问题的能力,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提出的问题中寻找突破口,共同讨论,综合、筛选有共性、符合教学要求、最有价值的问题。在提取过程中,需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激发那些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这个过程是激活思维的过程,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展开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概括和判断相关信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如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学生初读课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①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②江上的大雾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三天后会有大雾?③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怎么敢请他帮忙?④诸葛亮吩咐军士高喊“谢谢曹丞相之箭”是什么意思?⑤丞相是什么官?⑥周瑜开始要害诸葛亮,最后又为什么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提取,选择其中对学习课文内容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位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大家觉得,②是自然课的事;④⑤比较简单,读书就可以明白,不需要全班学习。其中①、③、⑥最有价值,值得仔细研究。这个提取问题的过程,使学生领悟了提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4.加强重组问题的点拨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语文学习也应是一个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教学中,我们应将学习语言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美国著名创新思维的学者迪伯诺指出:“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正确,而在于有效。”这种“有效”思维实际上就是创新思维。重组问题正是“有效思维”的先导。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指出:知识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也是创新。同样,引导学生将在阅读课文中提出的问题重新组合加工,能使他们获得某种“新的领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调节自己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如教完《草船借箭》后,有一位学生问:为什么诸葛亮会比周瑜高明?显然,这个问题闪现着思维的智慧火花。但老师不满足于这一发问,而是启发学生:“对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来问:在准备箭这件事上,周瑜和诸葛亮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他们思考问题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哪种思路更好?”这一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闸门大开。这位老师引导学生把提出的问题经过加工、重新组合,上升到思路优化的层面,鼓励学生探究,这既是活化思路的训练,更是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语教学中“非指导性教学策略”研究GS[2017]GHB1775系列文章。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中川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