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往事
2017-02-08黄景玉
黄景玉
在岁月的河流中,有许多人或事随着时光的流逝,大多依稀模糊;而唯独跟随老师临床中学习的那段日子仍历历在目。老师那宽广的胸怀、渊博的知识、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大家的风范,始终令人难忘、催人自新……长期以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感恩心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总想把这种感情、这段临床上的往事凝聚于笔端,以期让更多的人们去领略、去感悟、去受益……
本想收获一缕春风 老师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全国最好的也是亚洲最大的肿瘤防治中心医院。那里人才聚集,那里有内科界的院士泰斗、有外科、放疗科首席专家等等。想去那里进修学习的人很多,这也是我多年的愿望。经过三年三次的投简历,最后总算有机会去进修了。
那年,我抱着“能到全国最好的医院接受学习,能聆听顶级院士的讲课,能感受大牌专家查房就知足的初衷”,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最初我的带教老师是四病区张湘如主任和王宏宇老师,后来又在乳腺病区、高干病区等接受过徐兵河主任、王金万主任及其他老师的指导,他们都是医科院资历高深的专家。可以说,只要经过他们的带教,日后你准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地方专家。从他们身上,你都能感受到顶级医院老师们娴熟的技术和宽厚的待人。而这些顶级的专家老师,大多都是孙燕院士培养或熏陶出来的学生。有幸的是,我们每周都能感受孙老给病人的大查房、讲课。来到这里进修,我们最期盼的事是能跟随孙老查房,聆听他给我们分析案例等。盼望每周二的大查房,对于我们来讲就如同小孩子期待着过春节。
这年,我更幸运的是有机会考上了孙老的博士。每当想起此事,我都会从内心由衷地感激病区里的张和平老师。因为是张老师对我最初朦胧的这一想法给予鼓励和关怀才得以实现。记得复试前我总是心里很忐忑,而张老师却慈祥地安慰我:“机会难得,不管怎样你得试试,即便不行你也不后悔!”我想也是,即便不行有个经历也会留下美好的回忆。于是,我鼓足勇气参加了那时的复试。当时,孙老问了我许多问题,随后他说,以前我收的学生多数是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但是,只要有可能我还是希望给从基层来学习人员更多机会,因为基层更需要知识、需要人才。后来我想,自己是中医出身又无留学经历,老师能收我当学生无疑就是相当于‘专家下乡在扶贫。所以,想到这一点,我就越发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机会。在随后时间里,让人意想不到是孙老给了我许许多多慈母严父般的关怀和教育。从门诊到病房、从临床到科研、从个人到生活等各个方面,孙老总是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有幸管理了许多的疑难病例,学习承担了不少临床科研观察项目,参加许多重大的学术活动和会议,学习并协助参与不少写作项目等等,这些都给了我许多历练的机会,使我得到了曾经想都不敢想而又终生受益的锻炼。
所以,我想感慨地说,我本想获得一缕春风,而老师却无私地给了我整个春天。
洒向医患都是爱
胸中常怀慈悲心
每周四上午是孙老的特需门诊时间。这里看病的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肿瘤方面的疑难病人。所以,每次,无论再忙,老师都会来准时出诊,这已是他多年的习惯。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跟老师出诊,遇到一个江西农村患者。老师在详细为病人看完病后,患者家属想让病人在北京住院治疗,老师担心病人负担重,可家属说:“我们来时已借了好多钱,有思想准备。”于是,老师说:“这样吧,我给您们写个治疗方案,再给您们当地某某专家写封信,您们会获得像北京一样的治疗效果,而且会省很多费用。”患者和家属听后顿时热泪盈眶。在给患者写处方时,我怕累着他,想替他写处方,但他坚持亲自写。从给患者望、闻、问、切到视、触、叩、听,他边讲边做,即使是处方上的盖章也要亲自去做。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小事老师不让替他做?在下班的路上老师告诉我们,这些病人不容易,他们大多是去过许多地方看过,效果不佳,才早早地预约挂上号、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所以,我们不仅要按时出诊,还要认真给人家看病。你们想想,大夫亲自写处方和大夫说学生写效果一样吗?病人拿着大医院专家亲笔处方回到当地,他们的病从心理角度讲就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好转。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许多,“有的医生自己说,学生开处方”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一种陋习。对病人的治疗不仅仅是药疗,有时心疗也很必要。
孙老对病人是这样,对医护工作人员也是如此。有一次联欢晚会上,有一项抽奖互动活动,他抽到了三等奖,据说是个做饭用的炊具,而到领奖时他确要一个鼓励奖,一个塑料小板凳,说是“喜欢、可爱”。会后,我们笑孙老“返老还童了”,然而他却非常感慨:“你们哪里知道我们的一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同志,一个锅会成当几个锅的功能来用。”无疑,老师是想漫不经意地把那个奖品留给需要的人去领。
老师就是这样,他对医患的爱护总是这样自然、这样坦然、这样地不需要回报。
重视学生教育
俯首甘愿为人梯
记得进修到了中间阶段,教育处为了丰富大家知识,特地为我们安排一次“孙燕院士讲座”。时间是下午2点开始。大家一听说是院士要给我们作讲座,别提有多高兴了。下午不到1点半,我们都陆陆续续来到了会场。可是,令我们惊讶的是孙老已经坐在前排等候大家了。于是,就有人问:“孙老,您中午不休息?来这么早呀?”他就像拉家常一样地回答到:“这我都已经习惯了,只要说是要我给学生们作讲座,那我是既高兴又兴奋,仔细准备,哪还有睡意,我一准会早早的来到会场。”这就如同许多家长在对待刚一入学的孩子,无论家长们工作多么辛苦,放学时,也总会心情愉悦地、早早地等在校门口,期盼着早日成才的孩子。
有一次,据说他的一个学生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门功课没考好,哭了。孙老听说后很是着急,就亲自到教育处问有关老师,看看到底是这位学生真的没考好,还是老师改卷子时有了误判。为此,教育处老师还埋怨孙老,“太护短了,什么时候总是护着自己的学生。”他这哪是护短,他知道学生没考好,羞于见任课老师查找原因,不惜躬身替学生去问个究竟,以便自己的学生以后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关于这件事,曾一度被传为佳话。
孙老历来重视学生教育,俯首甘愿为人梯;他是临床中的专家,却更是育人中的好老师。
重视基础知识
严格要求科研
在以往多年的研究生考试中,孙老出题除了少数前沿性、进展性的考题外,大多数是基础方面的考题。例如,一道小细胞肺癌方面的题他几乎年年要考学生,只是形式或问法不同。难怪他的一些资历老的学生会笑着说,孙老也不变变花样,总爱出“小细胞肺癌”方面的题。对此,他的回答是,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治疗效果较好一个类型又是一个基础类型病,应该重视。如果一个学生对基础病不能掌握、不能重视,那何谈更复杂病种呢?这样的学生我是不会录取的。这就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一样,那些经典的课文,为什么多少年来都会出现在中小学课本里。因为它们是经典是基础,所以,作为学生必须要掌握。
在每周二的大查房中,孙老总是认真分析每个病例;不仅如此,他还会将以往与此相关的典型病例与当日病例进行比较;不仅要讲成功的经验,也会剖析失败的案例,以使大家通过一次大查房能对相关的病种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因此,大家都非常喜欢、也非常期待、更认真对待每次查房。每次结束,我们有一种从名山大川回来之感:饱览了“不曾见到的风光”、吃到了“不曾尝到的特产”。
每年总有几次申报科研的时间。每次,孙老都要在会上讲,一定要认真对待科研工作。无论是谁投机取巧,在我这都别想通过,我都会给past掉。科研不都是阳性结果,只要是真实的研究,阴性结果也没关系,至少说明了某种药物的作用还不够明显,这比假阳性好。正是这样,在科研的申报方面,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谁也不敢找孙老师求情,如果今年报不上,踏踏实实明年再努力。就是这样经过老师不断指导、反复洗礼,大家最后在科研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掌握了扎实的功底。
既重视西医又眷顾中医
是个开明的大家
老师在临床上不仅重视西医,同时也兼顾中医药为病人治病。他总是根据不同的病人辩证地采用个体化方法治疗。每次当谈到中医中药治病时,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中医无用论”言论,甚至有的大夫只重视西医而排斥中医的现象,他都会予以驳斥,认为“否认中医的作用,实质上是一种无知的表现,说无知是讲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说明他们对中医中药治病方面的知识了解的还不够,他们不了解千百年来中医能生存下来是有它的道理”。
长期以来,孙老无论在报刊、杂志上,还是在电台、会议等不同的媒体场所,经常奔走呼吁,并号召大家应做到中西医理念的融合,重视中医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防治作用,强调“以人为本”,重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远期疗效等等。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么做的。例如十年浩劫期间,孙老在特殊的困境下发现了黄芪的价值,并率领他的团队成功地研制出“贞芪扶正胶囊”、“固元颗粒”等制剂。特别是贞芪扶正胶囊的问世,它启发并引领了后来许多该领域新产品的出现如雨后春笋,给广大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疗效,并引起了国际上医学专家、学者们的认可与共鸣,这是他眷顾中医药的一个典型范例。近年来,由他发起并组织专家编写的《黄芪的基础和临床》一书,是他长期以来坚持中西结合治病理念的一个最好诠释,也是他多年来“承上启下平生志,桃李芬芳满人间”美好愿望的真实写照。
因此,我们说孙老不仅是一位医学家,也是一位开明的大家。
平凡地生活
健康的体魄
骑自行车上下班是孙老的喜好和习惯。无论是细雨蒙蒙的早春,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无论是风扫落叶的金秋,还是瑞雪纷飞的寒冬,都可以看到一位七十多岁高龄的老人总是腰板依然挺直地骑着自行车往返在医科院肿瘤医院上下班的路上。
一件早已褪色但却十分干净的呢子大衣和鸭舌帽总是伴随他在北京最严寒的冬季里。看上去越发岁月、看上去越发风霜,敝帚自珍使老人家早已成了习惯。
自知在北京跟随老师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爱好等方面,我都想抓住哪怕是一点点机会,询问各方面问题,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汲取较多的营养。所以,我也偶尔会好奇地问一些与专业无关的问题。比如我问过:“孙老,您完全可以让人车接车送上下班,为什么还要骑车?”“您完全可以时尚着装,为什么依然穿着早已过时的衣服?”每当这时,他总是用一种和缓、自豪、又感慨的语调回答:“你们不知道啊,骑车那是我的一大爱好和习惯,我平时没有时间锻炼,正是这段上下班的骑车,使我多少年来身体好,精力充沛;这既绿色环保,又自食其力,少给别人找麻烦;我还能把一些资料、文件带回家加加班。至于那件呢大衣和鸭舌帽,它们已伴我不知多少年了,平时除非是开会换换新衣,回来后还是觉得着装旧衣随意舒服。这些以及我的那辆破旧自行车,就如同是我的老朋友一样,爱不释手,不离不弃。”由此,我突然想到了马克思为什么会把他的佣人像家人一样善待。伟人对人是这样,对物何尝不是如此?由物及人啊!岁月浸透着情,情系于岁月中。
老师虽然是临床学术界的泰斗,但他的生活又是那样的平凡。说真的,在医院穿上白大褂大家都知道他是名医,而下班后换上便装走到路上、走到大街上,却少有人知道他就是院士。也许是平实气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使得他才拥有了健康的体魄。
活到老学到老 始终站在肿瘤医学的前沿
无论什么时候走进他办公室,总看到他坐在电脑旁,不是在查阅资料就是在翻阅书籍。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只要几天不上电脑,我就觉得自己经落伍了。”在他小小的办公室里,没有华丽的摆设,全是来自国内外各种各样的书刊、杂志、信件等等与医学相关的资料。
如今老师虽然八十多高龄,但他仍然在担负着每周的查房、出诊、会诊,还经常要出席全国各地或国际上的会议,接待许多国内外报刊、杂志、出版社、电视台等方面的邀请稿件、演讲等事务,而且每做一件事,他都会认真查资料、备稿件。
通常在岁末年初,他总会把一年来或到目前为止肿瘤方面新进展,加以总结后发表在报刊或杂志上,让大家学习。通过浏览学习他写的“新进展”或“新年寄语”,大家就会很快掌握肿瘤领域目前发展状况和动向,捋顺知识的框架,抓住知识的要点,弄明许多疑点,也节省了大家许多翻书查阅的时间。
千言万语 巾短情长
在跟师的每一天里,我都会被这样的事所感动着,我的记忆像潮水一样在不停地奔腾着。有关这段临床上的往事许许多多,而老师就像一本读不完书,巾短情长,词匮语乏,难以言表。如今,我已从事肿瘤临床工作多年,但跟随老师学习的那段生活就仿佛是昨天。每每想起,温暖和幸福油然而生。啊!尊敬的老师,无论学生走在哪里,他对您的爱总是埋藏在心里,我想说声:老师,愿您健康长寿!更强烈的爱发自于内心的深处……
在鲁迅的笔下,人们知道了藤野先生其人、其事,也了解日本医学的先进;在魏巍的笔下,人们了解战争的壮举,也知道了谁最可爱的人;而这里,有期望的是,通过回首这段跟师的往事,能够让更多的人们不仅仅是了解而更重要的是应该学习和感悟一代大师的风范。
是责任感的驱使,也是感恩之心的呼唤,时至今日,一吐为快!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导师之恩终生难忘……
责任编辑/卢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