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决策:医患共同的决定
2017-02-08编辑整理本刊编辑唐超
编辑整理/本刊编辑 唐超
作 者:彼得·于贝尔
翻 译:张琼懿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7年6月
过去,患者只须配合医生的治疗,直到1976年的“卡伦·安·昆兰”事件,人们才忽然意识到,原来医患的认识可能不大一样,患者赋权运动由此兴起。患者赋权运动因为有了决策分析这项利器而更上一层楼,它以患者的个人偏好为中心,将各种医疗后果的发生概率和治疗效果同时进行比较,以便让患者在面临难以抉择的医疗决定时可以做出最适当的选择。
那么当患者面对医疗决定时,是托付给医生?还是自己做主呢?
《生命的关键决定:从医生做主到患者赋权》一书给出了参考。该书作者,即身兼执业医师、行为科学家和生物伦理学家的彼得·于贝尔,在本书中聚焦了近几十年来美国社会医患之间出现的“关系革命”。医生曾具有不可挑战的“决定权力”,但最终还是遭受了“患者赋权运动”的冲击。但患者赋权并非“让患者自己做决定”那么简单,缺乏足够知识、被疾病信息冲昏头脑的患者,并没有真正的能力进行自决。如此一来,患者应该怎么办,医生的姿态应该是什么?
本书是在面对重大医疗决定时供以依循的指南,让不知道如何跟患者解释病情的医生,以及听不懂医生表达的患者,能够彼此成为在医疗决定上的伙伴。同时,书中融合了饶有兴味的医疗故事与开创性的行为科学研究。揭示了医患关系下的隐藏互动模式,会如何阻扰患者选择最佳的医疗方式。
书中详细分析了诸多现象,并指出赋权运动只是在表面上改变了医患之间的互动方式,却无法使双方共同做出更好的医疗决定。作者认为,当患者需要自己做出决策时,遇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麻烦,甚至这一系列的麻烦让患者感到更加绝望。
首先是语言,在面对患者时,医生和医学院学生习惯于医学术语,客观上捍卫着医生的权威形象,却同时制造了医患沟通的障碍。其次是对彼此的情绪视若无睹。由于医生长期执业形成了一种情绪免疫能力,所以许多医生很容易无视或低估患者的情绪变化,反而要求患者振作起来,尽力了解相关知识,以便与医生共同决策。再次是错估想象中的事。医疗的后果只有患者亲身体会,才能明白真实的感受。作者提醒患者,别妄想从医生那获得准确的答案,更好的询问对象应该是具有相似经验的患者。
另外,在患者赋权的医患模式下,患者会可能从医生那里得到更多数据,并在做决定时深受这些数字影响。因此,患者赋权的关键在于必须给患者提供能深入了解各种医疗选项的指南工具,并让患者面对医生时能清楚地直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