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学的去精英化角度看文学图像化现象

2017-02-08代莉

文学教育 2017年34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民粹主义大众文化

代莉

从文学的去精英化角度看文学图像化现象

代莉

陶东风教授阐述的中国当代文学精英化与去精英化的历程,是用新的视角重新梳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而文学的图像化现象正是裹挟其中的一种去精英化趋势。两者的思想根源都是消费主义与民粹主义。而两者带来的问题也具有相似性,都是大众文化可能导致的审美趣味世俗化、娱乐化、商业化。并且如陶东风教授所言,还有可能因为文学文化的“繁荣”消费而遮蔽了大众在政治公共领域的冷漠和无力。因此,精英阶层的学者们更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引导大众的责任。

去精英化 消费主义 民粹主义 大众文化

一.当代中国文学的去精英化语境

陶东风教授在其多篇论文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精英化——去精英化的历程,用新的视角梳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他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大陆文学届开始对文革时期以“样板戏”为代表的文学艺术的“工农兵方向”进行反思,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工具论”文学进行反思,对“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反智主义、民粹主义思潮进行了反思。与此同时,通过这种反思,确立了精英知识分子和精英文学的主导地位。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消费文化的兴起,文化传播工具和手段的变化(主要是网络的普及)以及文学活动的市场化,以痞子文学、身体写作等为代表的文学现象,则昭示着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自下而上的文学去精英化历程。

陶东风教授还指出:“文学艺术和文化活动的精英化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精英知识分子对于文学艺术和文化生产的各种资源,特别是媒介资源——文字能力和出版机会——的垄断性占有。”[1]但是上个世纪末以来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得精英对于媒介的垄断也被极大地打破,网络成为城市普通大众,特别是喜欢上网的青年一代可以充分利用的便捷手段。一个人只要拥有电脑并能够利用网络,那么他写出的任何“作品”在任何时候几乎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于是,写作与发表不再是一个垄断性职业,而是普通人也可以参与的大众化活动。

事实上,消费文化及其商业逻辑迅速地改写了我们当前所处的文学语境。由于文学性的扩散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我们当前所看到的文学景观是:在严肃文学、精英文学、纯文学衰落、边缘化的同时,“文学性”在疯狂扩散。文学与非文学、艺术与非艺术、审美和非审美的界限不断模糊。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们的需求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非实用性的审美、娱乐、休闲的需求在需求结构中的比例有所上升。除了物质商品的消费外,还出现了对符号、形象与美的消费。而在这其中,文学的图像化现象也非常值得研究者关注。

二.去精英化语境下的“文学图像化现象”

与“文学的去精英化”同步而来的还有文学的图像化倾向。魏波在其硕士毕业论文《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图像化及其审美取向》中总结到:文学图像化倾向有两个表现最为鲜明的领域:一个是传统出版业中图文书(包括漫画)的流行,另一个则是异军突起的影视剧,文学作品不断被影视“殖民化”。在图书市场,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老照片》和《黑镜头》这样的图文书在商业营销上获得了成功之后,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各种图文书就开始在图书市场泛滥,图像消费一时蔚为大观,成为时代的潮流,而图像文本也成为了图书市场的新宠。[2]古代的图文书是真正意义上的图配文,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插图只是为了说明某些关键性的段落、场景或文字。而在今天的图文书中,图文的关系却颠倒了过来,图不再是补充、点缀,而成了主体,占据了主导位置,图文书不再是“图配文”,而成了“文配图”。因为那些新奇独特富有冲击力的图片才是今天这个“读图时代”的真正卖点。这种现象和倾向不仅表现在图书中,在广告、报纸、杂志、企业宣传册中也处处可见。

文学图像化的另一大表现领域是影视领域,即文学文本不断被影视“殖民化”。大量的影视制品是根据小说文本改编的。影视剧的流行,事实上对传统的文学生产和消费造成了挤压。这不仅表现在对人们的社会“阅读”和日常文化消费时空的抢占上,更为重要的是,当代文学的生产方式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文学生产方式角度而言,文学越来越依赖于影视而获得存在的价值,影视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方式强有力地渗入到了文学创作领域,使传统个人化的文学书写越来越偏离原先的轨道。影视生产造成的“图像霸权”,使影视媒介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呈现为两种不同的形态——被动改编和主动适应,而无论哪一种形态事实上都说明了影视最终的胜利。尤其是第二种形态,“主动适应”意味着在影视以及网络的影响下,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有意地体现出图像化、镜头化的行文技巧,主动采用适应影视和网络传媒的新的文学样式,从而使文学生产呈现出了技术化的倾向。他们开始遵从影视叙事的规律,迎合影像的生产法则,追求极度的视觉刺激和一时的轰动效应,并首先从如何获取更多利润的角度出发,从而使文学创作也走上了影视生产的模式化、大众化、商业化的道路,也从根本上瓦解了文学的传统生产方式。

三.文学去精英化与文学图像化的共同背景

表面看来,当前语境下,文学既面临着被降级、被稀释的状态,又面临着以纸媒为基础的传统文学领地被图像化的“文学”所剥夺的危险。其实,如果先把社会本身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这两个大前提放在一边,无论是“文学的去精英化”还是“文学的图像化”,其滋生的精神土壤与立足的思想基础都是消费主义和民粹主义。

消费主义是一种消费欲望不断膨胀、进而不断追求欲望满足的心理机制。简言之,消费主义就是一种特殊的欲望形态。它体现为欲望的超越性、欲望的不断膨胀升级和无终点,以及新旧欲望更替的高频率。同时,它还具有追求即期欲望的满足,而不是滞后享受的特点。[3]这种心理机制体现在文学领域就反映为:首先,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预期和消费欲望高于过去。其次,单一类型或范式的文学作品或者内容贫乏缺少新鲜感的文学作品很难得到当今读者的认同。最后,读者希望阅读体验带来的愉悦感是即时的,而不是滞后的。也就是说,读者更喜欢轻松的阅读模式。而这些特点,恰恰是网络文学或图像化文学相较于传统文学的优势。

而对于民粹主义,俞可平先生所作的界定为:“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它的极端平民化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4]亦即是说,民粹主义塑造了一种绝对的二元对立:民众与精英、大众与政府这些原本盘根错节的现实被截然分割开。民粹主义信仰底层大众而贬低精英阶层,它不信任那些充斥于现代各种机构(国家官僚机构、大学、金融机构等)所谓精英人物,认为他们不仅腐败,而且缺乏智慧,相反,人民大众才拥有真正的道德、智慧,只有认同人民大众的道德和智慧的政治,才是合法的。在文学领域里,民粹主义表现为世俗化、大众化、平民化的审美趣味占据了主导。它也许没有那么强烈的政治对抗意味,但是却在实践中,通过文化市场的杠杆拉动审美的天平往大众化的方向倾斜。

四.文学的去精英化和文学的图像化带来的问题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去精英化的文学趋势和文学作品就遭到了精英文化的强烈抵制和声讨——集中表现在“人文精神”讨论和“道德理想主义”的讨论,斥之为“旷野上的废墟”、“网络垃圾”。它们号召精英知识分子联合起来“抵抗投降”。但是到90年代末,大众消费文化已经牢固地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90年代中期以“人文精神”的呼唤者为代表的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目的在于维护80年代确立的精英/大众的等级,维护精英知识分子文学和文化的神圣光环和霸主地位。审美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是精英知识分子反抗文化的非精英化趋势的两个基本诉求。他们在维护高雅严肃的“纯文学”、批判大众文化的时候,是从审美和道德两个方面质疑大众文化的合法性,同时也从这两个方面为自己进行合法化辩护。从审美主义的标准看,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在审美上是贫乏的、复制的、类型化的,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从道德理想主义的标准看,他们更指责大众文化在道德上是低级的、堕落的、欲望化的。

这种批评确有其合理性。以文学的图像化趋势为例,图像对文字阵地肆无忌惮地攻占不得不让人们担心图像对文字优势的取代将导致思想的贫乏和肤浅、文化水准的下降以及对世界理性认识的缺失和感官欲望的片面发展,因为通过视觉呈现的图像被认为是一种感知方式,和感官享受、感官欲望密切相连,而语言文字则被认为是一种抽象的方式,指向思想的丰富与深刻。而大众的审美趣味明显带着世俗化、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取向,近年来的网络文学创作和影视剧创作也向人们昭示着严肃文学的式微,插科打诨和玄幻架空取代了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严肃思考。

除了大众审美的世俗化、娱乐化、商业化等倾向以外,陶东风教授还非常尖锐地指出这些批评者“……没有触及大众文化的根本缺陷,没有从社会政治理论的层面发掘大众消费文化的具体政治功能。他们没有能够看到大众消费主义的真正危害不是什么缺乏抽象的‘理想’、‘崇高’、‘终极关怀’,而是以娱乐的自由和消费的自由取代了政治的自由,以娱乐消费领域的畸形繁荣掩盖了政治公共领域的萎缩,以消费热情取代了政治冷漠。”[5]

但是,正如勒庞所预见的那样:“当我们悠久的信仰崩塌消亡之时,当古老的社会柱石一根又一根倾倒之时,群体的势力便成为唯一无可匹敌的力量,而且它的声势还会不断壮大”。[6]在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主导之势已然无可回避,而精英学者们能做的只能是守住最后的文化底线,守住大学精神,引导大众的文学文化消费。

注释

[1]陶东风.精英化——去精英化与文学经典建构机制的转换[J].文艺研究. 2007(12)

[2]魏波.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图像化及其审美取向[D].吉林大学.2010

[3]王宁.从节俭主义到消费主义转型的文化逻辑[J].兰州大学学报.2010(5)

[4]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J].战略与管理.1997(1)

[5]陶东风.文学活动的去精英化[J].文化与诗学.2008(3)

[6]古斯塔夫·勒庞[法].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9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民粹主义大众文化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Film review:WALL·E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
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中产阶级想象——论新都市电影的物欲狂欢与精神缺失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