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究竟什么是“书内功”与“书外功”?

2017-02-08古风堂主人

中国篆刻 2017年4期
关键词:磨墨书论碑帖

□古风堂主人

特别推荐

究竟什么是“书内功”与“书外功”?

□古风堂主人

沈鹏先生曾经在国家画院书法课题班、精英班授课期间,提出了一个十六字的教学方针,即“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充分强调了“书内书外”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学习书法或是指导年轻一代学习书法,往往都会把“书内功”与“书外功”如同口头禅般挂在嘴边。说要想学好书法,不仅要具备“书内功”,还要具备“书外功”。虽然很多人从字面上能够大概知晓“书内功”与“书外功”到底指的是什么,但通常情况下却往往会理解得不够全面深刻。

就学习书法而言,所谓“书内功”,人们通常只是理解为“临摹传统碑帖”,经过长期训练,熟练掌握古人的用笔和结字方法以及组合成篇的驾驭能力等等。其实,“书内功”除了“临摹”碑帖之外,还包括研读古代书论,了解研究古代书家的生平事迹、著述、交往等等。古代的大书法家,一般都和前代或当代大家有着承前启后的脉络关系,理清这些关系,则有助于我们了解某一书家的师承与发展轨迹,从而更加有效地把握其风格形成的内在根由和特点所在。而凡是古代的世所公认的大书家,都基本上有相应的书论传世,这些书论,既是他们对前人的研究总结和对同时代人的分析评价,也有自己研习书法的独到见解。

“书内功”除了“临摹经典碑帖”和研读古人书论典籍之外,还应当包括对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的了解认识和正确使用之方法。

先说笔。笔是书法的重要工具,无论是毛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只有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笔进行临摹和创作,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毛笔有软毫、硬毫和兼毫之分,亦有长锋、短锋和中锋之分,不同的人书写不同的书体,都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软硬不同、长短不一的毛笔来完成,比如,有的人习惯用长锋羊毫创作草书,因其锋长而含墨量大,再加“惟笔软而奇怪生焉”,则会在激情挥洒中从浓到淡,再从淡到枯,自然而然出现很多墨色变化,形成很强的节奏感和音律美。而有的人则喜欢使用中短硬毫书写,取笔锋之自然弹性,写出很多意外的效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还有,一般情况下都是写不同大小的字,选择相应大小的毛笔,小笔写小字,大笔写大字。一般提倡大笔写小字,而很少提倡小笔写大字。但这又并不绝对,书法家王镛反其道而行之,使用小笔书写大字,却也别具一番风味。因此,只有懂得常规,才会知晓如何打破常规。所谓“守其常而知其变”是也。腕下有鬼神,笔底有春秋, 虽是小小一支笔,却委实不可等闲视之。

后说墨。墨是书法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我们的古人都是用固体墨在砚台里研好来用。墨有松烟和油烟之分,有不同的使用效果。古人研墨也很讲究,上好的墨碇在上好的砚台里面细细地研磨,有“把笔如壮夫,磨墨似病夫”之说,磨快了就会颗粒比较大,不够细腻,用起来效果不好。古人磨墨也是在磨练意志,因此有“非人磨墨墨磨人”之说,一边读书,一边磨墨,磨着磨着,人就老了。也是在暗喻一个人在书画艺术上所付出的时间和心血。

现在有了大量生产的高级书画墨汁,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但有些老先生或是有心之人,为了写出古人的那种特殊效果,仍然坚持磨墨,实属难能可贵。

所谓墨分五色:浓淡枯湿焦。对墨的各种色调变化原理要了然在胸。总之,对各种墨的性能和特点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与水调和的比例和方法也要根据所书写的书体和字的大小等具体情况逐步摸索总结经验,在今后的创作当中不至于手足无措。

再说纸。宣纸也是书法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不同的宣纸有不同的特性。上好的生宣吸墨量大而渗化效果好,较适合行草书和大篆、隶书以及大楷书的创作。而用生宣书写铁线篆和蝇头小楷则勉为其难,很不容易写出效果,用熟宣或夹宣则较易驾驭。因此,要在使用毛边纸、元书纸等等这些低等纸练习的同时,也要尝试使用各种质量较好的生熟程度不同的宣纸,从而熟悉各种宣纸的性能,为今后的创作做好准备。此外,书坛“广西现象”出现以来,人们对宣纸的搭配使用又有了越来越繁杂华丽的方法:染色、做旧、裁剪、拼贴,各种方法无不用之。今天的人们如果还使用一张纯白色的宣纸进行创作,其作品无论再怎么精彩,估计也很难进入评委的“法眼”。就书法本体而言,字的好坏与染色、拼接毫无关系。这只不过是一种“内在不足,外在补充”的作法讨巧获利之后进一步形成了一种习惯而已。

最后说砚。砚台原本也是书法的重要工具之一。但由于当下有了成品的墨汁,人们基本上都已经很少再亲自研墨,在笔洗、碗里或碟子里倒墨调水即可使用,所以砚台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但砚台在古人那里却是万万少不得的。不仅少不得,还要广泛搜求名砚、佳砚使用、把玩,方能显示出其风雅本色。

王安石《相州古瓦砚》诗云:“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甄陶往往成今手,尚托声名动世人。”一方用古瓦制作的砚台,也被诗人如此看重,可见古人对砚台的珍惜和重视程度。今人亦有诗曰:“砚台静默情盎然,盼锋常慰腹墨干。一笔一画情衷诉,德孝义尊仁当前。人间闹市非小可,天地情怀常相伴。山山水水嵌纸上,一草一木记心间”。其实好的砚台都隐含有很多深刻的寓意,古人和现代乃至当代的很多雅士都将砚台当做一种雅玩来看待。砚台文化,历史悠久,又岂是它的实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消退了而能淡出文人墨客的视线的?事实上,它如今依然是很大一部分文人墨客必不可少的案头之物。因此,作为一个练习书法的人,决不能忽视对砚台的了解和认知。因为它自古以来就是文房四宝里边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能否研出好墨,除了墨的好坏和研墨人的功夫之外,砚台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于“书外功”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有诸如古文字知识、古典文学(包括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散文等等)、哲学、美学、摄影、雕塑、影视等等方面,平时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就要多读一些这方面的书,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决不能“从书法到书法,由技术到技术”,那样是绝不可能在书法上有什么大的建树的。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宏阔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才可能在书法上找寻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除了上述之外,还要广于游历,在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当中去领会感悟。惟其如此,才可能具备敏捷的思维,才可能激发更多的艺术灵感。通过读书,可以“观古今于须臾,览四海于一瞬”。通过游历,可以验证和弥补书本知识及其不足,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

当然,目前书法界还存在一种不正当的“书外功”现象,一些人为了在展览上入选获奖,加入书协,就采取不正常手段,什么模仿、抄袭、代笔、贿赂评委等等,不一而足。一些人为了当书协理事或副主席之类,就到处拉关系走后门,进行暗箱运作。这些不良现象今后随着书坛的发展进步,我想也是可以逐渐避免的。总而言之,这都不是“书外功”的正常体现,也是大家所反对和厌恶的。

我坚持认为,只有在认真临摹古人经典碑帖的前提下,多读书,多思考,广游历,勤感悟,将“书内功”与正常的“书外功”互相结合,融会贯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洗尽铅华不染尘,才能够在书法上有大气象、大作为。

猜你喜欢

磨墨书论碑帖
《金石书画》系列展览(第五期)
别去碰它
洪阳洞寻友
园庭信步读碑帖
不墨守
碑帖硬临
黄庭坚书论(上)
明朝书论
无人磨墨
不墨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