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2017-02-08刘乂萌
刘乂萌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刘乂萌
本文从高校学生社团出发,对其社团的主要功效进行相关阐述,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其社团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行细致研究。
高校 学生 社团 管理 创新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功效
想要了解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功效,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学生社团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高校的素质教育
学生社团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能力发展的机会。各种形式能够促进大学生生发展的全面性。比如说,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能够实现的。另外,学生社团举办的各类型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对培养其自我意识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也不能够忽略其社团的作用。学生社团,是根据一些兴趣相投的学生组成的集体。其内部人员的兴致与喜好都比较一致,更加适合兴趣的发展。同时,依托与社团成员的配合,共同磨砺己身,更有助于学生意志力、协作能力的成长,更从客观的角度提高自身素质。
2.学生社团能够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助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社团在提高校园文化的丰富性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生在种样繁多的社团活动中,能够从基础上提高自我成长的功能。其社团,本身就是从个体喜好发展成群体喜好的产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自己有兴趣的社团,并且依托全面发展自己的兴趣活动。这在很大的层面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机会。创新是每个民族进步的结题,现今我国的大学生会逐步迈入社会,成为我国发展的基石。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高校,都十分重视的问题。在平时普通的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空间发展,而社团不一样,社团都是同龄人他们的思维都是比较灵活的,各种新奇的点子层出不穷,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与基础。
3.学生社团能够发挥大学生的社会服务功能,并退推动社团社会发展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高校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传统的课堂知识为学生建立了良好的知识传播环境,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的帮助只能起到一定的基础性作用。学生社团,以其特殊的社会服务功能,能够有效的补充现实课堂缺乏的社会功能。这能够很好的让大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并且,还能够以此为基础,使学生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好的贡献。
二.高校学生创新社团管理模式
1.健全高校学生社团登记制度
想要创新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就需要从社团的发展方向出发,而其中的核心就是健全高校学生社团登记制度。首先,可以从其申请阶段出发,高校要严格核实社团的主要内容,确定其出发点的好与坏,判断其社团的优势与劣势。再者,就是要进行严格的审批阶段。主要包括是确保社团你的名称、职责、理念、条例、管理。通过这种健全高校学生社团的登记制度,能够有效的保障其社团能够正常健康的发展,并能够帮助其正常有序的运行。
2.构建高校学生社团激励体系
在健全高校学生社团登记制度的基础上,构建社团激励体系尤为重要,成为社团发展的不竭动力。构建高校学生社团激励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精神方面的激励、物质方面的激励及目标方面的激励。然而对于健全社团激励体系,对社团要进行综合考核。为了保证考核的科学性和公平性,社团联合会应该出台严格的考核体系,根据各类不同的社团采取相应指标进行考核。同时,社团联合会还应该对各个社团的负责人进行考核,打通“能上能下”的相关渠道,保持社团的活力。此外,社团联合会对于各个社团的指导老师应该进行考核,将指导老师的社团指导时间折比成相应工作量,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指导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保障指导老师的指导效率。
3.打通高校学生社团维权渠道
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离不开社团成员,每一位成员的利益都应当给予足够关注,因此,打通高校学生社团维权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每位社团成员都应具有主人翁精神,将社团的发展与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为社团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其次,每位社团成员在社团干部选举中都应该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同时对社团的经费管理和运行状况享有知情权;再次,每位社团成员都应享有参与社团活动的权利,确保社团的和谐发展。
4.建立高校学生社团考核制度。
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建立健全严格的社团考核制度,这样才有利于更加规范地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考核之前应对学生社团进行分类,再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包括社团结构设置、社团成员管理、社团活动开展等。此外,应该将各个学生社团负责人也纳入考核范畴,对其管理方法、活动开展、经费管理等发面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这些考核,可以推动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其重要的育人功能。
总的来说,想要创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不仅需要从学生方面进行考虑,更应该从学校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形势进行考虑,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创新”的目的。
[1]胡小兵.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05
[2]郭银亚.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