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首战告捷今年将继续推进

2017-02-08李可

中国粮食经济 2017年7期
关键词:粮食玉米改革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首战告捷今年将继续推进

2016年,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玉米收储改革正式开启,国家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今年4月底,2016年玉米收购工作已结束。新机制实施的成效如何,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本刊从6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家粮食局、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等部门联合召开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总体情况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首战告捷,成效显著。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司长周冠华透露,截至2017年4月30日,东北地区新产玉米累计收购2038亿斤。2017年国家将坚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主体多元的改革方向,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实施和完善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

激活市场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周冠华介绍说,在玉米收购工作中,粮食系统认真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鼓励支持加工、饲料企业入市收购的政策措施,引导多元主体积极跟进。东北四省区粮食部门组织督导辖区内国有企业带头入市收购,并举办了多场产销协作洽谈会,鼓励销区企业采购粮食,同时开设玉米电子交易平台,推进“互联网+粮食”交易。国家粮食局协调中央企业合理把握收购时机和节奏,做到始终在市、均衡收购。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现了玉米价格形成机制的重大转变,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促进了玉米产业健康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商品平衡一处处长张显斌表示,改革激活了市场,使玉米收储实现了从国家政策性收储唱“独角戏”到多元市场主体收购“大合唱”的转变。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合理的地区差价、品质差价逐步形成,各类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入市积极,成为农民售粮的主渠道,形成了多元市场主体共同入市收购的新格局,东北玉米从原先“趴在库房等”转为“顺着产业流”。玉米加工企业经营效益明显改善,绝大多数企业满负荷生产,产品竞争力增强,出口扩大,营业收入和利润大幅增加。与此同时,产业综合经济效益开始显现。改革后东北地区玉米相关产业发展优势显现,吸引了一批深加工和饲料企业到东北投资建厂,促进粮食主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了东北地区经济活力,有利于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此外,国内玉米价格逐步与国际市场衔接,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减少,国产玉米市场空间增大。

调优结构 农民市场意识增强

随着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推进,农业种植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说,2016年全国减少籽粒玉米3000万亩(含籽粒玉米调整为600万亩左右的青贮玉米和400万亩左右的鲜食玉米),为近13年来首次减少,超出年初确定的调减1000万亩的目标。调减的玉米面积,改种有市场需求的大豆、杂粮、马铃薯和优质饲草等作物。去年大豆面积增加1044万亩、产量增加23亿斤。杂粮面积增加700多万亩、产量增加40多亿斤。今年将继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预计比上年减少1000多万亩,主要集中在东北四省区的春播区和黄淮海夏播区。改革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增强了农民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生产的意识和能力。

积极作为 保护农民利益

农民利益是否得到了保护,是界定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要素。在这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下足了功夫,取得了积极成效。针对玉米市场价格回落对农民收入的不利影响,各地及时足额发放生产者补贴,加强对农民收获、烘干、存放等环节的指导服务,基本保障了多数农民特别是优势产区农民的玉米种植收益。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粮食处处长李成介绍说,截至2016年11月,中央财政安排的补贴资金已基本兑付到农户手里,惠及东北三省一区超过4500万人口。

周冠华表示,为了确保新玉米有仓可收,防止出现大面积“卖粮难”,粮食部门多措并举扩大收储能力,通过加快仓储物流设施建设进度、充分利用社会仓容、加大库存粮食销售力度等方式,在东北地区共准备收储能力2100亿斤,较好地满足了秋粮收购需要。同时,还加强庭院储粮技术指导,积极开展代收代烘代储等产后服务,部分地方支持农户自行搭建玉米棒仓实现“离地通风”,以便农户择机售粮,减损增效。此外,为及时解决收购中的问题,积极开展玉米收购督导督查,维护收购市场秩序。

“黑龙江第四第五积温带供需矛盾突出,运输偏远,售粮不变,对此,中储粮总公司采取收购计划、收购库点布局‘双倾斜’,尽全力帮助农民售粮。”中储粮总公司购销计划部部长董春平说。

落实资金 新的信贷机制逐步建立

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多元主体开展市场化收购的前提。银监会政策银行部副主任徐庆宏透露,截至2017年4月末,东北四省区银行机构累计发放玉米收购贷款651.84亿元,支持收购玉米967.32亿斤,占同期社会收购总量的47.46%。其中,累计向中储粮、中粮等大型央企发放东北地区玉米收购贷款341.87亿元,向地方国企发放91.06亿元,向民营企业发放195.02亿元,向个体工商户发放22.88亿元,分别占贷款发放总额的52.5%、14.0%、30.0%、3.5%,覆盖储备、加工、购销贸易等各类型粮食企业,为统筹利用多元主体的收储能力提供了资金保障。

周冠华介绍说,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粮食部门积极协调农发行等部门建立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探索形成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地方政府、部门以及粮食企业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贷款资金供应和风险防范新机制。基金由政府适当出资,引导符合条件的粮食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缴存在农发行账户,专项用于防范东北地区玉米市场化收购贷款风险。东北三省一区及时出台了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实施办法,积极筹集落实资金,推动基金快速组建运行。地方粮食部门加强与农发行等各类金融机构衔接协调,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构建稳定的银企合作关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多元化的筹融资渠道,满足各类市场主体收购资金需求。

“通过基金增信,满足了以往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粮食收购资金的粮食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粮企的资金需求,为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金融机构‘不愿贷、不敢贷’之间的‘断桥’问题探索出一条新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油部总经理李钧说,“有45户原本不具备银行贷款条件的企业,在入围基金后获得了贷款支持。”据农发行统计,截至收购结束,东北地区基金规模达到11.60亿元,其中财政出资7.60亿元,164户企业缴纳信用保证基金4.00亿元,农发行累计向106户企业发放基金项下贷款31.09亿元,支持收购粮食81.24亿斤。据悉,下一步,银监会将推动这一机制在粮食收购的金融服务中长期化、制度化。

以运保改 让玉米及时外运

2016年11月,针对新粮上市初期运力紧张、东北玉米外运困难的新情况,国家粮食局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建立了“粮食铁路运输需求与运力供给对接工作机制”,地方粮食部门加强与相关铁路部门对接,及时提供准确的运输需求。铁路总公司在运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出运力,组织东北玉米突击抢运,最大日装车数量突破3000车,创历史新高。“自2016年10月下旬至今年4月底,铁路累计完成东北玉米外运量531亿斤,同比增运469.2亿斤、增长7.5倍,圆满完成了‘以运保改’任务。”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副局长韩伯领说。此外,交通运输部门也适时开通绿色通道,黑龙江、吉林免收省内玉米运输高速公路通行费,辽宁减免了省内玉米运输普通公路通行费。各地加强港口、车站接卸协调,运力得到了有效保障。(文/李可)

猜你喜欢

粮食玉米改革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收玉米啦!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我的玉米送给你
改革之路
我的粮食梦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