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质诗篇与雕镶技艺的交相辉映
——以沈阳故宫藏明清椅子为例

2017-02-08

收藏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螺钿红木大理石

木质诗篇与雕镶技艺的交相辉映
——以沈阳故宫藏明清椅子为例

□ 邓 庆 张正义

图1 明 红木靠背大椅

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流域气候湿润,因此坐具的最初实物已不复存在;及至汉代漆器的产生,才遗留下来坐具的实物。这些坐具,受到古代民族“席地而坐习俗的影响,十分低矮。晋代出现了凳子之后为了坐起来更舒服,在凳子上加了靠背和扶手,因而出现了椅子。椅子因“垂足坐”而成为主导坐姿的产物,在所有高型坐具中,它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坐具。明清时期,家具不仅大量保存下来,而且艺术上已日益精湛,达到了古典家具艺术发展的高峰。明代坐具是明式家具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坐具发展的高峰;其品类齐全,数量众多,有粗细文野之分;共同特征是注重使用功能,即根据人体尺度,仔细推敲,精细制作,使坐者舒适、惬意;并以简洁素雅著称。清代坐具则在造型和结构上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但清代宫廷坐具的造型趋向于复杂,镶嵌和雕刻大量增多。清代家具为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时期虽然清代档案、历史文献浩如烟海,但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却不多,故从事清代家具研究的学者多是从现存实物中进行分析沈阳故宫珍藏有许多精美的明清椅子,展示出了明清坐具所具有的诸多特点。

一、明代红木椅

明代红木靠背大椅(图1),通高113、座高70、座面67.8×47厘米。木形呈圆木棍式,造型简练,为典型的“北官帽”。官帽椅是明代硬木家具的典型代表样式,不尚繁琐装饰,造型简洁,通体光素无纹;主要供贵族、文人士大夫阶层使用。椅身由靠背、扶手、座面、椅腿四部分构成,无束腰;以造型见长,多表现为质朴而不粗俗,厚实而不沉滞,精致而不淫巧。靠背镶长条大理石,藤编座心,手感平滑,弹性极佳;多坐藤编底座,会越坐越亮。搭脑与扶手呈阶梯状,搭脑高,扶手低,功能清晰。椅腿均一木连作,下粗上细,端庄稳重,圆腿直足,有侧脚,无马蹄、托泥。

明代红木嵌螺钿圈椅(图2),通高100、座高50.6、座面59.5×47厘米。造型为明代常见,直称圆椅。它的靠背与扶手一顺而下,圆婉,柔和,极为美观。明式座椅的扶手与前立柱多作弧形连接,靠背板与扶手下的镰刀把,皆作双弯,椅背、扶手、鹅脖等构件,根据人体的脊柱形状制作出一定曲度,从侧面看,多呈“S”形柔美曲线状。靠背多为独板,一方面扩大着起坐空间,一方面又适应着人体坐势和体形的需要;椅腿下粗上细,给人以稳重感。靠背板主体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浮雕蟠螭纹,下部雕刻有花瓶、葫芦等博古纹。此椅扶手两头,以对称的方式,嵌螺钿各三处。

明代红木圈椅(图3),通高100、座高51、上圈宽60.5厘米。背板浮雕蝙蝠、磐石,镶牙雕云纹。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常见,“蝠”与“福”同音,在很多明清家具的装饰上都雕刻“蝙蝠”图案,寓意“遍福”。磐石本意为稳固,不可动摇。两者合在一起,寓意幸福延绵无边,稳如磐石。

明代政治上暂时稳定,经济上得到恢复和发展,海外贸易发达,与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频繁,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带回了大量东南亚的优质木材。明中期以前都是柴木为主要材质。此后,由硬木家具取代了漆家具,这些珍贵材质的使用,促进和推动了明代家具的发展。明代家具的造型、比例尺度,以及素雅质朴的美,成为了中国古代家具的典范,对后世的家具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明式风格的装饰与结构是一致的,其擅长利用木构架的每一部件进行艺术加工,借以获得烘托和加强主题效果的作用。因此,在装饰上,也别具一格;或全无雕饰,充分体现木质的自然纹理和色泽;或小面积精微雕刻,与大面积的素件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家具整体显得明快简洁。

图2 明 红木嵌螺钿圈椅

图3 明 红木圈椅

二、清代硬木椅

清代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图4),通高108、座高52、椅面66×52厘米。造型端庄、凝重,靠背垂直,搭脑呈驼峰式,扶手短、宽、厚,鹅脖细圆、弯曲,可以上承肘压,下适手扶。既显得美观舒适,又无牵强生硬之感,足见制者的匠心。其座面与靠背均镶嵌黑白花大理石,靠背透雕“福禄寿喜”图案。此椅引人注目之处在雕嵌上,从扶手到靠背满嵌螺钿,搭脑上嵌一“寿”字篆体图案,外沿有11朵团花。镶大理石圆框上嵌有10个蝙蝠,间隔有不同的寿字图案,雕工均十分美观。靠背左上雕梅雀,栩栩如生,下雕蝠鹿纹,代表着福禄双全。并有嵌螺钿,闪闪发光,点缀成梅花纹,恰到好处。其花泽淡雅,美观大方,雕饰虽繁,不为所累,收到了华丽妍秀、面面生姿的效果。

清代红木嵌螺钿靠背椅(图5),通高98.7、座高55、椅面65.6×52厘米。搭脑为蝙蝠式,很别致;扶手较宽厚,鹅脖弯曲光滑,带束腰,管脚处有罗锅枨,椅脚为回纹方棱,垂直收足,做工精细,比例适度,给人一种匀称和沉实的感觉。靠背、扶手三镶黑白花大理石,靠背中心处镶有一圆形大理石。大理石也称云石,是在地壳内高温高压下变软,并在所含矿物质发生变化时重新结晶形成。颜色很多,通常有明显的花纹,其石面纹饰,既像汹涌波涛的大海,又像狂风席卷的沙漠。大理石旁边为如意纹,雕刻较深,见棱见角,雕工精致,内容丰富。如意上还雕有猴等图案,所雕如意用紫檀木,其搭脑上木质虽都是红木,但有深、浅色之分。看出此椅用料较节省,并掺有其它硬杂木,是典型的京作。扶手下雕有葫芦纹,并镶有小长方形大理石,非常优美;靠背所镶圆框上嵌满螺钿,图案为暗八仙纹。所雕如意及搭脑上所刻的蝙蝠上都嵌有五彩螺钿。

清代红木透雕镶大理石靠背椅(图6),通高102.5、座高49.5、椅面69×50.4厘米。搭脑呈灵芝式。椅角呈“爪抓球式”。垂直收足,靠背镶圆形大理石,上面分别刻着“晚山碧云”和“寒谷积雪”。其天然图案既像夜晚的白云,又像寒冷的山谷里堆积的厚厚白雪,宛然是一幅泼墨山水画。扶手及靠背均透雕灵芝花纹,其上雕灵芝图案,以折枝花和联朵的形式,象征起死回生的功效,喻意着坐椅能无疾去病。此椅为典型的“广作”;表现为用料粗硕,雕刻较浅,转折比较灵活,雕工细致,造型讲究奢华和繁复。

清代红木镶大理石靠背椅(图7),亦称硬太师椅。通高109.5、座高50、座面64×48厘米。搭脑呈“桥梁式”,扶手呈弯曲状,中凹旁凸,并向下顺斜,适合人体;带束腰,腿外撇。榫卯十分紧密、牢固,整体造型十分优美;木质纹理裸露,木形呈圆木棍式,柔滑,圆润,简练,凝重。靠背镶圆形大理石,靠背和扶手均雕葡萄纹。早在宋代,曾出现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十分特别的带有荷叶托首的交椅,即称为太师椅。太师是官名,是尊贵、高雅的象征。据传太师秦桧坐在交椅上,因仰头时无意中将头巾坠落,官员吴渊立即把头巾捡起来给秦桧戴上;随后,命人制做了一种荷叶托首,由工匠安在椅靠上。太师椅由此产生,传开。不久,朝臣都用这种交椅以仰首而寝。明代太师椅已不是指带荷叶托首的交椅了,而是椅背、扶手呈圈者。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造型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这些特征都是为了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完全脱离了追求舒适的初衷,而趋向于尊严。

图4 清 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图5 清 红木嵌螺钿靠背椅

图6 清 红木透雕镶大理石靠背椅

清代紫檀木浮雕靠背椅(图8),通高119、座面80×52、座高36厘米。紫檀木是“木中之王”,多无大器。因此,此椅比较珍贵。此椅造型别致,靠背有背倾角,呈三屏风式,中高侧低。搭脑后仰、柔软、顺滑,扶手为屏板式,里外部皆浮雕串枝花,形象生动细致,雕刻技法成熟,圆润浑厚,不露刀锋,制作极精。座面下带束腰,三弯腿下带托泥,屏板、腿、牙饰浮雕卷草纹。扶手所用檀木颜色要比靠背、座面和腿处深。

清代圈椅(图9),高103、宽72.5厘米。靠背刻有一个篆书“寿”字,在结构上承袭了明式坐具的榫卯结构,做法巧妙,牢固耐用。此椅在高度上比明式坐椅有所下降,以适合人们使用,这较明式更为实用。做工是比较精致的,造型也较美观。

清代檀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图10),通高105、座宽66.3厘米。靠背透雕图案:由两如意环抱着松树、翠竹,再加上以五彩螺钿形成的梅花,构成三友图;搭脑上还有用五彩螺钿镶嵌成相对而飞的蝴蝶。扶手里向单面雕刻花纹并镶嵌大理石,座面镶有方形大理石,束腰下鼓牙面上镶嵌有螺钿缠枝花纹;足饰回纹。

清代铁梨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图11),高104.7、宽66厘米。椅座和靠背都镶有黑白花大理石,围板及腿部分满嵌螺钿;扶手框中为浮雕“喜上眉梢”纹。带束腰,罗锅枨。搭脑为双峰式,中心处镶嵌有五彩螺钿,图案为两支蝙蝠环绕在一个团寿字周围,两旁螺钿梅雀图。靠背镶嵌圆大理石。圆框上面镶嵌有22个寿字变体图案。椅面镶着方形大理石,两侧雕刻着双鹿、梅花和喜鹊,形成一个福禄寿喜的图案。座椅的前面满嵌五彩螺钿,图案为梅枝、梅花。两腿的花牙处中心嵌有12朵梅花,两侧为两只喜鹊的传统吉祥纹样。古人以喜鹊为喜的象征,唐宋时期即有此风俗。梅花谐音“眉”字,画喜鹊站在梅花枝梢,即组成了“喜上眉(梅)梢”的吉祥图案。铁梨木家具的存世数量不算少,但在家具家族中的地位一直很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清代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图12),通高101、宽65.7厘米。座面镶嵌长方形黑白花大理石,靠背镶有圆形黑白花大理石,扶手雕花篮,雕刻与镶嵌组成福禄寿喜如意纹,方腿加管脚枨,回纹方足。

清代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图13),通高100、座宽65.5厘米。扶手雕梅花,四腿顶端浮雕兽头,足作兽爪按球状。红木坚硬、致密,原色浅红,年久经空气氧化,逐渐变深,似黑里透红略呈紫,年轮纹呈直纹。红木坐椅,明代即有,清代较多,以广作为最好,俗称“彻红木”。清代红木坐椅数量较多,这是由于红木具有庄重的材色,是清代坐椅追求的理想材料。红木生长在中国广东、云南及东南亚,尤其是印度为主要产地。红木家具一般被认为始于明代,到了清代才大量生产。所以,从总体上说,红木家具主要反映的是清代家具特色,在造型艺术上绝大多数属于清式范畴。用量粗大、形体厚重、线形强烈、结构繁复,呈现出一种与明式迥然不同的造型特点和时代风貌。

图7 清 红木镶大理石靠背椅

图8 清 紫檀木浮雕靠背椅

清代红木透雕镶广石靠背椅(图14),通高105.5、座高50.6、宽66.2、厚50厘米。靠背雕有灵芝纹饰,镶嵌有圆广石;扶手及框内雕有灵芝纹,椅足饰卷云纹。清代家具风格十分注重装饰,家具镶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与清代统治者来自于游牧民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满族人性格豪放,喜欢华丽的装饰和艳丽的色彩,而繁缛的镶嵌更能符合他们对审美的要求。在注重物质生活享受和极端颓靡的思想意识下,家具生产达到了高峰,也使这一时期的镶嵌艺术达到了顶峰。家具镶嵌的材料如大理石、贝壳等,日益丰富,多样化,后期还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其镶嵌艺术达到了家具史上的最高峰。

图9 清 圈椅

图10 清 檀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图11 清 铁犁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图12 清 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清代红木镂空汉瓦靠背椅(图15),通高104、座高51、宽63.5、厚50厘米。座椅的靠背镶有白色大理石,镂空流云、蝙蝠、盘肠,扶手镂空汉瓦,篆书“延年益寿”四字。一个时代的文学与绘画艺术也会对当时的家具镶嵌有一定的影响。文人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自魏晋以后,他们就倡导脱俗遁世、修身养性等思想,山水题材的图案体现了文人退隐山林、亲近大自然的想法。梅、兰、竹、菊等题材的图案则是文人雅趣的反映,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当时家具镶嵌图案风格的形成。所谓“写意”的风格就是不追求事物的客观真实性,而是强调“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美,即根据抒发自我情感的需要对自然物的剪裁,以突出人的主观情感,张扬个性。在风格上追求“气韵生动”,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家具镶嵌图案的设计。诸如此类的美学观点被工匠们理解和吸收,就影响了清代镶嵌装饰的风格。

清代红木边嵌檀木山水靠背椅(图16),通高107、座高48、宽100厘米。红木边里外部兰漆地浮雕山水花纹,球形足,牙浮雕卷云纹。边嵌檀木,是清式坐具的一个重要特点。

清代红木嵌螺钿石心靠背椅(图17),高112、宽67厘米。在座椅的靠背中,有透雕嵌螺钿的“福、禄、寿、如意”图案,扶手内镶有云石浮雕葫芦;椅面镶长方形大理石。清康乾盛世为家具的制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家具制作继承了明代家具结构上的传统做法,但造型却很复杂,风格大变,趋向华丽厚重线条平直硬拐,装饰繁琐。从大量的现存清代家具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家具追求的是庄严、富丽、豪华的风格。而清式家具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注重装饰。镶嵌的效果尤为突出。可以说,到了清代,由于追求富丽堂皇风格的需要,而促进了螺钿家具的进一步发展,并成为螺钿家具的鼎盛时期。

清代红雕漆云龙靠背椅(图18),通高90.5、宽59.5厘米。靠背呈三屏风式,托首如意式,雕有“吉庆有余”、“八吉祥”等图案;余处雕花、云、万蝠纹。清代宫廷的雕漆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不变形的特点。

图13 清 红木透雕嵌螺钿靠背椅

图14 清 红木透雕镶广石靠背椅

图15 清 红木镂空汉瓦靠背椅

清代硬木雕团寿字靠背椅(图19),通高97.5、宽62厘米。搭脑为双峰式浮雕蝙蝠。靠背透雕团寿字,属文字类的装饰图案。清代家具上经常镶嵌有吉祥文字和诗文,常见到的吉祥文字有福、禄、寿、喜等。还有用各种书法或变体形式组成的“百福”、“百寿”、“百禄”、“百喜”图,诗文主要是镌刻一些名人或书法家的作品。这些文字类图案常作为家具装饰与家具结合起来,体现出书法艺术、传统文化与家具艺术相应相生,体现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清代红木镶大理石竹纹靠背椅(图20),通高100、座高50、座宽66厘米。座椅的靠背镶嵌有圆形的大理石,两侧透雕竹纹,左右扶手雕有玉兰花卉。搭脑为马鞍式。玉兰花代表着报恩,竹子寓意平安。从大量的传世家具中可以看出,用大理石镶嵌的家具是非常之多。而且南北通用,范围非常广泛,是清代家具的主要装饰手法之一。在家具上镶嵌较大面积的理石是广作的特点之一。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比较炎热,是气温较高地区,人们喜欢用大理石作为家具镶嵌材料。在椅的座和靠背等主要部分镶以晶莹冰洁、纹理秀美的大理石,在色彩上不仅起到鲜明的对比作用,也使坐具显得雍贵华美。使用时,冰洁的大理石给人以清凉舒适感,加上大理石花纹变化万千、奇妙异常,使观者遐想连连。从纹饰上看,京作家具较其它地区又独具风格。它从皇家收藏的古代玉器、铜器上吸取素材,巧妙地装饰在家具上。清代在明代的基础上又发展的更加广泛了。明代多雕刻螭虎龙,而清代则以龙纹最为常见,其它还有螭纹、兽面纹、勾卷云纹等。根据家具造型的不同特点,而施以各种不同形态的纹饰,显示出各式古香、文静典雅的艺术形象。

沈阳故宫珍藏的清代坐椅基本都是高座高椅,通高多在100至110厘米左右,座高在50至60厘米左右。一方面说明它是基本适合人体的使用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清代坐具已完成向高座高椅的发展,说明中华民族早已完成了从“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习俗的转化。古代坐具至清代在造型上已发展到最后一个高峰。

从造型上看,沈阳故宫珍藏的清代靠背椅体现为端庄、凝重,大方、豪华的特点。

其一,靠背与座面均呈90度直角,靠背垂直于椅面,椅脚有“回纹方棱式”、“爪抓球式”等,椅背垂直收足,这反映了清代坐椅端正、稳重的神态。只有极少数坐椅的靠背有背倾角,但角度极小,也仍不失其端庄的风格。

其二,用料多较重硕。靠背、扶手都比较宽厚,故椅子显得整齐方正而厚重,并且椅面也比明朝坐具略大,再饰以华丽的镶嵌,就形成了清式坐椅豪华、大方的特点。

其三,在造型上吸收了明式坐椅的一些优点。扶手上宽厚,下细圆,集明代坐椅之精华。明代靠背椅、圈椅的木型是呈顺流而下的圆木棍式,木质纹理裸露,扶手顺滑,圆润,手感较好;但其细处,是不堪承受肘部的长期倚压的。而清式坐椅扶手的压面宽厚则弥补了这一缺点;就坐时,不仅肘部可以倚木搁,腋下的一段臂膀也得到支承,故甚为舒适。而鹅脖细圆、弯曲,就构成上承肘压、下顺手扶的特点,细圆和宽厚,形成了既优美又实用的造型特点。

图16 清 红木边嵌檀木山水靠背椅

图18 清 红雕漆云龙靠背椅

其四,搭脑的艺术性。搭脑是椅子上端的横梁,因坐时向后仰头搭于其上而得名。此外,巾架、盆架、衣架上面的横梁也可引申称作“搭脑”。其基本形式有圆形、扁形、方形三种。在此基础上,又变化为直线的、弓背形曲线的、向上翘起的曲线、中间突起两边下滑的曲线,还有圈椅后背的椅圈顺势延至前端扶手的曲线等等,可谓千变万化,线形各异。但不论是直线,还是曲线,都共同具有流畅、挺秀的特色。搭脑在椅子上总是处于最高部位,往往是坐椅中最引人注目之处,而其两端的形式是上翘,还是下垂;是前倾还是后仰,都会对椅子的造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五,罩漆只是一种装饰,而非原来的漆器家具。清代大量家具采用罩漆装饰。

其六,广泛采用雕刻和镶嵌。清代家具装饰繁琐,手法多样,富丽堂皇。其以装饰取胜,喜欢大面积使用雕、镂、刻、嵌以及金银彩绘等装饰手法。工艺精湛高超,镂雕剔刻巧夺天工,题材丰富。在装饰上求多、求满、求富贵、求华丽,多种材料并用,多种工艺结合,常运用浮雕、圆雕、透雕和线刻等各种雕刻方法,刀法洗练、层次分明,疏密适宜,虚实相生。家具镶嵌的材料取材广泛,多种多样,除石材外,还大量运用贝壳。贝壳是螺钿镶嵌材料中最为常见和价位低廉的材料。水产上指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其中有上下两片壳的称之为蚌,只有一个壳的称之为贝。蚌壳通常产自于中国江南一带淡水湖和咸水湖中,通常采用的品种有螺壳、海贝等。其中较为多用的是一种称之为三角蚌,年龄在三至五年之间才适合用做的镶嵌材料,特点是结构紧密,韧性较强,蚌壳前边部分俗称“亮耳”处,五彩缤纷,色彩艳丽,是难得的镶嵌佳品。题材多选择大自然中的植物和动物的形象,它们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镶嵌图案题材是选用与神话故事相关的内容,表达了对天地神灵的敬仰,如龙的题材。这些镶嵌图案都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体现,更是哲学思想对这时期审美文化影响的表现。

图17 清 红木嵌螺钿石心靠背椅

图19 清 硬木雕团寿字靠背椅

图20 清 红木镶大理石竹纹靠背椅

无论从造型上,还是装饰上看,清代家具都具有一种不同于明式的新风格。康雍乾时期经济、商业、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统治阶层的奢糜之风也日益滋长,达官豪绅为炫奇斗富,追求新奇及攀比之风日烈,为了增加室内陈设的丰富华丽,各自延请各地的名工巧匠制作家具。无休止地追求精巧华美,使家具的装饰和雕刻大量增多,并利用玉石、贝壳等做成“过繁”的镶嵌。虽然,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清式坐具的繁复装饰影响了坐具的整体形象、比例以及色调的和谐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家具的整体形象、比例和色调的统一和谐;并认为到清代后期尤为明显,即过度追求繁复的装饰而成为主流,流于庸俗和匠气,在艺术上缺乏较高美学境界。但根据对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坐具的分析,这是对清式家具的一种误读;相反,正是欧式巴洛克文化与清初统治者之喜好的很好结合,才让突出体现木质诗篇的明式家具的风格,与追求华丽的雕刻和镶嵌的装饰风格的结合,而成为清式的一大突出特点;并更加体现了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田红玉)

猜你喜欢

螺钿红木大理石
大理石
螺钿镶嵌工艺概述
分析漆器中的螺钿镶嵌
Taj Mahal
如何让大理石呈现更好的装饰效果
蒲美合作品选
花梨木嵌螺钿玉石人物图顶竖柜
文化与艺术的收藏——红木
投资
指甲油X水DIY大理石纹印染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