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改革:先行者的探索
2017-02-07
2016年,全国多省市陆续出台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作为全国高考改革试点地区,上海、浙江2014年启动的高考改革将在2017年迎来第一批毕业生。了解高考改革先行地区的探索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将有助于其他省市高考改革具体方案的出台和实施。
浙江省教育厅表示,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以来,全省绝大多数普通高中学校在学校课程体系规划、选修课程建设、统筹安排三年课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教学班管理以及选课走班教学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按照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要求,浙江省在每年4月与10月分别组织一次学业水平考试选考(除语文、数学之外的科目),在整个高中阶段,每个学生的每一科目都可以考两次,并自己选择计分的选考科目。与此同时,成绩计算也不再以卷面分数为准,而是以等级计算:在学考合格前提下,从起点赋分40分到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等级是按照成绩在当次考试中的排名确定。如成绩在当次考试排名的前1%,赋分100分;排名在前2%,赋分97分,以此类推。2016年10月,浙江学业水平考试选考成绩公布,对2017年的浙江考生来说,这是他们最早知道的一部分高考成绩。
北京大学教授文东茅通过多次调研发现,改革试点两年来,学生和家长已经在切切实实地感受着改革的益处:选考科目“七选三”,使得80%的学生感受到了不受传统理科、文科固定科目组合约束的自由;对于“技能型”考生而言,可以免于高考的重负,只凭学业水平考试或职业技能测试成绩参加高职院校提前招生;对于大批“特长型”学生而言,可以在高校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招生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可以说,高考改革的阳光已经由聚焦拔尖人才转向了各类人才,可谓善莫大焉!
不过,在新高考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据《光明日报》报道,学生学习节奏更加紧张,负担加重。温州某中学姚洋同学这样描述,“高二就得冲刺了”。一位老师分析了一般的应考时间图,“高二10月的考试,大家都没准备好,把学考不计分的科目先考掉。高二4月的考试,主攻选考,高三10月第一次英语高考加补充选考。”各个学校都在研判如何运用规则获得更好的成绩。比如,在同一次考试中,杭州某中学高二年级500多人中有150人参加了技术科目的选考。该校黄校长介绍:“学校生源不占优势,选考物理、化学等科目基本没有优势。我们就打个时间差,首考就选考技术科目。为此,学校把原本高二开始的通用技术课程提前到高一,和信息技术课一起上。师资紧张,就从职校聘请老师,减少一些其他学科课时。”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表示,学生理想的状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扬长避短,文理交叉,选择自己最擅长的3门作为选考科目。然而,由于多个利益相关者的现实复杂情况,中学很可能不会允许学生去“自由选择”,而是代替学生进行选择,在选考科目中整体性地选择本校师资力量最强(或顶尖学生最擅长)的3个科目,然后将全部资源投入到可能产生成绩最大化的这3个科目上,对学生进行集中强化训练,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压倒性优势。
秦春华的担心在现实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证。2016年10月,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专门发出《关于纠正部分普通高中学校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学要求错误做法的通知》,通报了前阶段出现的错误做法及表现。
1.并开科目超过要求。高一年级每学期开设的学考科目超过8门,抢赶教学进度,严重加大学生课业负担。
2.限制学生选择权。在高一年级结束时,强制要求学生确定所有3门选考科目,限制学生自主选择时间,或用所谓的“选考套餐”限制学生选择范围。
3.挤压选修课程课时。各年级每周选修课程课时比例少于20%,或用考试科目暗中替代,甚至搞“阴阳课表”。
4.考试前全面停课复习。在学考选考前,不执行既定的教学安排,全面停课,集中时间搞“学考会战”。
5.延长教学时间。增加课时,占用学生晚间和节假日时间组织复习。诱导或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培训机构各类迎考学习。
针对这些问题,浙江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正视师生和社会呼声,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准确把握统筹教学安排要求,坚决制止各类错误做法。
1.严格控制每周课堂教学时间。学校每周课堂教学时间不得超过26小时,即每周35课时(按每课时45分钟计)或每周39课时(按每课时40分钟计)。其中列入课表的固定自修课、活动课也属课堂教学时间。严禁周末和节假日补课。
2.统筹安排三年教学计划。学校要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注意教学时间安排的课程之间、年级之间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可持续性。要按规定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和必须选修课程。高一年级每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10门科目中,并开科目不得超过8门。要根据师资、教室等实际情况,统筹合理安排必修课程分层教学,禁止集中时间赶进度搞“学考选考会战”。
3.确保选修课程足量开设。学校应不断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加强必修与选修的有机融合,努力提高选修课程质量。坚持深化课改不动摇,做到每周选修课时比例不少于20%,防止为应对学考或选考挤压选修课程课时。
4.引导学生逐步明确选考科目。学校要切实实施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开设生涯规划课程,组织开展职业讲座、职业体验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选择。要加强对选考的指导与引导,切实尊重学生的选择权,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时间,不得限时要求学生提前确定选考科目,不得强制为学生确定选考科目。
5.全面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学校应保持行政班级的稳定,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学班管理制度。要淡化选考组合,不得根据学生选考组合重新划分行政班。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行政班教室、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馆和学校周边社会公共资源开展走班教学,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6.加强宣传引导。学生入学时,学校应及时介绍有关学校三年教学安排的相关情况,帮助学生和家长全面理解高中学习的全过程。要详细宣讲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精神和具体政策,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形成家校共同育人合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立国认为:“新旧高考对比,新高考选择权大了,但学生未来要承担的风险与责任也增加了。部分家长及学生不知如何选择科目以应对考试方式的变化,因此有意见和疑问,这都很正常。我相信随着高考改革的持续推进,这种疑问、忧虑在实践中会慢慢缓解。”他同时指出,师资配置合理化、分层分类教学和走班制的探索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设计,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努力方向。
北京大学教授文东茅呼吁,一定要善待高考改革!改革就意味着风险和奉献。改革需要有先行者,浙江和上海就是这敢于吃螃蟹的勇士。面对各种新现象、新困难和问题,大家出现各种焦虑不安,都应该视为正常现象。实践表明,这种焦虑情绪在2015级高中生中就已经明显减少。
文东茅指出,善待高考改革,就应该对改革予以全方位的支持。任何改革的成功,都要以配套改革和支持为条件。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中学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育管理、教研支持、空间设备、信息技术等变革,需要考试机构在题库建设、考务管理、考试时间协调等各方面周详准备,还需要高校在招生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密切配合,更需要政府的政策、经费、编制等多方面的支持。高考改革造福千千万万的学生和家庭,改革的成功也需要千千万万各类人群的全力支持。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面对沪浙高考改革 考生如何用好自主选择权》,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纠正部分普通高中学校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学要求错误做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