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居民消费对水资源消耗的影响效应研究
2017-02-07秦腾章恒全佟金萍马剑锋
秦腾章恒全佟金萍++马剑锋
摘要:构建向量形式的Kaya扩展模型,运用LMDI方法将用水总量分解为人口规模、人口城镇化、居民消费、消费抑制因子、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6种效应。研究表明:用水总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居民消费的贡献,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引起的间接耗水的增长;人口规模和人口城镇化对用水总量的增长具有持续的正向作用,且人口城镇化的驱动力要强于人口规模;消费抑制因子对用水总量的影响经历了由正到负的过程,与用水总量之间存在反向变动的逻辑关系;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对用水总量的增长呈现出持续的抑制效应,但是变动幅度较小,凸显出当前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节水方面的乏力。虽然居民消费极大地推动了用水量的增长,但是由于居民消费在整体国民经济中具有用水强度的比较优势,因此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并不违背水资源的节约目标,同时施以节水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改善等手段,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居民消费;水资源消耗;因素分解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12.07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12-0029-05
Study on the Impact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on Water Resource Consumption in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QIN Teng1, ZHANG Hengquan1, TONG Jinpin2, MA Jianfeng1,2
(1. School of Business,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
2. School of Business,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
Abstract: With Kaya model in vector form and LMDI method, this paper decomposes the change of water consumption into 6 factors, such as population scale, urbanization, residents consumption, consumption restrain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Results show that growth of water consumption is mostly caused by residents consumption, especially the growth of indirect water consumption induced by urban consumption. Population scale and urbanization present continuing positive effect on water consumption, and t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is bigger than population scale. The effect of consumption restraint goes through positive to negative, and presents reverse relationship with water consump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present continuing negative effect on water consumption, however, annual variation is small, which highlight weaknes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water conservation. Although residents consumption greatly promotes water consumption, due to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water intensity in whole national economy, elevating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is not against watersaving target.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 the watersaving technique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ement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meanwhile.
Key words: urbanization; residents consumption; water consumption; factor decomposition
引言
现阶段我国迅猛发展的城镇化进程极大地推动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方式的转变,加速了水资源的消耗。居民消费引起的水资源消耗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居民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直接耗水,如洗衣做饭、个人卫生和饮用等[1];二是居民消费品在原材料选择和生产等过程中的间接耗水。可见,居民对于不同终端商品及相关行业的消费倾向将会影响最终的水资源消耗情况。从直观来看,居民通过对日常商品的消费推动了水资源的消耗,但是居民消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居民消费相当于抑制了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因此从宏观层面来看,居民消费对水资源消耗的影响并不一定是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以城镇化背景为出发点,从居民消费视角针对我国水资源消耗现状进行分析,对于缓解我国水供需压力,实现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就水资源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微观层面出发,以居民家庭用水为对象进行分析,考察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类:自然因素,如降水和气候变化[2];社会经济因素,如水价、家庭平均收入及个人纳税额度[3];人口及家庭因素,如性别、家庭规模和人口数、住宅类型和面积以及景观所占面积等[4];技术因素,如节能设施的推广和家用电器的效率等[5];心理及意识因素,如受教育水平、环保意识以及社会地位和个人身份等[6]。
国内学者主要从国家或行业层面出发,考察水资源消耗过程中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人口规模的影响程度[7],且普遍认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了我国用水强度的下降[8],抑制了用水量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规模的扩大则推动水资源的消耗[9]。随着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冲击,部分学者开始以城镇化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且指出城镇化对用水量的驱动力十分巨大[10],加大了水资源的环境压力[11],若不控制城镇化发展速度,将会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12]。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针对水资源消耗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且部分学者也意识到城镇化对用水量的巨大影响,但是研究大都只是就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城乡人口结构变化与用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忽略了城镇化发展引起的居民消费对用水量的影响。事实上,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倾向会对用水量变化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居民消费在整体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变化亦会影响用水总量的变动情况,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涉及。鉴于此,本文对传统的Kaya恒等式进行向量形式的扩展,在分析传统影响因素,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对水资源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人口城镇化和城乡居民消费纳入水资源消耗分解模型中,着重分析人口城镇化、城乡居民消费以及整体国民经济中居民消费比重变化对用水总量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2结果分析
利用式(1)至式(14)对1997~2014年我国用水量变动进行因素分解,结果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研究期内我国用水总量由586603亿立方米增长至60949亿立方米,增长幅度为22887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为03%左右。从每年的变动趋势来看:2003年以前用水总量出现小幅度的波动,2003年之后呈现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
从各因素的分解结果来看:居民消费效应是用水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城镇化和人口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消费抑制效应总体上对用水总量表现为负效应。对比各因素的累积效应可以发现(见图2):居民消费效应对用水总量的贡献最大,其他按顺序排依次为:技术效应、结构效应、消费抑制效应、城镇化以及人口规模效应。下面就各因素对用水总量的具体影响展开详细讨论。
21人口规模与人口城镇化
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必需的基本要素,人口因素的变动必然会推动水资源的消耗,人口规模和人口城镇化实际上表征了人口因素的2个方面,即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结构的调整。由图3可以发现:研究期内由于人口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用水增长总量位于30~50亿立方米,近十年来变动值趋于平稳;人口城镇化对用水总量的贡献值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10096亿立方米减少为2014年的1495亿立方米,且近三年驱动力已经弱于人口规模。
大多数年份中,人口城镇化对用水总量的贡献要大于人口规模效应,且累计贡献值为人口规模的156倍左右。由图4可知:研究期内我国总人口数由1236亿增长至1368亿,变动幅度较小;而城镇人口则由394亿增长至749亿,增长幅度达90%左右,与此同时,城镇化率也由1997年的319%增长至2014年的5477%,远远超过了人口规模的变化。同时城镇人口增长率始终处于下降趋势,这也解释了人口城镇化驱动力不断减弱的现象,另外,由于人口城镇化有利于用水效率的提升和用水结构的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用水总量的增长,使得人口城镇化对用水总量的驱动效应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事实上,2014年人口城镇化对用水总量的贡献值仅为1495亿立方米,不到人口规模的一半(图3)。但是随着我国人口峰值的到来,我国净增人口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人口规模只会出现小幅度的变动[16],而我国2014年城镇化率仅为5477%,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离城镇化稳定发展阶段还有一定的差距[17],因此未来人口城镇化必将成为推动我国水资源消耗的主要人口因素。
22城乡居民消费
根据式(12)可得我国1997~2014年居民消费对用水总量的贡献值及城镇和农村两种不同居民消费模式分别对用水总量贡献的变化,如图5所示。
研究期内我国居民消费对用水总量的贡献远高于其他因素,近年来处于迅猛的上升阶段,且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3年之前对用水总量表现为负效应,2003年之后对用水总量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变化值逐年增长,2014年达到201269亿立方米,相当于用水总量的三分之一。由于1997年爆发的亚洲经济危机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之自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增发国债和加大政府支出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而且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也会导致整个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18],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我国整体居民消费的下降,使得2003年以前居民消费对用水总量的变化起到负向作用。但是自2003年以来,我国实施较为稳健的经济和财政政策,整个社会和经济呈现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及中部崛起计划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收入差距的扩大,2003年之后我国的基尼系数增长幅度很小,且自2008年开始不断回落,在此背景下,整体居民消费不断增长,对用水总量也表现出逐渐增强的正向效应。
从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对用水总量的影响来看,虽然两者对用水总量的驱动效应都不断增强,但是变化趋势却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除了1999年外,农村居民消费对用水总量始终表现为正向的促进作用,总体增长了56倍之多,而城镇居民消费对用水总量的影响则与全国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2003年之前表现为负效应,2003年之后表现为不断增强的正向效应,且在2007年超过农村居民消费成为用水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居民消费引起的水资源消耗包括直接和间接耗水两个部分,由于后者表征为消费品生命周期中所涉及的各个产业部门的水资源消耗的综合,因此居民消费引起的水资源消耗实际上包含了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全部影响。从统计数据来看:1997~2014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额增长了32倍(1997年不变价格),不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增长幅度的一半。然而从两者对用水增长总量的贡献来看,城镇居民消费引起的用水增长总量相当于农村居民消费贡献值的2倍左右。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耗水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分别由1997年的220L/d和84L/d变为213L/d和81L/d,人均生活耗水的城乡比几乎没有变化。因此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对水资源消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引起的间接耗水,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导致的间接耗水的不断增加。
23消费抑制因子
消费抑制因子实际上是居民消费率的倒数,研究期内消费抑制因子有所下降,对用水总量的增长表现出抑制效应。对用水总量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图6),2008年之前表现为正向的促进作用,从2008年开始表现为抑制效应,且近年来逐渐成为抑制用水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2014年消费抑制因子导致用水总量减少了162878亿立方米,相当于用水总量的30%左右。
根据支出法核算的GDP实际上是由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共同决定的。如果总体GDP是一定的,那么消费抑制因子将随居民消费反向变动,随其他三个因素正向变动。研究期内我国居民消费率经历了由下降到上升的变化趋势,拐点在2008年,对应的则是用水变动量由正到负的过程(图6)。居民消费率下降意味着政府消费、投资及净出口等其他经济成分比重的同步升高,结果呈现为用水总量的上升,而居民消费率上升体现其他经济成分比重的下降,结果则是用水总量的下降。由于不同经济成分对用水总量贡献的差别主要来自于用水强度的异质性,故上述结果实际上反映了居民消费相较于整体GDP而言,具有用水强度的比较优势。在经济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居民消费率相当于抑制了高耗水经济成分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水资源要素由高耗水向低耗水经济成分的流动,导致了用水量的下降。
24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
技术和结构效应对用水总量的增长具有持续的抑制作用。虽然用水强度持续下降,但是近年来对用水总量的抑制效应并没有进一步增强,凸显出我国技术进步在节水方面的乏力,结构效应导致的用水节约量的波动性较小,变化值位于100~200亿立方米。众所周知,水资源要素从用水效率低的产业流向用水效率高的产业有利于实现用水总量的下降,研究期内我国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由18∶47∶35变为92∶427∶481(图8),表现为第二、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逐步取代,共导致用水总量减少了307959亿立方米。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遭遇到了瓶颈期,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微弱取代,产业间的变动幅度较小,这与图7中结构效应对用水总量贡献的变化趋势也较为相符。
3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首先将传统的Kaya恒等式扩展为向量模型,然后利用LMDI方法对我国用水总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从直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考察居民消费对用水总量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人口规模和人口城镇化是用水总量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人口规模的逐年效应变化较为平稳,人口城镇化的逐年效应则在波动中不断下降;②用水总量的下降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两者对用水总量的增长具有持续的负向影响;③从直观上来看,居民消费变动促进了用水总量的增长,从宏观上来看,居民消费率上升有利于实现在整体国民经济中用水强度的比较优势,能够抑制用水总量的增长。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进一步强化节水方面的技术创新,包括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技术等硬技术的进步,以及节水工艺改进和制度创新等软技术的改善;其次,进一步推动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步升级,同时要实现第二产业自身内部的结构优化,适当提高中高耗水行业的准入门槛,集中力量发展高附加值、低耗水和环境效益好的高精尖行业;再次,要注重引导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方式的合理转变,推广兼具低耗水和高品质的商品、家用设备以及交通工具;最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与实现水资源节约并不矛盾,居民消费在经济成分中比重的提升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在用水强度方面的比较优势,最终实现既定规模下的相对节水。
参考文献:
[1]Schleich J, Hillenbrand T. 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Water Demand in Germany[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6): 1756-1769.
[2]Maidment D R, Miaou S P. Daily Water Use in Nine Cities[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86, 22(6): 845-851.
[3]Kim S H, Choi S H, Koo J Y, et al. Trend Analysis of Domestic Water Consumption Depending upon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Parameters[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Supply, 2007, 7(5-6): 61-68.
[4]Stewart R A, Giurco D, Panuwatwanich K, et al. Gold Coast Domestic Water End Use Study[J]. Water: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Water Association, 2009, 36(6): 84.
[5]Kenney D S, Goemans C, Klein R, et al. Residential Water Demand Management: Lessons from Aurora, Colorado[J]. Jawr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2008, 44(1):192-207.
[6]Willis R M, Stewart R A, Panuwatwanich K, et al. Quantifying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ttitudes on Household end Use Water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1, 92(8): 1996-2009.
[7]张强,王本德,曹明亮. 基于因素分解模型的水资源利用变动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7):1209-1216.
[8]佟金萍,马剑锋,刘高峰. 基于完全分解模型的中国万元GDP用水量变动及因素分析[J]. 资源科学,2011,33(10):1870-1876.
[9]王康. 基于IPAT等式的甘肃省用水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6):148-152.
[10]杨亮,丁金宏. 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因素对水资源消耗的驱动作用分析——以太湖流域为例[J]. 南方人口,2014,29(2):72-80.
[11]熊东旭,陈荣. 南京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耦合关系实证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95-101.
[12]马海良,徐佳,王普查.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研究[J]. 资源科学,2014,36(2):334-341.
[13]Kaya Y. 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on GNP Growth: Interpretation of Proposed Scenarios[R]. Presentation to the Energy and Industry Subgroup, Response Strategies Working Group, IPCC, Paris, 1989.
[14]Ang B W. 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Policymaking in Energy: Which is the Preferred Method?[J]. Energy Policy, 2004, 32(9): 1131-1139.
[15]张陈俊,章恒全,龚雅云. 中国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与水资源消耗——基于改进的LMDI方法[J]. 资源科学,2014,36(10):1993-2002.
[16]李晖,陈锡康. 基于人口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人口结构预测及分析[J]. 管理评论,2013,2(25):29-34.
[17]邓祥征,钟海玥,白雪梅等. 中国西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0):24-30.
[18]储德银,经庭如.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0(4):99-105.
(责任编辑:冉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