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行銷澳門,國際路漫漫而修遠
2017-02-07明遠
明遠
如果要縱觀現行學術界、各國對於國際化城市的定義與認知,佔據主流的看法認為國際性城市是在人、財、物、資訊和整體文化等方面進行的跨國交流活動不斷增加,其輻射力和吸引力影響到國外的城市。因此,稱得上國際性城市的第一要素,就要是一個具有全球影響的大城市,需要較大的城市規模與多元綜合的功能,經濟基礎雄厚,同時也應該在生產、流通、消費及科技、文化服務領域,乃至國際政治等諸多方面具有明顯的國際地位。從這一點上來看,澳門地域狹小,人口基數低,先天條件限制了城市規模的拓展與諸多領域的發展,要想成為紐約曼哈頓、英國倫敦、上海、北京亦或鄰埠的香港都是一條不輕鬆的路。
對於澳門這座國際旅遊都市而言,它的定位是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加上“巨無霸”產業:博彩旅遊業的全球開放特性,註定了澳門在國際化這條選擇題上必須做出“Yes”的選項,面對國際化,澳門無法拒絕,即便是無奈,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也意味著更多的機遇與發展。但選擇國際化,澳門不意味著變成第二個香港、台北、新加坡、深圳等,當然也不可能。澳門需要從自身軟體、硬體建設中找到走向國際的捷徑,當然捷徑再快也要有自身雄厚的“功底”支撐。
從城市硬體建設上來看,澳門大概很難找到一條行車通暢的城市主幹道了。滿城的道路堵塞來源於規劃失靈、先天土地限制等,加上無節制無預警的處處挖路,使得澳門塞車的盛況一年高過一年。而本來寄希望於輕軌能夠改變澳門的交通擁堵情況,最後輕軌一再刷輕澳門交通建設的記錄底線,從少年到青年,不知是否還要翹首以盼至中年,這就是澳門速度,我們最無奈的選擇。與之相匹配的物流、運輸等行業自然也是半斤八兩,難以短期突破。此外,關於舊區改造的法案遲遲多年未有實質進展,面對不斷增長的人口居住需求與城市容量擴充需求,民眾除了寄望於未來的新填海區的“新城”之外,也只能更多地考慮離島、珠海的拱北或者剛剛又開放特殊澳門單牌車進入的橫琴島。故而,硬體建設上,澳門需要更多的時間之餘,期待擁有更廣闊長遠的視野與智慧。畢竟一座城市的建設與改變要考慮50年甚至百年的發展需求,否則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也許數十年後就淪為一文不值的建築垃圾,於民眾,於城市而言,都是無言的悲傷與無盡的損失。
當然城市的軟體建設對於澳門而言,最為自豪的就是“博彩文化”,最有積澱的便是中葡四百年交融的文化碩果,無論是眼之所見,耳之所聽,民眾與遊人還是會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獨有魅力。但是今日,我們更多地希望這座城市之“美”能夠讓更多的民眾與國家看到、認同並且心生嚮往。這就需要談到一座城市的國際行銷。
雖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這個時代澳門的香氣四溢再濃郁,也難以輕易飄至四海。因此國際行銷就顯得非常重要,過去政府都推動不少海外宣傳,與內地,歐美國家等展開旅遊推廣,成效幾何,估計無人敢斷言。澳門確實擁有豐厚的旅遊“資本”與“底氣”,但是如何行銷就成為一個關鍵的智慧所在。
以台灣為例,雖然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台北,但是近十年來,南部城市高雄憑藉自身的行銷,走進國際視野。從電視劇《痞子英雄》開始,大家開始熟知高雄這座海港城市再有之後的“黃色小鴨”展覽,吸引中南部民眾前往高雄感受“國際黃色小鴨熱潮”。當然這背後的推手便是來自高雄市的城市行銷系列活動:“高雄不思議”,包含邀請五月天擔任該城市的形象代言人,再舉辦一連串活動,如黃色小鴨來高雄以及經營臉書粉絲團吸引各方關注,加上在外國媒體上的推送,成功吸引外國觀光客前來一睹港都風采。在2014年,“高雄不思議”的城市行銷短片更被放上美國時代廣場的廣告牆,也象征著城市行銷的重要國際化一步。
反觀下,澳門擁有不少的資源,雖然本土明星大多在香港,但是城市的底蘊亦可以藉助不同的途徑來表達,《中國好聲音》決賽在澳門舉辦,在內地有上億民眾同時觀看,但澳門元素卻未彰顯,著實可惜。一部《十月初五的月光》講述了澳門的“人情味”,卻後繼乏力,沒有再次推廣或者有效互動,對於遊客幾乎沒有多少實質的吸引力。相比之下,韓國一部電視劇在路環取景反而引起一批粉絲前來探尋路線。因此澳門不缺資源,當然亦不缺乏各種資助,如何藉助媒體、自媒體傳播、電視影視作品與更多元的形式走向國際,需要政府與民間一起互動、思索出最多元有效的方式。在近年來的電影發展史上,一部微電影就可以成就一座小鎮,而對於舉辦過國際微電影節的澳門而言,又用什麼來成就它呢?
因此未來的國際路對於澳門而言,實在是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硬體的建設需要時間與智慧,我們只能一步步來,而軟體上的優勢吸引力又無法成功掌握與行銷的話,未來澳門只能走上“食老本”的路徑,在周遭各國博彩業崛起的情形下,愈發膽戰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