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建设绿色城市的几点认识

2017-02-07刘红梅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西宁绿色建设

刘红梅

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对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指导意义,绿色是城市发展的基底,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取向,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作为新时期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和创造性的实践,建设绿色城市是对建设幸福西宁的最好回应。居住是城市的一种基本功能,绿色浓缩了宜居、彰显人性的城市发展理念,成为评判城市发展的形象化标尺。准确把握绿色城市的内涵,找准绿色城市建设的路径和突破口,不仅事关西宁城市建设的推进,而且关系到幸福西宁建设的历史跨越。我们将始终把绿色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持之以恒地推进城市空间绿色化、产业发展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持续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一、西宁建设绿色城市的再认识

城市环境最本质的要求—绿色。随着市民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诉求将由园林绿化、污染治理等基础领域逐步向森林绿化、绿色食品、生物质能源、绿色休闲等新领域、高层次延伸。这些都对西宁绿色城市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为了让城市更绿,西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西宁城市发展已实现由规模扩张向功能提升、品质提升转型的发展阶段。西宁地处青藏高原,城市建设从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风貌及其意境中寻找西宁城市特色的本底。居住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西宁已具有建设绿色城市的良好基础。大力实施“清水入城”等工程,建成北川、海湖、宁湖三大湿地,打造了“三河六岸”绿色景观生态廊道。用心感悟山的形态、水的脉动,增加西宁的自然灵感和生态底色,让西宁灵动起来。城市绿化“出彩”难、长效难、整体提升难,但西宁通过创新和努力都一一解决了。多项重点工程,让满城披绿,一次次颠覆外地游客眼中西宁荒凉少绿的印象。漫步西宁,主干道、主大街、主城区绿浪掩映,从路边墙角到繁华闹市处处“透绿”,景观亮点,令人目不暇接、惊喜连连。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在21世纪前后,城市的绿色再次成为中外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议题。建设绿色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导向。这是政府对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取向的科学校正,昭示着“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在工业化后期的重新回归。绿色城市建设不是生态环境建设与居住条件改善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人居环境城市创建的另一种翻版。绿色城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宽广概念,其是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下城市建设发展的理想目标。绿色城市涉及城市发展的各方面,绿色城市绝不仅仅是绿荫城市,而应具备生态性、经济性、宜居性、可持续性等多种特征。拥有绿色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不仅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可见性绿化等外在的视觉形象,更注重开拓城市的绿色文明、绿色经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等丰富内涵。英国《经济学人》资讯社在评选全球绿色城市时,把能否为大众提供医疗保健和文化教育等广泛的服务、个人安全能否得到保障、是否有高效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等作为绿色城市的主要评价指标。国家建设部科技司2013年4月组织评审验收的《绿色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则把绿色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六个方面。并设立了四项综合评价否定条件。凡是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基尼系数大于0.6导致社会贫富两级严重分化的城市,近三年曾被国家环保局公布为年度“十大污染城市”的城市,区域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或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城市都不能确认为绿色城市。纵观国内外各类机构对绿色性概念的界定以及绿色城市的不同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认定绿色城市的内涵绝不是单纯的居住条件的适宜性,而是指城市要同时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其与生态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完全不同,同时也完全超出了中国人居环境奖的测评范围。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发布的《绿色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我国的绿色城市不仅要在生态环境上,气候环境、绿化景观较好,人均可用淡水资源总量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高,生态环境可以得到有效修复。而且在社会发展上,要贫富差距较小,社会保障覆盖率较高,市民生活上没有很大的经济压力。在人文环境上,能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进行有效保护,文化包容性较强。同时要有完善的综合服务功能,城市交通、商业服务、市政设施、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绿色开敞空间、城市住房、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方面让老百姓满意,食品供应安全性较高。此外在城市防灾上,要有完善的预防、应对自然或人为灾难的设施、机制和预案,政府对公共安全事件有较强处理能力。建设绿色城市,是对城市理想的重构,必将引发一场新的“城市革命”,深刻影响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空间布局形态和城市管理方式。

顺应当前城市发展的潮流,加快建设绿色城市,既是西宁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建设幸福西宁的最好呼应。在经济国际化、区域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西宁这座具有2100年建城史的高原古城正在主动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谋求城市的转型发展。西宁在优化城市环境上取得新突破。在西北省会城市中率先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创造了又一个绿色奇迹。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0.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大南山绿色屏障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一座绿色生态的绿色城市正在款款走来。西宁推进绿色发展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经济快速增长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高度兼容,回答了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两者可否皆得的现实命题。

西宁的城市发展不能简单化为产业转型,也不能混同于社会转型,其要点主要有三方面:城市发展由以经济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城市建设由单中心圈层式拓展转向多中心组团发展;城市性质由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生产型城市转向管理型、服务型、创新型城市。西宁城市向建设幸福之城的转型是对城市职能的一次系统性优化,是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根本性改变,与建设绿色城市的城市理想重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西宁城市的转型发展必将激发绿色城市建设的活力,助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绿色城市建设在更高层面上的融合发展,这为打造绿色城市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把握西宁城市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借助城市建设的强大动力,顺势推进绿色西宁的建设,已成为西宁城市创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命题。

二、西宁建设绿色城市的主要困境

近年来,西宁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全面拉开城市骨架,调整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城市建设的系统性有所增强。先后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文明卫生城市、为标杆,大规模、高强度、持续地推进青藏高原中心城市的建设。由于绿色城市的建设是一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如何实现城市有形的硬环境与无形的软环境相互支撑,做到硬环境更硬、软环境更优,我们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面临着不少矛盾。

(一)绿色城市的建设直接受制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

西宁主城区位于四面环山的错位十字型的川道之中,狭长的空间受到河流、铁路及其站场、封闭式公路等设施分割,以及地质灾害区的影响,市区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高,建筑容积率不断攀升,居住用地比例偏高,公共设施用地缺乏,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不足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城南新区等局部用地已经突破了行政区划。土地资源和行政区划已经对城区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形成制约,空间不足。就目前西宁的行政区划、可用土地和环境容量来看,未来发展的空间明显不足。而且西宁是国家生态敏感区,开发建设的生态修复门槛非常高。在这样的瓶颈制约下,必须要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转型升级是西宁城市转型的先导,也是绿色城市建设的基础。尽管近年来西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但是在保证经济增长速度、控制结构性失业等压力下,产业转型的步伐还不够大,产业结构的重型化特征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现代农业比重小,推动经济发展转型难度较大,成效尚未充分彰显。通过突出技术研发来延伸产业链,通过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发展来增强产业上下游的系统配套力度还不大,企业效益不高的问题还没有彻底改变,制约了职工薪资水平的提升。在新兴产业的培育上,尽管初步形成以硅材料和光伏产业、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生物医药、藏毯绒纺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但调整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实现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发展任务艰巨。西宁产业转型还有很多门槛要跨越,产业转型的道路还很曲折漫长,这直接影响到绿色城市建设的进程。

(二)绿色城市的建设直接受制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修复

城市环境容量超载,生态环境质量不稳定,是西宁建设绿色城市最明显的“短板”。可以说没有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环境质量的稳定好转,就无法建成绿色城市。由于城市环境污染包括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多种形式,具有复合污染的特点,对这些复合污染的治理及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已经不是单一的化学修复、物理修复以及生物修复可以解决的,必须实施系统性的生态修复,才能逐步治理好城市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不仅要截污治水,控制烟尘,建设生态绿化工程,更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系统性强、难度大,绝非朝夕可成。此外,城市环境污染涉及的空间范围往往是区域性的,污染的治理必须区域联动才能见效,而行政区划的分割及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缺失,使得生态环境修复的区域内合作难以同频共振。如何建立环境治理的区域联动机制,成为西宁城市生态修复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三)绿色城市的建设直接受制于城市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复合型人工系统,包含有环境、经济、社会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的组织与各组织又是同时进行的。绿色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根据城市系统的发展规律,既要优化各个子系统的运行,又要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这就要求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修复、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必须相互呼应,统筹推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和多类型的社会群体,如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城市经济系统运行效率的同时,通过城市治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同步协调好城市的环境系统、社会系统,实现城市整个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是对政府能否成功调控城市现代化建设、科学引导城市化发展的重大考验。

三、西宁建设绿色城市的卓越追求

建设绿色城市,是城市理想重塑,也是经济国际化下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现实需求。在区域经济社会竞相发展的新时期,西宁应自我加压力,奋起直追,加快城市的转型发展,实现绿色城市建设的新跨越。

(一)以城市产业转型为先导,夯实绿色城市建设基础

城市产业转型是在国内外产业分工中抢占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理性选择。对于产业结构偏重偏低的西宁来说,加快城市产业转型,增强城市经济活力,是西宁建设绿色城市的首要任务。在西宁城市产业转型上,要以传统制造业整合和新兴产业培育为基点,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新兴产业集聚。坚持走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的产业发展之路,突出抓好总量扩张、产业升级、技术支撑、机制创新等关键环节,加快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和以高原生物精深加工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延伸发展有色金属、化工、藏毯、绒纺等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特色产业,着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二)以城市生态修复为核心,塑造绿色城市形象

城市生态环境因其具有外部性特点,在城市发展中最容易受到侵犯。而城市生态环境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基础条件,在生态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城市就会衰退乃至消失。因此,在《绿色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设置的4个否定性条件中,有2条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直接相关。在城市环境复合污染的侵袭下,失衡的城市生态系统已不能通过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进行功能恢复,只有通过系统性的生态修复,才能使城市生态系统功能逐渐恢复并维持自然生产力。鉴于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治理十分复杂,并且容易反复,必须采取创新的举措,通过长期性、大力度的治理,才有可能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在城市建设上要既借鉴西方“城市更新”理论的合理元素,又吸取“城市有机更新”理念,把生物学中的“生命”概念引入城市建设,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突出“有机”二字,坚持以民为本、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文化为要、系统综合,品质至上、集约节约,让生态成为活的生态、生活化的生态,让生活成为生态化的生活。

(三)以城市道路功能完善为根本,提高绿色城市的品质

城市道路是一种稀缺资源,也是一种公共资源,有限的道路面积如何分配给各种使用者,这是当前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近些年来,西宁市为了解决日益拥堵的交通问题,把着力点主要放在了修路、扩路、增加道路面积总量上。这种“造路”运动,在一定时期之内具有合理性。但路不能总这样“造”下去,因为“亚当斯定律”告诉我们,道路面积的增加不但缓解不了交通难题,反而会使交通拥堵更加严重。当造路的潜力释放完毕之后,比如无地可造,扩路已扩到极限,拆除大量建筑物改成路已不可行,在这种情况下路还是不够用,还是拥堵不畅,我们就不能一条道走到黑,需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了。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路权分配政策,使城市有限的道路资源用到它最该用的地方去,以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政府制定路权分配政策,通过调研认为其价值取向应遵循以下原则:

1.行人与车辆:行人优先。

在城市道路上通行的主体,从大类上划分,可以分为步行者和乘车者两大类。在城市中心区和繁华路段,在相同的道路面积内,单位时间内行人通过的数量要比车辆载人数量大得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汽车排放尾气和污染物,而行人则很少有这种污染。在道路面积有限而必须有所取舍的情况下,首先应当保证行人通行的需要。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民生理念和大众观点,就没有理由无休止地压缩步行空间而恶化行人的通行环境。

现在在路权分配上,存在着一味地向车辆倾斜,而忽视和损害行人权益的倾向。就西宁情况而言,对机动车道路一扩再扩,直至扩到屋檐下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往往这些区段也恰恰是行人流量很大的地方。但是,凡事总有个度,超过了一定限度,过犹不及,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不考虑道路的比例结构,不考虑道路的多种功能,不考虑各种主体的利益平衡,采取非常简单化的做法,就知道为机动车扩路,而且有的路段一扩再扩,直至扩到屋檐下,把行人挤在狭窄的通道上,像蚯蚓一样绕过障碍而曲折前行。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这里反映出的问题,不只是道路功能结构的失衡,而且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缺失。

2.公交车与非公交车:公交优先。

车多路少,路权分配到底谁优先?这得看效率,在一定的道路面积和时间内,谁输送的乘客多谁就应享有更多资源。效率优先,整个城市出行才能快起来。所以提倡公交优先,就是因为它占用的资源少而产出的运量大。在多种城市交通构成体系中,城市公共交通在占用道路空间、道路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三个方面,具有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公交大客车的道路利用率是自行车的4倍,是小汽车的10多倍。小汽车人均占用停车面积相当于公共交通的16.6倍,在城市道路与停车场面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公交车可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效率。一辆大公交车可以运载100名乘客,小汽车则需要30至50辆,道路占用长度增加近9倍,油耗增加约5倍,排放的有害气体最多可增加15倍左右。再则,公共交通是解决低收入人群出行难的基本保障。世界范围的研究表明,对低收入家庭而言,交通费占收入的10%至12%,超过12%就成为负担了,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低价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也体现了社会公平。因此,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公交优先发展,路权保障尤为重要,有了路权保障才能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效率。路权,对用路人而言,拥有路权的一方可优先使用道路。公交路权保障主要包括建设公交专用道;改造路口信号系统,让公交车优先通行等。

3.大马路和街道路网:街道路网优先。

今天城市建设的决策者都在为“改善市容”昼夜不停地努力,许多城市多有三大“特色”。

一是有路无街。市中心的街道都拓宽成大马路,大多都有绿化带和隔离带;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被拓宽的马路霸占,沿街的小生意、小店面锐减。

二是热心修环线。“环线”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特色,但是收效往往与建设环线的初衷适得其反,同时还破坏了许多城市原有的肌理。往往城市有几个环线,在非高峰时段通过,交通反而拥挤不堪。

三是政府及公共建设搬迁到郊区。为带动郊区的发展,政府将许多公共建设及行政中心先后从市中心迁至郊区,但这些新城区被大马路、大街区统治着,周边的开发不外乎住宅和各类园区,在那儿虽有大量绿化,但是商铺罕见,鲜有行人,遑论城市本该有的鲜活色彩。

那么眼下或许正是我们反思和改进城市建设的机会,我们西宁应吸取、不要跟进。我们要以小街道激活大城市,保持眼下生机盎然的面貌。街道不宽不窄,沿街都有大小各式商铺,每条街都绿荫浓密。我们要思考的是:

首先,应致力于增加街道网络,并在建设中予以回应。街道网络密度,相当于城市生命体毛细血管的密度。如果城市的路网只是由为数不多的大动脉组成,没有足够多的街道网络,一两条道路阻塞,容易导致“堵一发而塞全身”。高密度的街道网络,能提供到达目的地更多的路线,这样交通才能熙攘而不拥堵。

其次,我们应该以混合开发进一步减少城市运行成本,增加城市经济活力。因为混合开发,每一个部位都有流畅的血液来供给自身的需要。混合开发的城市街区,许多功能都聚集安排在一个适宜的尺度,商业区、住宅区、办公区没有严格的区分,上下班、购物、孩子就学,都在心理、时间、经济上能承担的范围之内。混合开发带给城市的面貌和精神丰富的多样性,使其充满经济活力。

第三,让城市变得紧凑、简约。当城市的基本框架和功能都搭好之后,就要让人们回到街道,重新享受街道这一城市魅力所在:让街道店铺林立,使人们愿意在街道行走,逛真正的街。逛街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体现。带有目的性和不带目的性的逛街,都为城市带来活力。绿色城市,应该让老百姓有业可就,而不是把人们“赶”进大型购物中心,让这些连锁巨头一统天下,摧毁了所有街边小本经营、人情味浓厚的邻里商铺。“金角银边草肚皮”被奉为沿街开店的不二准则。路网密度的提高,意味着“金角银边”增多,“草肚皮”相对减少,土地自然增值。沿街铺面增多,行人来往增加,也使城市的安全系数提高。

(四)以城市创建活动为载体,打造绿色城市的亮点

绿色城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内涵丰富,并且始终处于动态运行之中。建设绿色城市,必须在推进城市经济、环境、社会等子系统内部优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经济调控职能,谋求城市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运行。为此,政府在推进城市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应以城市创建活动为载体,对城市各子系统进行整合优化,实现城市生产发展、生态优良、生活方便、就业充分、社会稳定的一体化。绿色城市的创建不同于国家卫生文明城市的申报评选,其创建内容不仅远远超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范畴,而且国内没有权威组织考核认定,创建绿色城市将是政府引导下的城市自觉行为。西宁在进行国家文明城市等等创建活动,这些工作与绿色城市的建设都直接相关,并且在内容上多有交叉,完全可以以创建绿色城市为平台,对这些行动、工程进行统一整合,更好地彰显建设绿色西宁的城市发展主题。绿色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一次自我超越,有目标、有组织、有考核的创建活动,将为绿色西宁的建设增添新的动力。绿色城市的建设是西宁城市发展难舍的情怀。

(作者单位:中共西宁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西宁绿色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