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率先倡导低碳生产方式的探索
2017-02-07季学明刘文敏
■季学明 刘文敏
关于率先倡导低碳生产方式的探索
■季学明 刘文敏
中国要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的目标,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农业可以有效地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1/3份额。但是,中国是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须要实行“逐步走”方针。农业低碳化应该从哪里开始,笔者认为现代都市农业可以成为一块很好的实践基地。
一、现代都市农业推进低碳化的意义
(一)发展低碳农业对逆转弱农历史问题至关重要
在现代农业经营中,我国的农业因受到我国二元经济政策的压制、自然环境和市场风险的掣肘,一直处于羸弱的地位,被视为弱势产业。这是除上述三大因素影响外,还有一个致命的误区。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农业或者说农业现代化,就是人畜力被机械动力充分替代,人畜力得到充分解放;化肥洒洒,农药喷喷,完全替代了有机肥和植保的生物性防治。这样带来的后果是生物的多样性被彻底遏杀,土地和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农业经济效益不断低落,最终沦为弱势产业。
目前,我国现代都市农业还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常规农业,也是一种以高消耗为主轴的高碳农业。根据世界上先进国家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一种低消耗、安全型的低碳农业生产方式正在掀起,如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成本,高安全,高效益。
(二)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态退化及食品安全问题
据权威资料反映,目前国内农田的化肥施用量比西方发达国家高得多。我国的耕地面积只占世界总量的7%,而化肥的施用量却占了世界总量的70%。同时,高施肥量的利用率很低,化肥的利用率只有25%-30%,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的40%以上。化肥在农业中高施用量和低效率的结果,只能给农业本身和人类环境带来两大害处。据2016年《瞭望东方周刊》第9期报导说:“氮肥曾经或者说现在仍是促进中国农作物增长的动力。但在30年持续大量施用后,将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一些大棚和土地出现‘死棚’和‘绝地’。”而许多地区因过量地施用化肥,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土壤的“僵化”“戈壁化”严重,土地枯竭、产量减锐。
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历史要求我们正视世界10多亿人口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农科院在北方5省20个县集约化蔬菜种植区的调查显示,在800多个调查点中,50%的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因过量施用化肥而超标。硝酸盐是致癌物质之一。我国的都市农业往往是常规农业的密集之地,是高碳农业的重灾区。因而,发展低碳农业是这些地区进行生态自救的必由之路。而且,现代都市农业通过低碳化过程的建设,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化学物质的残留问题、农产品自身的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13多亿人口的食物安全才能得到根本保证。
(三)发展低碳农业对于解决城市郊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减缓城镇化和非农就业压力至关重要
1.发展低碳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出路。低碳农业是一种劳动集约型农业,为了实现其节能降耗减排的目的,必须减少使用机械动力、化肥、农药,而人、畜力作用相对多了,可以蓄留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了城市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市和对非农业就业的压力。
2.发展低碳农业是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的重要举措。低碳农业是工艺、技术精致型农业,其形似经典的自然农业,但必须具有两个前提:一是它的现代性,即具有现代农业或者是现代化农业的特征。它的生产效果需要适应现代人类社会的要求。二是它的高效性,即低成本、高产出、高效益。然而,要满足这两项前提要求,需要高科技、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支撑。所以,从事低碳农业的农民必须是掌握低碳农业生产的高科技、新工艺、新技术的农业劳动者,而不再是自然农业生产方式下的小农民,不再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低碳农业的农民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他们的上岗必须经过必要的技术培训,上岗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他(她)们的岗位不再像从前一样容易被人替代。
(四)发展低碳农业是城市节能、降耗、减排的重要途径
尽管上海的农业增加值只占了全市GDP的百分之一,但城市中农村的区域空间却占了半壁江山以上,乡村人口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城市的节能、降耗、减排的任务固然主要在城市的第二产业上,但农业领域的低碳化将会对城市节能、降耗、减排的贡献是很大的。国际相关技术部门认为:现代农业所造成和释放出的大量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城市的农业由于位处于经济发达地区,高碳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相对充足,养成了农业生产碳偏好和碳需求高的方式习惯。所以,都市农业生产的低碳化转型,必定给整个城市的节能、降耗、减排作出重大贡献。
二、推进现代都市农业低碳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广大农民习惯于传统常规的农业耕作方式下,在广大消费者习惯于价廉质次的消费理念的情况下,现代都市农业要实现高碳经营方式向低碳经营方式转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有长远的战略谋划。
(一)注重低碳文化建设
城市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实施经济社会活动的“低碳化”,而人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行为生活必须从改变习惯开始。让低碳生活习惯成自然,这就需要创建低碳文化体系。低碳文化是指与人的低碳活动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即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自身的生活活动等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知识能力、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相应的法规制度的总和。低碳文化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的中国特色的低碳文化,是在文化方面形成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新道德、新制度的集中表现。当前,必须从倡导低碳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统筹解决环境问题的高度,认识低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低碳文化的建设途径。
一是要做好低碳研究的规划工作。低碳文化要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并替代旧的传统的高碳文化,是一场浩大的工程。作为担负低碳文化建设任务的相关部门必须要积极倡导、谋划、组织,要有目标、有方案、有措施,并抓好落实。农业等相关经济、环境保护部门,应在积极主动抓好部门协作的基础上,早谋划、早组织,理顺思路,找准载体,全面推进低碳文化建设。二是低碳文化建设要提高宣传教育针对性。要紧密围绕转换发展方式的中心工作,注重结合地方实际加强研究和分析,着力提高低碳文化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如在开展集中课堂式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设摊咨询式教育宣传方式,面对面接受群众的咨询,面对面和群众沟通。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宣传教育,抓好公益广告、互联网等低碳文化阵地的建设。还要抓好区域性的地方低碳文化的文艺节目的制作与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低碳文化氛围。三是低碳文化建设要提高对经济社会的融入度,降低低碳文化建设的成本。要善于“借鸡生蛋”和“借台唱戏”,如在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种文化建设中,渗透融入低碳文化的内涵。四是低碳文化建设要有持续性。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建设低碳文化同样如此。需要长远的规划和意志,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推广,才能使科学、文明的低碳文化观念逐步演化为一种文明的习俗。
(二)注重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
一要继续抓紧抓好风、水、潮汐、太阳能、地热能等自然能源在农业中应用技术的研发。目前这些技术的在农业中的应用还不成熟,应用成本太高。二要整合信息网络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创新。例如,应用先进的信息和控制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控制,研究自然能源发电在农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储能和相应的电网控制等。三要开发好农业的碳捕集和碳封存的自然特性,使其技术化、最大化。四要搞好锂离子电池技术在农业动力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使未来的农业机械的动力与碳脱离。
(三)注重对农业低碳产业的扶持
1.强化完善对低碳农业的扶持方式。从世界气候新形势出发,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从农业结构有效调整的角度考虑,尤其是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扶持,各级政府财政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不少于25%的资金,或者另外对应地增加一块资金,并通过各社会发行彩票、债券等形式募集社会资金,组成政府的低碳农业风险(自然和市场)资金,直接资助低碳农业的开发和生产。
各级政府还可以采取对低碳农业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专项贴息贷款、开发项目补贴、建立低碳农业基地的基础设施投入、提供低费的信息、技术、认证服务等扶持措施,帮助农民建立低碳农业工人生产基地,倡导和鼓励发展低碳农业开发和生产。
2.改善政府财政对低碳农业的投资方式。一要改革农业扶持的条块和部门分割机制。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下(现在的市场经济对农业的投资领域,则是后计划经济)的农业投资体制,把农业发展与市场人为地割裂开来。因此,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农产品竞争,关键是尽快地改变传统的农业扶持方式,尽善地调整政府财政的条块化、部门化的农业投资机制,使新的农业投资方式能有效地调控现代都市农业的生产和结构,真正起到促进和保护低碳农业的发展作用。二要转变政府对低碳农业的扶持对象。政府对低碳农业的扶持对象,应由公有制农业企业的投入、扶持偏好为主,转向公有制、民营企业和农户平等无歧视扶持为主。由政府机构间接扶持,转向对市场主体的直接扶持。要减少中间环节,以免造成扶持的错位、不到位或流失等现象。三要建立新型的政府扶持战略。“安全阀”作用,即有效地防止有限的扶持资源投放错位、不到位或流失、一去不复返的现象;“变速器”作用,即让支农资源的投入发挥大轮传动加速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推动低碳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引水渠”作用,即通过担保、贴息等政府扶持方式,引导金融领域的资金和社会资金对低碳农业的投入;“指示灯”作用,即通过支农资金的正确投入,控制和指导现代都市农业的生产方式向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催化剂”作用,即通过政府对低碳农业的科学投入,催化、衍生出更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总之一句话,改“投”为“引”的可持续扶持方式。
3.建立政府扶持机制下的低碳农业服务和管理体系。根据我国民情,低碳农业的开发和发展,是一项必须由各级政府推动和引导的产业。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必须要打破本位主义、部门利益分割的樊篱,同心协力,将发展都市低碳农业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一要专门建立低碳农业开发和发展的管理机构。根据低碳农业的发展要求,把我国正在执行的“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概念内涵、管理机构、服务组织、认证标准等统一纳入低碳农业的旗下,研究制定出一套严格的标准体系和科学的技术工艺和生产管理方式。二要扶持民间低碳农业服务组织。根据国外发展低碳农业的实践,低碳农业的发展主体属于民间,根据WTO的有关协议规则,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得到国际支持的对象是民间组织。因此,我国尤其是都市农业要在政府的扶持机制和对象上都要与国际接轨,积极扶持民间的(而不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变相官方的)低碳农业合作组织,如农业协会、农业中介机构、农业技术研究咨询组织等。民间机构和组织与农业的亲合力较强,市场意识较强,服务质量较好,更有利于我国的低碳农业的推广和发展。三要积极支持低碳农业的宣传推广活动,低碳农业的起步基础很弱,政府的支持更显得重要。各级政府要利用政府的服务职能,为低碳农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低碳农业的认知度和我国低碳农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要把低碳农业和低碳食品的开发宣传作为政府的公益广告,通过各种新闻媒介经常发布。同时,政府要通过组织、扶持国内的低碳农业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和经济洽谈会、因特网等途径,全方位展示我国城市低碳农业和低碳农产品。精心培育低碳农业龙头企业、龙头组织,创建低碳农业的国际品牌,实施低碳农业的跨国经营战略。
(四)通过制度建设保障低碳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以法匡扶低碳农业的健康发展,首要的任务需要完善农业领域相关的制度。目前,关于低碳农业的制度规定尚未露面,即便以前已有的一些关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管理办法,也都属于碎片型的,缺乏系统性、互认性、公众性。所以,国家要通过全国人大研究制定一个关于低碳农业的法规,把发展低碳农业、政府对低碳农业的扶持、低碳农业的生产标准及标识制度、质量认证及其操作规范、创新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国内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入等都要以法律的形式给予确定下来。加强生产、流通和加工领域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切实保障低碳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创造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法制环境。
1.以法建立低碳农业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资金投入是低碳农业开发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证,各级政府的农业、发改委、财政、金融等部门要在立项、资金、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财政专项支农资金要划出一块专门用于低碳农业生产基地和服务体系建设,信贷资金要有相当规模用于低碳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扶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低碳农业的龙头企业和农户增加对低碳农业开发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以政府财政投入和信贷为导向,以低碳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为主体的投入信贷体系。
以国际惯例吸收国内外资本。实行BOT(即建设-经营-转让)和TOT(即转让-经营转让)等方式,向国内外公开招标,鼓励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低碳农业的开发建设。
2.以法建立土地向低碳农业流转的激励机制。通过提高农民土地向低碳农业流转的补贴水平,通过将农民土地使用权的价值有选择地投入符合条件的有关项目开发公司等,有效化解农民土地投入的风险。同时,建立土地使用权投入的利益共享机制。例如,建立“三位一体,民主管理”社会保障机制,即原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福利与社会保障,土地使用权流转投入的收入,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等融为一体,农民的社会保障事业实行民主管理、财务公开、民主决策。要优先提供就业机会与服务。对低碳农业开发区内以农业生产为主或土地使用权流转后失去工作的人员中,凡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就业的,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应优先帮助提供就业机会。招商项目需要用工的,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本地土地流转人员。
3.以法建设低碳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农业已经基本建成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各类集市贸易市场、超市、连锁店等市场营销体系。但是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需求层次的分化,这样一个不能体现农产品质量和价格的大锅菜市场体系,已逐渐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需要建立低、高两档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低档的是指价廉物美的常规农产品市场体系;高档的是指优质优价的低碳农产品(如执行有机标准农产品、绿色标准农产品等品牌型、标准化的农产品)专业化市场体系(包括低碳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专业进出口市场、专卖店、专卖柜台等),除了有一般农产品市场的营销方式和设施外,还具有对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认定的义务和手段。有效遵循商品优质优价的市场规则,保证无公害、品牌农产品的市场价值的兑现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