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史馆可以抚慰市民乡愁

2017-02-07■王

上海农村经济 2017年7期
关键词:史馆陈列馆市民

■王 洪

村史馆可以抚慰市民乡愁

■王 洪

文化设施是记录历史的一种有效载体。在学者眼中,村史馆是乡村的文化自觉;在村干部眼中,它是告别贫困、记住艰辛的见证;在村民眼中,它是留存家乡气息之地;在游子心中,它透着乡愁的味道。村史不仅是当地生产力发展、生活习惯演变的记述,更是让村民产生认同共鸣和情感共融的载体,成为农村新型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上海最大的市场村——闵行区九星村,在发展村级经济的同时,2015年创建了九星发展陈列馆。在2200平方米展厅中,采用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和实物模型,全面展示了九星村的发展历程。这个村上世纪90年代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走上“以市场兴村”之路,自2003年起蝉联上海市经济实力百强村第一名,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同步提升。陈列馆全方位地展示出九星辉煌发展史,让大家了解和知晓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城市化背景下,地处上海近郊的九星村因地制宜,大力实施“市场兴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历经多次征地后仅剩的1307亩非农建设用地上,创建了中国最大的村办市场——上海九星综合市场,打造出了“一个村就是一个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孕育出了“坚韧不拔、勤奋好学、自主创新、求强务实、勇立潮头、敢于争先”的九星精神;以及当今的转型升级改造,九星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激发起参观者对上海农村改革和发展典型的赞叹和骄傲。

不仅是农村,在城市和社区,同样可建造留有历史记忆的村史馆。上海曹杨新村是建国后本市第一个工人新村,现有3.2万户住户、10万人口,成为总计200万平方米的大型成熟住宅区。它作为申城标志性市民新村,曾接待过150多个国家政要和旅游团队。如今只要走进曹杨新村的村史馆,蝴蝶牌缝纫机、万宝牌冰箱、金星牌电视机、三五牌台钟……凡是上世纪80年代典型的新村家庭布置,在这里都能看到。而藏品提供者都是居民,他们把自己使用和收集的物品贡献了出来,所以村史馆能吸引市民和参观者近悦远来。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完整保留农村和社区的历史文化遗存,再现曾经的历史面貌和真实内容,是每一个城市文化建设都会遇到的课题,也是保留城市记忆和乡愁的重要事宜。基层的街镇历史,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本土文脉,保留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既需要市一级的文博展馆,也需要创建最基层农村和村居委会一级的陈列室,来更加全面地保留本土文脉的历史渊源。而坐落在市民家门口的村史馆,可以让市民近距离、多渠道了解上海历史文化的变化,留住每个人心中的城市记忆,有一种归属感和怀旧感,让更多的青少年和旅游者,从中更直观地了解本土文化演变的过往今昔。

上海一些社区和村级组织,都有过创建社区历史文化陈列室的案例。闵行区多个社区和乡镇,这几年依托社区居民和企业的收集,通过文物专家指导,以地区历史文化陈列馆形式,系统完整地建成多个保留地区发展变化实物载体的陈列馆。它把相应地区从明代初年至今的人文风貌,通过丰富的实物展品和图片资料,真实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受地区市民欢迎的,进行地区传统教育、彰显爱国主义情怀的新载体。

闵行区江川街道通过创建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的形式,系统完整的建成一个保留地区的实物载体,把这个地区无论明代初年至今的人文风貌,无论是上世纪30年代闵行老街的繁华,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四大金刚”为代表的重工业基地成就,全部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陈列馆开办后每天人流如织、门庭若市,得到众多市民的赞扬和踊跃参观。闵行老镇素有“小上海”之称,历史上曾因开设“米行”而得名;上世纪50年代末,闵行作为上海大规模开发建设的一个工业基地,地区面貌随之发生巨变;上世纪80年代起,老镇逐步进行改造和开发,其历史面貌随之消失,随着地区现代化、城市化迅猛发展,使得原有的民俗文化遗存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地区文化财富,利用好有效的历史文化财富,江川街道在听取市民意见、进一步发展地区文化中,创建了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这就是为了留存历史、继承传统、弘扬文化、激活思考,挖掘真实的历史记忆告诉今人,保护完整的历史遗存留给未来。现在建造起来的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总面积达到420平方米,分为申江门户、水陆要津;农商云集、经贸重镇;群贤毕至、书香传世;见证奇迹、共建伟业等四大板块。通过85件实物、113张图片、5个模型,生动再现了宋元时期至今“老闵行”的地理、历史、商贸、人文等情况。陈列馆中亮点颇多,尤以近代人文历史见长。比如第三个板块中的“救国塔”颇为引人关注,是1928年5月“济南惨案”的消息传至闵行镇,社会各界利用拍卖日货所得款项,在沪闵南柘英石路路中央建造的“救国纪念塔”。陈列馆中还有不少的石碑,包括横沥河的开河碑、章程碑,建于道光年间的度门寺碑等,记录当时的经济建设和民生情况。陈列馆除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而来的史料外,展品中也有不少本土市民草根艺术家们的倾情奉献:如参照85岁地道“老闵行人”张文华绘制的闵行老街图画,制作而成的闵行老街实景沙盘;根据清代“闵行才女”李媞所写的赞美本土风景诗歌《申江十景》;也有地区书画协会会员们对历史原貌描绘的书画作品等等。创建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注重走市民路线,面向社会征集史料,里面的100多件珍贵实物和照片全部来自社会征集和市民捐献,包括出生在老闵行、上海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乔榛也捐出自己家族创作的书画作品。这些市民捐赠的历史文化遗存物品,真实反映几十年前老闵行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极具纪念意义和史料价值,扩大了地方历史文物资料的覆盖面。江川社区通过创建历史文化陈列室,把上世纪30年代闵行老街的繁华,及新中国成立后,“四大金刚”为代表的重工业基地成就,在历史保留建筑“项宅”里全部陈列出来,保留这里曾经的历史文化,让后人知晓当时的历史,传承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坐落于闵行吴泾镇市民体验中心内的吴泾历史人文陈列馆,2014年8月建成并对外开放。陈列馆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吴冲泾古貌”,第二单元“莺窦湖风情”,第三单元“塘湾街记忆”,第四单元“走进新时代”。四个单元展示吴泾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农耕时代,近百年来区划多变的历史。自古,这里“地居黄浦江滨,水旱无忧,农劳于耕,女勤于织,村舍连阡,炊烟错落,有俗厚民醇之致”。这里曾是粮棉生产基地,又盛产芦纹土布,人们乐耕勤织,民生安宁。这里也是人才辈出,大多志在造福桑梓,看重的是安逸的田园风情和丰富的文化遗存。这里也曾经遭受天灾人祸、日寇铁蹄和人间沧桑,但是人们追求幸福的意志从未磨灭,共建家园的传统代代薪火相传。自从这里建设吴泾工业区,原有的田园世界日新月异。尤其是跨入新世纪,这里城市化建设迅猛兴起,著名高校迁入,高科技园区崛起,人口骤增,经济社会快速转型。今日的吴泾,变得更加和谐,人们的幸福感越加充实,共建可爱家园的豪情日益勃发,激发了吴泾当地农民,还吸引了落户吴泾的紫竹高科技园区以及交通大学、华东师大和东海学院的大学生们走进来观看,在共同回忆吴泾、用心修复历史人文的记忆中,感慨过去,共同面向未来新的前程。

笔者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和内涵当中,要新增建造村史室、地区人文陈列室等传承本土文脉、记录前行历程的文博设施,从社会最基础的层面做起,通过不同特色的村史馆和社区人文陈列馆,来告诫人们和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始终不忘初心,时刻牢记过去,更要珍惜当下,让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更加有激情的温度和文化底蕴的积淀。□

(作者系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原闵行区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猜你喜欢

史馆陈列馆市民
传承路上那盏灯——记马迹塘战史陈列馆馆长刘炳贤
某陈列馆鉴定与改造加固研究
要不得 千篇一律的村史馆
关于成立少先队队史馆的调查与思考
凝聚七十载风云 镌刻永不磨灭的追求——浙江日报报史馆侧记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鹧鸪天.参观《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有感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