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植密度对超级稻性状影响初报
2017-02-06陈爱平伍存生张金艳陆晓风
陈爱平 伍存生 张金艳 陆晓风
摘要:[目的]探索构建水稻超高产群体的栽培技术。[方法]试验设5个处理,3次重复,分析不同插植密度对超级稻“Y两优900”,性状的影响。[结果]试验对无效分蘖的控制效果不显著。不同处理对叶片数没有影响。试验各处理都取得了较高产量,处理3产量最高,达到了920.7kg/667m2。产量从高到低依次顺序为处理3、处理4、处理2、处理5、处理1。[结论]单位面积的总颖花数与产量成正相关关系,构建合理的目标群体是超级稻超高产的攻关方向。“Y两优900"采用1.2万蔸/667m2的插植密度,更容易形成超高产群体。
关键词:超级稻;密度;超高产群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6)03-0001-03
袁隆平院士领衔实施的农业部超级稻超高产攻关项目,在全国36个省市开展了超级稻百亩片超高产攻关,2014年单产达到了15.4t/ha。灌阳县是袁隆平院士超级稻攻关项目的协作攻关县,在2014年取得了14.17t/ha的高产。为进一步提高超级稻攻关产量,2015年灌阳县开展了超级稻不同插植密度田间试验,探索不同插植密度超级稻的群体性状,为构建超高产群体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在广西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进行,海拔350m,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8.3℃,无霜期286d,年均日照时数1400h,年降雨量1570mm。试验田位于灌江东岸,排灌方便,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耕层30cm。前作为绿肥,绿肥鲜产3000kg。
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试验水稻品种为“Y两优900”。试验设5个处理,全部采用宽窄行人工手插。处理1密度0.8万蔸,667m2,规格(63.4cm+20cm)×20cm;处理2密度1万蔸,667m2,规格(46.6cm+20cm)×20cm;处理3密度1.2万蔸,667m2,规格(35.6cm+20cm)×20cm;处理4密度1.4万蔸/667m2,规格(27.6cm+20cm)×20cm;处理5密度1.6万蔸,667m2,规格(21.6cm+20cm)×20cm。每蔸插2粒谷种。小区面积21m2,随机排列,3次重复。为便于各小区能独立搁水晒田,试验田深开环田沟,重复间深开排灌沟,沟沟相通,小区间垒土埂,土埂上扎尼龙,小区外设保护行。
试验田于3月24日播种,塑盘半旱式育秧,低拱架覆盖尼龙防寒,4月21日移栽,移栽秧龄3.8叶。试验按“水气平衡栽培技术”管水_引,各处理当茎蘖达到15万苗/667m2时,及时搁水晒田,其它田间管理按超级稻攻关栽培技术实施。
1.3 调查内容
记录各处理的生育期。每处理定10蔸禾苗,每7d调查叶龄、茎蘖动态。收割前,每小区取样3蔸,进行室内考种。分收各小区,称干谷重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茎蘖的影响
在统一栽培管理下,处理5茎蘖于5月10日率先达到15万苗/667m2,进入搁水晒田期。各处理依插植密度的递减顺次进入搁水晒田期,最迟的处理1,于5月19日茎蘖到15万苗/667m2,与处理5相距9d。不同处理达到茎蘖高峰值的时间相同,都在6月4日达到茎蘖高峰值。茎蘖峰值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处理1茎蘖峰值为20.4万苗/667m2,处理5茎蘖峰值为34.9万苗/667m2。单位面积的有效穗随插植密度的增加有增加趋势,适度密植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成穗率随密度增加有下降趋势,但各处理成穗率普遍较低,最高的处理1为61.1%,最低的处理5只有51.4%。说明试验对无效分蘖的控制效果不显著(见表1)。
2.2 不同处理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不同处理对叶片数没有影响。随插植密度增加不同处理的株高有降低的趋势,处理1比处理5高5.2cm。生育期随插植密度增加有减少趋势,处理1生育期155d,处理5生育期152d,相差3d。差异来自营养生长期(见表2)。
随密度增加有效穗有增加趋势,但当有效穗增加到17.04万穗/667m2,增加幅度显著减少。而穗粒数则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减少。在有效穗增加和每穗粒数减少的综合作用下,密度从处理1增加到处理3时总颖花数达到最大值,密度继续增加总颖花数逐渐下降(见表3)。
结实率随密度增加略有下降,千粒重受密度的影响较小。各处理的结实率都达到90%以上,千粒重达25g以上,显著高于种子审定公布的指标。
试验各处理都取得了较高产量,处理3产量最高,达到了920.7kg/667m2。产量从高到低依次顺序为处理3、处理4、处理2、处理5、处理1。对试验小区产量进行方差分析,不同处理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对不同处理间产量进行比较,处理3与处理4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处理2之间产量差异显著,与处理5、处理1之间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处理4与处理2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处理5、处理1之间产量差异显著。处理2与处理5、处理1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见表4)。
3 小结与讨论
(1)一般研究认为高产水稻群体单位面积有效穗对理论产量贡献率最大。因此,在一般的高产栽培中,往往把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作为高产攻关的主要措施。本试验结果证明:有效穗和每穗粒数不是同步增加的,有效穗的增加伴随的是每穗粒数的减少,单纯的提高有效穗不能实现超级稻的超高产。单位面积的总颖花数与产量成正相关关系,构建合理的目标群体,努力提高总颖花数,才是超级稻超高产的攻关方向。
(2)成穗率高,是高产群体的基本特征之一。但试验各处理的成穗率并不高,最高的处理1只有61.1%。其主要原因是南方稻作区,气温上升,分蘖发生迅猛;降雨时间多,搁水晒田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从本试验的结果来看,茎蘖达到15万苗/667m2开始搁水晒田,时间稍迟了一点。将搁水晒田时间进一步提早,同时强化分蘖肥的“促、控”措施,完善“良种、良法、良田、良态”技术的配套应用同。努力将分蘖成穗率提高到75%以上,是我们今后着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3)随密度的增加,株高降低,生育期缩短,间接对稻谷产量产生影响。本试验各处理间株高和生育期的差异并不显著,如何应用这一变化来指导构建超高产群体还有待进一步试验证明。
(4)试验中处理3产量最高。因此,“Y两优900”采用1.2万蔸/667m2的插植密度,更容易形成超高产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