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2017-02-06向慧
向慧
摘 要:体育礼仪是体育赛事中各类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各种体育交往活动中,在语言、行为方面一种约定俗成的、每个相关人员应该共同遵守,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体育礼仪教育具有广泛性、渗透性、易操作性的特点,具有人格塑造和促进人际交往的价值。针对目前小学生体育礼仪素养的缺失,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礼仪教育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礼仪;礼仪教育;重要性
一、体育礼仪的涵义、特点和功能
(一)体育礼仪的概念界定
体育礼仪是体育赛事中各类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各种体育交往活动中,在语言、行为方面一种约定俗成的、每个相关人员应该共同遵守,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有了体育礼仪,体育交往中的秩序能正常维护,成员之间的关系能够协调理顺。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体育礼仪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以参与人员来划分,可分为:体育官员礼仪、运动员礼仪、教练员礼仪、裁判员礼仪、观众礼仪、工作人员礼仪等;以参赛的时段来划分,可分为:赛前礼仪、开幕式礼仪、进场礼仪、赛中礼仪(暂停、换人等)、退场礼仪、赛后礼仪(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观众见面会)、颁奖礼仪等;以体育项目来划分,可分为:足球赛礼仪、篮球赛礼仪、排球赛礼仪、乒乓球赛礼仪等所有体育项目的礼仪;以表现形式来划分,可分为:体育仪式、仪表、服饰、举止、语言等。
(二)体育礼仪的特点
1.体育礼仪教育的广泛性
体育礼仪是人们在体育交往或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它涉及仪表、服饰、语言、礼貌礼节以及典礼仪式等等。体育礼仪小姐端正优美的姿态、健美的体形及高雅的气质风度,参加标准舞锻炼者打扮的得体、漂亮,无不反映出富有朝气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这些形象的展示在体育领域中无处不在。
2.体育礼仪教育的渗透性
民族传统武术中的抱拳礼、持器械礼、注目礼,是中华武术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教师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育学生互相尊重、礼貌互让,在练习时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尊重和体谅对手、胜不骄败不馁,无处不留下礼仪教育的痕迹。
3.体育礼仪教育的易操作性
寓体育礼仪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融入体育礼仪教育,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受到了实践的检验,教师很容易有针对性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克服或避免了空洞抽象的说教。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引导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解决知与行不统一、学与做不关联的问题。
(三)体育礼仪的价值和功能
体育礼仪的教育价值和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格塑造的价值和促进人际交往的价值。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赋予特色的身心组织。从根本意义上说,体育礼仪教育是人格塑造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完美人格的有效载体。体育礼仪教育是增进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良好手段之一,它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健康的心理互相沟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通常会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有利于形成尊重他人的观念,从而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小学体育礼仪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有一部分涉及体育道德理论知识,但有关体育礼仪的内容基本没有。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没接受过体育礼仪教育,对体育礼仪知识掌握不够,因此在体育课程中涉及体育礼仪教育的内容也很少。从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环境来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进行体育礼仪知识的教学安排,且国家也没有发行针对小学体育礼仪教育的专业教材,体育礼仪知识零散地分布于有关公共体育教学的教材中,欠缺有效的、系统的、完善的体育礼仪教育的科学依据,直接影响着体育礼仪教育在学校的深化发展。同时,多数学校对体育礼仪教育的开展持观望态度,在国家未明文发布相关指令性文件之前,都没有将体育礼仪课程列入体育教学计划之中,在教学目标中未体现体育礼仪教育内容。
另外,体育礼仪教材缺乏。经过对现存体育教科书的翻阅,发现到目前为止我国小学体育教科书并没有将体育礼仪的内容纳入其中,只有对学生进行一些体育道德的理论指导,缺乏实际操作的部分,翻阅其他科目的教科书更是没有体育礼仪的内容。教材是教育的必备工具,缺少了工具,必然会给体育礼仪教育加大难度。
三、开展小学体育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统美德教育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各大学派均十分重视“礼”的教育。如“为国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些都说明了“礼”的重要性。小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礼仪教育就是要让传统美德在小学生身上得以繼承和发扬。礼仪教育就是道德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体育礼仪教育不同于课堂、书本的教育,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要抓住小学生乐于接受新方式、新事物的心理特点,利用体育礼仪教育的新鲜感将学生吸引进来,进而灌输学生更多的体育道德知识,使得传统美德得以继承和发扬。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阶段作为一个人一生的启蒙阶段,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将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教学比赛,开展体育礼仪教育,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与人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耐挫能力等,养成豁达开朗的心态和不服输的心理素质,以及为实现目标顽强拼搏、持之以恒的精神,树立起他们勇敢、自信的人生态度。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严格的组织纪律、严明的规章制度、文明的优良品质。
(三)解决体育礼仪素养缺失的需要
首先,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往往骄气、自私、蛮横、怕吃苦,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不懂得尊重别人,在仪表行为、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尊敬师长、社会交往、心理承受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小学生的这种性格特点迁移到体育礼仪情景中,表现出来的体育礼仪素养不容乐观。在校内,学生上体育课时不穿运动服;穿着皮鞋甚至拖鞋;在篮球场上许多人不穿衣服,佩带不安全的金属饰品;随地吐痰,随意破坏篮筐,故意冲撞甚至打架;在乒乓球馆打球是用球拍砸球桌,嘲笑对手技术差;在健身房健身故意破坏健身器材等,这些与体育礼仪相悖的行为比比皆是。这些不雅行为的存在,也提示了开展体育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四)优化个人形象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比较旺盛的时期,但是学习压力不轻,长时间的伏案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行坐站的姿态。体育礼仪教育要求学生精神饱满,站有站姿,走有走相。即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走路时要求轻而稳,胸要挺,腹要收,头抬起,眼平视,两脚踩在一条直线上。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对学生的身体姿态进行很好的纠正,从头部姿态、肢体姿态、身体姿态、行坐站的姿态等方面进行外在的体育礼仪教育,矫正不良身姿,培养学生良好的形态,使学生变得举止有礼,仪表规范。
参考文献:
[1]程千秋.论学校体育礼仪教育的功能、价值及其原则[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20):74-78.
[2]陈鑫朋,王锐,李明慧.大学生体育礼仪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28(4):118-120.
[3]路凤萍,付丽.高校形体礼仪课程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2(2):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