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关闭你的上帝视角了
2017-02-06王梦影
王梦影
和颐酒店遇袭女性,衣着得体,遇事冷静,还是遭遇了质疑:怎么这么晚回房间?女生出远门就是不方便。
一位母亲在电梯里阻止男子吸烟,被拳脚相加。那是在自家小区,大白天里。仍有微博红人怒斥:怎么做母亲的?不能忍气吞声么?
一位中国旅日女留学生在家中遇害,嫌疑犯是她友人曾经的同居男友。据被害者母亲陈述,凶手有家暴倾向,友人不得不向遇害女生寻求庇护,借住家中。这位姑娘仿佛已经无可指摘了。可她似乎仍有“不足”之处:太善良了。
在每一起事件中,不幸已经发生,公众讨论无法弭平伤害或挽救生命。它的意义在于警示:未来避免悲剧重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可是焦点往往偏移了。“键盘侠”常常分成几派,争论受害者是不是还有改进的地方。
更糟的是,对受害者的审视,会变成某种暗示,从键盘上蔓延到人心里,内化成为整个社会心理的一部分——成为受害者是羞耻的。
去年,19岁的女学生听信了诈骗短信损失了9800元,倍感煎熬,选择自杀。遗书里写道:“我也觉得自己很蠢,可是错误已经造成,无法解决,我害怕被骂……”她的社交工具用户名改成的“我是笨蛋”。
我更愿意相信,如今很多参与评论者并不想给谁冠上罪名。他们只是迫切地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不幸找上这个人?当事件已经发生,过程已经了解,这种找寻似乎非常容易得到答案。身在其中的人总是显得漏洞百出。
就像我躺在柔软的沙发里抱着爆米花,对着恐怖片里的傻白甜不断痛心疾首:门口就是怪兽啊,半夜三更听到响动,出去看个啥!我看到那个人进地下室了,你就别跟着下去了!
如果是我的话,一定能活到片尾。最后我这么对自己说。
这种小确幸,也能在审视受害者时获得——他是因为不完美才遭遇不幸,那么我表现好一点,就更可能避免不幸。
这个逻辑似乎是通顺的——当我们面对着真实的或虚构的故事,开着上帝视角的时候。
当我们俯视受害者,他们似乎总有可以提高的地方:犯傻、心软、莽撞……但当自己置身真实世界,没有上帝视角,无法看到事态发展的进度,不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再也不能够辨认每一个路人的忠奸,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太复杂了。简单的逻辑尽管方便,却通常并不可靠。
不幸永远在发生,之所以没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许绝不是某种优越,只是幸运而已。
下一次,关闭上帝视角,像凡人那样去参与公共事务,会是更积极的态度。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