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课程资源,翻转哲学课堂

2017-02-06陈进

考试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名言第二课堂矛盾

陈进

哲学始终是鲜活的,“是自己时代的精华”、“是文明活的灵魂”,然而初入哲学殿堂的中学生感觉哲学理论枯燥乏味、哲学语言晦涩难懂、哲学课堂“波澜不惊”。巧妙整合多样化的哲学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使哲学课堂不仅有世界观、方法论,更有“诗意和远方”——思维的激趣碰撞、心灵的震撼与情感的共鸣。“翻转”哲学课堂,以下是笔者结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一课的教学实践。

一、深挖文本资源——串起散落的“经典名言”

据统计,《生活与哲学》教材中共引用170个经典名言,它们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哲学教材的各处,包括教材探究情境、“名言”专栏、专家点评、相关链接、综合探究。经典名言内涵寓意深刻,涉及古今中外,涵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名言、古希腊哲学经典名言、德国古典哲学名言、中国古代哲学名言、党和国家领导人名言等,它以“言简意赅而寓意深刻、简明形象而通俗易懂、语言精辟而内涵、超越国界而世代相传”的独特优点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忽略的课程资源。

笔者在讲授“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时发现本目涉及的经典名言繁多,尝试使用经典名言进行哲学教学。为了顺利地开展本目的经典名言教学,在课堂前置部分引导学生收集与教材观点相关的名言并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在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精彩的生成不断,学生妙语连珠,实际教学效果远远超越知识层面目标,使教师兴奋不已。以下是本目的部分课堂实录:

矛盾的同一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相互依赖,二是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各自学习小组派出代表引用经典名言对观点进行佐证,展示他们课前收集整理的经典。学生高某说:“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就是证据”,周某补充说:“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老子云‘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我们人类要做的是创造条件让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周某话音未落课堂再起波澜,有学生提出,矛盾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存在好坏之分。经过师生相互探讨我们得出让人比较信服的结论,即我们要创造条件,改变事物存在的状态,让矛盾向有利于被解决的方面转化。课堂上一连串精彩的高效生成让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哲学课堂的精彩表现让笔者感受到哲学课堂不仅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更是提升学生哲学思维和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载体。

二、激活人力资源——创设激趣的“教学情境”

教材呈现出的文本资源往往是显性资源,容易被教师发现和利用,但隐形的人力资源需要激活和选择才能为哲学课堂所用。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创设激趣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激活青春活力与热情,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瑞伯雷斯说:“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贴近学生生命体验的教学情境和气氛的渲染,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强烈的震撼和情感共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激发智慧碰撞的火花,而在这个过程形成的资源就是有生命质量的哲学课堂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矛盾具有特殊性的三种情形,笔者设置了三个情境,即兴表演猜明星、“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头脑风暴、剖析现在的自己,全班同学分三组完成各自的任务。

情境一:即兴表演猜明星。教师先呈现明星经典语录,让学生猜明星,但出现的却是参加模仿秀的山寨版明星。设置两个具有梯次性的设问:1.你轻易分辨出真假明星的原因;2.山寨版的明星始终没有出名,而真正的明星却出名了,这对你有何人生启示。

情境二:“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头脑风暴。说说自己在不同的阶段有何理想,而实现这些理想将面临什么困难。

情境三:剖析现在的自己。教师设置两个问题:1.作为一名高中生你现在面临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地位哪个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2.请你评价一下你自己。

由于设置的问题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不仅得出矛盾具有特殊性的三种情形,理解哲学观点,而且实现生命意识教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如何对待人生和自己。课堂上生成一些出乎笔者意料的“惊人妙语”——“秀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才能成功”、“人生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胖但我开朗”。学生的这番话语让笔者感受到哲学实现了它的终极关怀——尊重生命、学会生活、善待人生。

三、整合信息资源——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

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命题。哲学课堂理应与时俱进,不断利用有效信息,展现自己的魅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笔者在讲授新课之前专门制作了五分钟微课视频《奥运会会徽中的“相异律”和“同一律”》,以历届奥运会会徽的共性和个性为情境导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以下是围绕《奥运会会徽中的“相异律”和“同一律”》建构的知识体系: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于(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个性)-北京奥运会会徽(红色,书法,印章)-伦敦奥运会会徽(五环旗,花草等)-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会徽(面包山)-离不开它们的象征意义(五环象征“更高,更强,更快”)

四、借力校本资源——组织精彩多样的“第二课堂”

新课程理念认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注重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评价,更要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采用开放的评价方式。哲学课堂包括课堂中和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它是高效哲学课堂的延伸。在第二课堂中教师应对学生采用开放多元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亲身尝试和体验,分工协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课中,学生在课前搜集和整理相关经典名言,课后班级学习委员、宣传委员和政治科代表合作举办“继承古代哲学经典名言文化,弘扬青春活力正能量”的黑板报并将设计方案编入学校校本课程,成为重要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班级学生在第二课堂的锻炼中体验到成就感和价值感。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哲学课堂充满乐趣、智慧和享受,这才是哲学课堂的最高追求。

课程资源多种多样,“课程资源不会主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巧借各种课程资源,发挥课程资源合力,“翻转”传统哲学课堂,使哲学课堂不仅有知识的传授、哲学思维的提升,而且成为践行人文终极关怀的载体,这是新时期学生生命的呼唤,也是每个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毕生追求。

猜你喜欢

名言第二课堂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名言
名言趣画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