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婺城区:精准扶贫出实招
2017-02-06应飞舟
应飞舟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为金华的核心区,是浙江中西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但即便在这个发达区域,其城乡二元结构仍十分明显,特别是占全区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山区仍欠发达,沙畈、塔石、莘畈、若阳、岭上等五个山区乡,有97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低收入人口5.19万人。
五个山区乡大部分处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受历史原因、生态环境保护和地理条件等制约,长期面临“出行难、就业难、上学难、购物难、通信难、发展难、增收难、居住条件改善难”等难题。
如何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婺城区为此做了很多精心的工作。
转型,助农增收
机声隆隆,一台台缝纫机前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沙畈银坑村来料加工车间一派繁忙的景象。在现场,一对老年夫妻引起了我们注意,“在这里5年了,现在我们一年能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男主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范芳平是沙畈本地人。2006年到义乌承接塑料花业务,经过几年发展已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开了门店,并转型办起了工厂,规模不断壮大,年出口销售额近2000万元。目前仅在沙畈乡就设了7个来料加工点,加工人员140多名。
范芳平介绍说,政府为鼓励农村困难家庭成员从事来料加工,根据来料加工工资额(通过爱心卡发放工资单为准)给予5%的补助,最高不超过人均每年2000元。对在山区或移民村有固定集中加工点且带动30人以上从事来料加工、年发放加工费在30万元以上的来料加工经营人原则上按加工费5%左右给予以奖代补。
婺城区农办主任倪玉奎介绍说,经过多年发展,婺城区已成为来料加工大区,其产业成为婺城农村百姓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据统计,目前该区有503名经纪人,1.6万余人从事来料加工,仅2016年,到12月底就发放来料加工费2.5亿元。
结对扶贫,重实效
“在下派驻村指导员换届之际,我村两委,根据琴坛百姓的请求,恳请市文化局陶冶同志能继续留任!”在金华市农办,箬阳乡副乡长兼琴坛村支部书记廖祥海向市农办副调研员张少华说道。
琴坛村位于婺城区南部山区,距金华城区一个半小时车程,因其地势较高,山峰险峻,有“江南九寨沟,浙中小西藏”之称。
驻村指导员陶冶,在2014年底上任后,发现该村“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违法搭建、乱堆杂物等严重影响村民生活。经了解,村两委代表因工作分歧而产生严重矛盾,继而上访、举报等事件频频发生。村里日常工作处于半停滞状态。为此,陶冶通过一次次上门,从“客家乡贤文化、组织建设、未来发展”等,耐心细致与当事人沟通,并通过金华福建商会做其思想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最终使其化干戈为玉帛。
为了提高村民对民宿、客栈管家人事管理的要求,陶冶负责组织村民,分批到市区高校、周边永康及上海等地学习。目前已完成若干批、四十余人培训就业。
如今,琴坛村成立了箬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化管理+个体化经营”模式,现有民宿18家、农家乐13家。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带动高山茶、猕猴桃、野蜂蜜等山农经济的增收。2016年,游客量已突破10万人,收入达500万元左右。现已成为金华及长三角地区乡村自驾游热点。
产业扶贫,大融合
在箬阳乡横坑村榧龙千亩香榧示范基地,笔者看见一派繁忙的景象——50多位农民或忙着栽种香榧大苗,或为香榧小苗换容器……
“这样的忙碌自立冬以来便没有停止过,到2017年春节前,要完成500亩香榧大苗的栽培,2017年开春要将基地扩大至1500亩。”浙江榧龙生态农业园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建新介绍说。
在已经做了30年乡镇干部的傅金良看来,发展香榧产业,就像为村民们购买了“养老保险”。“现在山区大量人口外流,单靠劳动密集或精品农业,很难形成普惠增收,而香榧是百年树木,还可以粗放型管理,效益极高,且适合我们山区种植。”
该项目的开发建设,给当地7个村192人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村民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使原来闲置、抛荒的林地增加了收益;另一方面,给农户带来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同时,公司提供了近100个就近就业的岗位,可进一步增加农户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光土地流转一项,每年可为当地农户人均收入增加1058~24249元。
朱建新接着介绍道,公司计划通过5年努力,到2020年,建成香榧种植示范园区1万亩,其中连片种植5000亩,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种植3000亩,榧茶套种2000亩,高山果蔬种植600亩,香榧苗育基地380亩,淡水养殖20亩,同时养殖黄牛、珍禽等兽类农产品,项目总投资将达到1.3亿元。与此同时,公司已与知名药企合作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致力于打造中药材野生驯化种植为核心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内建成集育苗、造林、科研、观光于一体的高标准生态香榧示范园区。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可达10万人次以上。
临别时,傅金良说,婺城区西南山区生态开发建设以来,最大的一个招商引资项目,石斛项目中草药特色小镇项目相关工作也正在箬阳乡有序展开。规划打造集中草药种植、高山蔬菜种植、自助养老度假、生态旅游开发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投产后有望成为全区最大的高端农业产业项目。
下山移民,促安居乐业
婺城区乾西乡移民集中安置小区,建成于2014年,环境卫生整洁,设施完善,居住环境优美。
在横坑村村民邹舍香家,笔者感受到房子装修简洁大气,女主人告诉笔者,丈夫在市区从事家装业务,在移民下山之前,他一年到头侍弄几亩薄田和茶山,辛苦一年收入却很微薄。如今搬迁下山到企业上班,年收入至少五六万元,比下山前增长3倍以上。房子建筑面积140余平米,三室两厅,要是在几年前,能这么快就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她是想都不敢想的。
在这里,600多户来自箬阳、塔石、沙畈、莘畈、岭上的山区百姓在这里开启了幸福的新生活。
婺城区农办主任倪玉奎介绍说,自启动下山移民以来,婺城区采取了整村搬迁和散户集中安置相结合的双轨制做法,先后建设了琅琊、汤溪、长山、乾西、上邵、蒋堂6个移民新村,共搬迁安置1.1万多人。2013年,又启动了新一轮的下山移民工作,目前蒋堂移民新村首期21幢10万平方米安置房已完成房屋主体工程建设,附属工程进场施工,已于2016年10月底安置到户;乾西移民新村四期6幢6万平方米安置房工程已加紧建设,预计在2017年6月可以安置农户。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将从根本上改变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地解决了山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就学难、娶亲难、发展难”等现实问题。
扶贫创新,七手工作制+十促进法
婺城区始终围绕“精准扶贫”为靶心,通过“省、市、区携手,群众伸手,政府牵手,部门联手,市场抓手,产业一手,社会帮手”七手工作机制,促进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区委书记王健强调,近年来,婺城区坚持同步小康统揽扶贫开发工作,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扶贫攻坚跨越式发展,以“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为理念,以“精准”为着力点,以三严三实促进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以增收促进产业发展;以服务到村到户;以“两山”论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到村到户;以工匠精神促进职业教育培训到村到户;以安居促进危房改造到村到户;以城镇建设促进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以互联网促进到村到户;以小额扶贫贷款促进自主创业到村到户;以草根文化和礼堂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到村到户;全力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推动扶贫开发由救济式向全面发展转变,由单一扶贫向集中连片开发转变,由资金分散向集中使用转变,由单一扶贫向综合扶贫转变,扶贫推动产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民俗文化观光体验、休闲养生等发展,同时为打造未来特色小镇夯实基础。
同时,王健也指出,完善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和统计监测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扶贫工作各项长效机制,特别是在做好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消除后的巩固提升工作,确保贫困现象不出现反复的基础上,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工作重心转为增强帮扶农村困难家庭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以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为抓手,以“七手制+十促进法”大力推进生态、电商、旅游、光伏扶贫等新兴产业扶贫,并充分利用西南山区生态经济示范区资源,持续推进“产业扶贫、下山移民、金融扶贫、结对扶贫、培训就业”,使其“五指成拳”“拳拳”精准,从而大力提升“精准扶贫”+美丽乡村的相关产业。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区低收入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幅达15%以上,为婺城区持续发展增添绿色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