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在鄂西土家人中的意义阐释
2017-02-06赵桅
赵 桅
(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盐在鄂西土家人中的意义阐释
赵 桅
(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鄂西土家族地区盐资源相对匮乏,历史上也曾因盐而引发战争,咸平石柱即为例证。盐对于土家人不仅仅是为维生,医疗实践中的盐米符使得盐具有了某种神性,对于廪君的信仰和崇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该地区社会结构的隐喻性表达。
盐;鄂西地区;土家族 意义
鄂西土家族地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历史上,这是蛮人的居住地,与中央王朝互动频繁,或臣或叛,交流不断。同时,这一地区也曾是鱼盐丰饶之地。任乃强、屈小强、任桂圆、胡继民*参见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屈小强.巫傩文化带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三峡文化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任桂圆.三峡地区盐资源与早期中原文化融入之关系. 三峡文化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任桂园.三峡地区盐资源与巴族起源及社会流动的关系.三峡文化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胡继民.盐﹒巴人﹒神.三峡文化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等学者先后对巴人与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巴人的兴衰和迁徙与这一地区盐业的开发利用密不可分,以至于“巴国的强弱伴随着盐场的得失”[1]。由此可见,作为古巴人后裔的土家族人在历史上与盐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本文主旨相关的土家人与盐业的研究,笔者目力所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川盐古道研究,探究历史上盐从四川销往湖广的道路及其沿线盐井的考察*满黎,杨亭.巴盐古道名称考辩[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4(6).赵逵,杨雪松.川盐古道与盐业古镇的历史研究[J].盐业史研究.2007(2).杨雪松,赵逵,张钰.“川盐古道”文化线路之研究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2);杨雪松,赵逵,张钰. “川盐古道”文化线路的特征解析[J].华中建筑.2008(10).,有的学者从古道对于沿线聚落形成进行研究*杨雪松,赵逵,张钰.川盐文化线路与传统聚落[J].规划师.2007(11).,有的学者涉及历史上川盐济楚的研究*田强,韩建国.清代三峡地区的食盐问题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1).等。二是关于盐与巴人的研究,主要是看巴人历史上与盐的关系,盐业的兴衰如何与巴国及秦、楚、蜀等国命运相关联,从考古遗址和历史两个角度看食盐立国论。*这方面以管维良为代表性学者,他的多篇论文皆是围绕此展开:大巫山盐泉与巴族兴衰(上)[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3);大巫山盐泉与巴族兴衰(下)[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4);郁山盐泉与巴国兴衰[J].三峡论坛.2010(3);泉盐:探秘巴族史的路标.长江文明(第13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此外,还有曾超.试论巴人对乌江流域的经济开发[J].贵州文史丛刊.2003(5).三是关于文献中廪君与盐水女神神话的解读,主要是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角度入手,来看三峡地区盐业神话背后的内涵。*邓晓,何瑛.远古三峡的盐与盐神信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5(1);章艳丽.廪君神话的情节类型及民间嬗变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张应斌.土家族盐神爱情悲剧的人类学意蕴[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6).但这些研究大都是以川东和今天的渝东南为研究区域,对于鄂西土家人与盐有关的研究很少*目前仅见黄道华.鄂西中部盐业史略[J].盐业史研究.1992(1).,本论文拟对此有所补充,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材料的基础上,揭示盐在鄂西土家人生活中的价值意义。
一、食用之盐
俗话说:“一天不吃盐,吃饭不香甜;三天不吃盐,一身软绵绵”;“暖靠棉,味靠盐”。在人的各种口味中,酸、甜、苦、辣等都可以缺失,唯独盐不行,缺盐便会浑身无力,容易疲倦。“盐与人体自身健康有着直接关联,是维持生命之必需品,其在生理上之特殊功用举其大者,共有四端:维持胃液中盐酸成分之常度;调节血液之碱度;维持心脏之跳动;维持肌肉之感应力。”[2]90-91正是由于盐是人维持生命的必备要素,所以不可或缺。文献记载中,鄂西地区历史上也有盐井分布。史载当时鄂西地区的盐产地有巴东、秭归、长阳、五峰、宜都等地。
但由于盐产地有限,加上这些地方开挖困难,盐井也时常拥塞,比如“马忠肃公亮为西川转运使时,施州盐井岁久泉涸。”[3]18因此盐业生产并不能自给自足,盐常常成为鄂西地区蛮人反叛的诱发因素之一。咸平五年(1002)正月,丁谓担任夔州路转运使。当时“峡之诸州地尤近,蛮食常不足,而道狭难馈,有盐井之利而亦难致,故售者少。谓乃毎三十里置铺,铺卒三十人,使往者负粟以次达施州,返者负盐以次达巫山,于是施州得粟与他州等矣。”[4]1052丁谓通过以粟易盐的方式,用当地生产的粮食换取食盐供应,安定了蛮人的叛乱。“酋感泣,愿世奉贡,乃作誓,刻石柱立境上。”[5]248咸平石柱便是鄂西土家人因盐而战的典型例子。
表1 鄂西地区产盐记载
(资料来源:《四川盐法志》卷8《转运三》,载《续修四库全书》(第84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67页;(同治)《长阳县志》卷1《古迹》,清同治五年刻本;(同治)《宜昌府志》卷2《疆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84页;《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44《荆州府一》,载《四部丛刊续编》(第21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
为缓解缺盐的情况,自北宋始川盐入楚。朝廷在鄂西地区的建始、恩施、宜昌等地设置了官吏,管理食盐专卖事宜。但盐在该地区百姓的生活中仍旧占据重要地位,即使到了改土归流之后。在改流后进入该地的外地商品中,仍以盐最为重要。土家人与外地商人“交易惟求一撮盐”[6]23,土家族地区缺盐一如从前。比如“来凤县本地商品以桐油、漆、茶、牛等为多,外地商品主要为食盐、棉花、南货、广货。咸丰县本地商品以桐、茶、漆、桔、蓝靛为主,外地商品主要有盐、布等。宣恩县外地商品以食盐、棉花、广货为主。”[7]169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建立。在解放初期的一段时间,一些地区还用着“锅巴盐”,即一种近乎黑色的固体盐,从四川运来,各家做饭时就用它在锅内抹一圈,沾点盐味。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鹤峰的走马地区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一直食用粗盐,颗粒大,呈褐黄色,从湖南的石门、慈利等地运到江口,再由骡马或者挑夫经铁炉、大典、北镇、锁坪、白果而至走马。运盐的需要,使得当时还有一个专门的单位叫搬运社,由挑夫组成,将盐等货物运至各处。
盐是维持生命的必备要素之一,也是土家族特色饮食的必备调味料之一。在鄂西土家族地区,饮食上有一大特色,喜好烟熏食物和腌制品,比如腊猪肉、腊鱼、腊香肠、酸豇豆、豆豉等,这些土家族的特色食物都离不开一味调料:盐。比如说腊肉的腌制,鄂西土家人通常在冬季杀年猪,一头猪的肉过年期间不能完全吃完,为了存放,常常进行腌制,用花椒、胡椒、木姜子等山味和食盐腌制六七天,然后用粽叶搓成绳索悬挂于火塘的炕架上用烟熏,使其尽弃水分,数年存放不坏。而这样的饮食习俗也为考古发掘所证实,三峡地区发掘的早期墓穴中,有腌鱼陪葬;早期制盐场所,有腌鱼的大坑,祭祀时也有相关腌制品等。[2]191而一些土家人生活中的谚语也常常以盐做比喻,如“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盐多了咸,话多了烦”,这些谚语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也反映了盐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二、日常医疗中盐的妙用
盐不仅仅是满足人生理所需之必备品,还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盐的性能和人体健康之关系,记述详尽:
《洪范》:水曰润下,润下作咸。《素问》曰:水生咸,此盐之根源也。夫水周流于天地之间,润下之性无所不在,其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咸走血,血病无多食盐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从其类也。煎盐者用皂角收之,故盐之味微辛。辛走肺,咸走肾。喘漱水肿消渴者,盐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脉,或助水邪故也。然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8]510
由此可见,盐可用来养生,亦可致疾,也能治病。比如当消化不良时,民间常以“济生方”来疗治,而其功能为“消中易饥。肉苁蓉、山茱萸、五味子为末丸,梧子大,每盐酒下二十丸。”[8]585又如治疗痔漏之病主用马兰根,但也需加入盐。“马兰辛平,能入阳,明血分,故治血,与泽兰同功,近人用治痔漏,云有效……仍用煎水,入盐少许,日日熏洗之。”[8]723再如,上山劳作中若被蜈蚣蜇,“以桑汁入白盐涂之即愈。”[9]368由此可见,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病症,都可用到食盐,并发挥最大的功效。而在鄂西土家人生活中,这样的妙用比比皆是。民间常言“早喝盐汤如参汤,晚喝盐汤如砒霜”,“晨起喝杯淡盐水,胜过医生去洗肠”。这些俗语反映了土家人很早就意识到盐对健康的作用,并在生活中善用食盐。调查中询问土办法看病用盐的例子,不少人告诉笔者,农作中如果有了伤口,一般会用淡盐水清洗,防止感染;若眼睛眼屎多或者畏光、迎风流泪,就在洗脸水中放入一些盐,多洗几次就会好;脚气难闻,就用盐煮茄根;便秘的话可在开水中加入盐饮用;用布包上炒热的盐擦拭腋下,可去除腋臭。
而历史上土家村寨内部的巫医在治疗过程中也有对盐的运用。笔者在鹤峰的岗家湾村调研时,曾有人提到巫医的治疗之术:当时该村有一男性生病,县医院诊断为急性白血病,活不过一周。该家人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请了村里的一个巫医给诊疗。巫医认为其人是被鬼附身,需要驱邪。于是在病榻前贴了一些符箓,挥舞拂尘,口念咒语,将一些谷子、米粒、盐洒在四处。笔者问及这些食物的用处,说是为了诱惑被附身的鬼,吃了这些东西,魂魄就会离开人体,病情就会缓解。而这样的一种盐米驱邪之法在同为土家人地区的彭水也存在,刘安全关于郁山盐业的研究表明:郁山民间法事,如过火、祭煞、扫路、安神位、开庙门等等,都会出现盐米的仪式,目的是净五方。民间流传的盐米符咒如下:
敕盐米打邪压煞神咒:拜请本师为吾敕盐米,祖师为吾敕盐米,众位仙法师为吾敕盐米,盐米敕起起,敕离离,盐化铜钟,米化铁子,撒豆散兵,一打雷劈疠,二打人长生,三打凶神恶煞,光归千里去,天杀归天去,地杀归地当,凶神恶煞速归西方,押送退身出外方,神兵火急如律令。急急如律令![10]96-97
三、与盐有关的仪式信仰
盐不仅具有食用、医用价值,在鄂西土家人的精神世界中还占有一席之地。今天鄂西地区的土家人被视为古巴人的后裔,而古巴人与盐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甚至今天在川东、鄂西地区食盐仍被称作“巴盐”或者“盐巴”。杨权喜先生认为“巴、巫蜑大体均指三峡至清江一带沿江生活的巴蜀系统的一支民族,即夏商时期的巴人。”[11]67关于巴人起源,《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写道:“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潭氏,相氏,郑氏,皆出自武落钟离山。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息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女神,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暝。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12]1918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几方面内容:第一,廪君和盐水女神都是生活于此的蛮人首领,双方因盐资源而发生战争,盐水女神失败,廪君称雄夷城。历史上夷水又称为盐水,从武落山东流“与温泉三水合。大溪南北夹岸,有温泉对注,夏暖冬热,上常有雾气,疡痍百病,浴者多愈。父老传:此泉先出盐,于今有盐气。夷水有盐水之名,此亦其一也。”[13]864说明今天的鄂西土家族地区历史上曾因盐资源的争夺而发生过部落之间的战争,而且这里盐泉丰富,并且可以治病。管维良教授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认为三峡地区有三大天然的盐泉,即巫溪宁厂镇宝源山盐泉,郁山伏牛山盐泉和湖北长阳西的盐泉,为三大部落控制,其中盐水为神女部控制。[14]90
第二,鄂西土家人中有崇祀廪君的习俗。廪君死后化为白虎,当地人杀生以祭祀。《长阳县志》记载武落钟离山“下里余有白虎垄,即廪君化魂处也。”[15]918作为土家族大姓的覃姓传说中也有如此记载:“相传很古的时候,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老头来到登星岭,没过几年就死了。当覃姓在埋他的时候,这个老头变成一头白虎升了天。从此,这个地方就叫作白虎垴,以后又叫白虎垄。后来,姓覃的有托白虎升天之意,也就以白虎做了他们的族称,取名白虎垄堂。”[16]216土家族崇拜白虎神廪君,而向王庙祭祀的对象即是廪君。“按廪君世为巴人主者,特务相为开国之主,有功于民,故今施南、归、巴、长阳等处尸而祝之,世俗相沿,呼为向王天子。……水经注云廪君据夸水而王巴,是务相在当时故有王号,因名务相,而称相王,后遂讹相为向矣。”[15]917同一地区同治年间的方志也记载到:“按向王者,……即王夷水之廪君名务相者,尊曰君,即天子矣。”[17]345在今天的恩施、建始、五峰、长阳、巴东等地均有向王庙,据统计,仅长阳一地就有向王庙40余座。长阳的“向王庙在高尖子山下,庙供廪君神像,按廪君世为巴人主者,有功于民,故今施南、归、巴、长阳等地尸而祝之。”[17]784
此外,鄂西土家族地区的不少民俗节庆都与盐有关。比如八月十三要敬粘,摆席要空出上席不坐。在这个节日的来历中,就传说土王不议国事却好吃,希望求得天下最有味的食物。答案众说纷纭,直到一个姓詹的厨子告诉土王说盐最有味。土王认为詹厨子胡说八道,便把詹厨子杀了。之后便再也没人敢往土王的菜里放盐了。八月十三,土王大摆筵席,款待宾客。而百官只喝酒,不吃菜,土王询问原因,百官一起跪下,禀告说菜没盐,没味道。至此土王才明白,詹厨子杀错了,盐是最有味的东西。于是他自动退位18天,空出上席,在下席为詹厨子叫饭送酒。从此以后,八月十三,家家敬詹。后来又把“詹”字改为“粘”字,因为八月十三以后就要割粘谷了。[18]161至今一些鄂西土家族还在八月十三吃粘米饭,空出首席祭祀。
四、结语
盐是维持人生命的必备要素之一,因此鄂西土家族人对于食盐的渴求首先是维生。虽然历史上是鱼盐所出的丰饶之地,古巴人在此兴起,但由于盐产地产盐有限,加上盐泉枯竭,这一地区的盐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历史上爆发了因盐而引起的战争,咸平石柱的设立即为例证。一直到改土归流之后,盐仍是鄂西土家族人主要引进商品。正因为盐的得之不易,使盐成为稀缺珍贵之物,围绕着盐的诸多事项,便具有了新的社会和文化属性。人类学关于物的研究表明,非西方社会广泛存在着人物不分,物我相融的物观。涂尔干和莫斯关于原始分类的研究中提出,在原始分类中普遍存在着“泛同”原则,原始人相信精神能够物质化,物质对象也能够精神化,异质性最强的事物也具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19]65-66历史上土家人的世界是人鬼共存的世界,鬼的观念在其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奇异的现象或者反常的状态,用世俗领域中的知识能力不能去理解控制时,便以为是鬼在作祟,于是举行各种仪式来祭鬼。因此当某一个土家人被认为中邪或者鬼附身,抑或某家人认为自己最近晦气难耐之时,土法师在用土办法施法驱邪的过程中,盐就被作为镇邪驱鬼的利器而被使用,这时的盐就成为有灵附体的神赐之物。涂尔干对“原始人”的研究表明,人们可以通过仪式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与神话的历史关联寻找到它们远古时代的“凭照”。[20]25而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岛民之所以相信巫术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的所需,而且也寻找到了相信的理由。为了使他们的需求合法化,他们有必要寻找到一些超越事实的带“凭照”性、权威性的东西。[20]34而这样一种带有权威性的“凭照”在鄂西土家人中就是廪君有关的神话以及对于廪君的崇祀。传统以来,廪君被视为其祖先,其生活的时代这一地区鱼盐丰饶,是古巴人的摇篮。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人们以其名务相而立向王庙进行追思。“向王庙,一在县西百二十里资坵,一在县西关外,一在县西六十里都镇。按向王者,……即王夷水之廪君名务相者,尊曰君,即天子矣。”[17]345历史上鄂西地区沿清江两岸存有不少向王庙,人们定期祭祀。宗教信仰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实利性,人们叩头祭拜是因为有所需求,且相信其所求必有所应。利奇认为神话和仪式都是对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是社会结构的某种隐喻性表达。[21]13-15长期以来,鄂西土家人地区盐资源匮乏的现状在地方社会造就一定的焦虑,尤其当中央朝廷对这一地区因镇压而进行封锁的时候,这种焦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慌,极端之时便以战争的形式出现。而廪君战胜盐水女神,控制盐水的神话表明了廪君对于这一地区盐泉的控制,谁控制资源,谁就是盐神委派的代表,廪君无形之中就充当了这一角色。清代彭秋潭《长阳竹枝词》道:“土船夷水射盐神,巴姓君王有旧闻,向王何许称天子,务相当年号廪君。”[22]66而对廪君的仪式性祭祀就是在盐资源匮乏时代下的一种祈求,既是现实中对于物的所求,也是精神上对于祖先庇佑一切顺遂的期冀。
[1] 任乃强.说盐[J].盐业史研究,1988(1).
[2] 张银河.中国盐文化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3] (明)汪砢玉.古今鹾略[M]//续修四库全书(第83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 (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方舆胜览[M].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
[5] (道光)增修施南府志.卷18武备[M]//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5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12.
[6] (清)顾彩.容美纪游[M].吴柏森,校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7] 朱圣钟.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2.
[8]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周慎.中华医术集成(第六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9] (清)胡廷光.续修四库全书(第1017册)[M].伤科汇,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 刘安全.产业·社会·权力:晚清至民国郁山盐业的人类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11] 杨权喜.荆楚地区巴蜀文化因素的初步分析[M]//李绍明,等.三星堆与巴蜀文化.成都:巴蜀书社,1993.
[12] (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3]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4] 管维良.泉盐:探秘巴族史的路标[M]//长江文明(第13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
[15] (道光)长阳县志.卷7[Z].清道光二年刻本.
[16] 彭官章.土家族文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17] (同治)长阳县志.卷2[Z].清同治五年刻本.
[18] 归秀文.土家族民间故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9] (法)涂尔干.原始分类[M].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0]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1] (英)埃蒙德.R.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M].杨春宇,周歆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2] 向柏松.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陈沛照
2016-12-15
赵桅(1983- ),女,土家族,湖北鹤峰人,民族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
C912.5
A
1004-941(2017)01-00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