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榆林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及格局演变实证研究

2017-02-06夏四友文琦赵媛杨奎赵茹程仕瀚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榆林市集中度区县

夏四友,文琦,赵媛,3,杨奎,赵茹,程仕瀚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3.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中国 南京 210097)

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深入发展,实现区域空间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备受关注[1]。区域空间发展历来都是区域经济学、地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空间如其他经济要素一般,具有经济效益性,有序的空间格局有助于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则对区域发展起阻滞作用;而区域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在空间的一致程度与区域空间格局的演化发展密切相关[2]。因此,在实现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一致的基础上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与学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对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的关系已有不少研究。18世纪后期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增长、人口与劳动力增长的关系研究,算是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的先行者[3]。随后,国外掀起了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的热潮,且将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上升到理论学科高度,如《人口经济学》、《人口增长经济学》等[2];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人口与经济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胡焕庸先生提出的爱晖—腾冲人口分布线是该领域研究的典型代表[4-5]。王桂新[6]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视角对我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二者关系的一般理论进行了初探。现阶段人口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与经济地域差异及其格局演变研究[7-9]、人口与经济发展一致性研究[10-11]、人口空间移动与产业地域集聚[12-15]等方面。已有的研究为推动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关系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1)研究区域从县域、省域、全国几个层面展开,西部地区尤其是干旱地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究能源富集区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亟待加强;2)已有研究大多都是关注人口与经济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着重突出整个区域人口和经济空间分布差异,忽略了区域内部各单元之间的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的空间效应及一致性情况。因而,在研究区域内部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的空间关系方面存在着不足。

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首先采用不均衡指数对榆林市整个区域的人口与经济的集中与分散程度进行测度,然后通过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指数分析榆林市各区县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的时空分布特征,使结果更加符合榆林市客观实际,最后根据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对榆林市人口经济一致性划分类型,将本研究缩小到县级地域单元,使研究结果更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

1 研究区概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36°57'-39°35'N,107°28'-111°15'E),是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是晋陕蒙宁“能源金三角”核心城市。辖1区,11县(图1),全区国土面积43 578 km2。1995年全市生产总值48.94亿元,总人口317.8万;其中一产产值15.57亿元,二产产值14.46亿元,三产产值18.74亿元,分别占比30%、32%、38%;城镇人口87.59万人,农村人口230.20万人。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2 491.89亿元,总人口377.46万;其中一产产值143.69亿元,二产产值1 523.68亿元,三产产值824.52亿元,分别占比5.8%、61.2%、33%;城镇人口91.93万人,农村人口285.53万人[16]。本研究采用不均衡指数、地理集中度、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研究1995-2015年榆林市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的关系,揭示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之间的空间关系及演变规律。通过调整人口与经济空间一致性关系,实现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协调,以期为促进榆林市各区县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图1 榆林市区位图Fig. 1 Location of Yulin City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不均衡指数

采用不均衡指数对榆林市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的均衡状况进行研究,即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在市域空间总体的集散程度[17]。计算公式为[18]:

式中:UP,UG分别为人口分布、经济分布的不均衡指数;n为研究单元数量;xi、yi和zi分别代表i地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例、土地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比例及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U值越大,表明人口与经济在地理空间分布越集中;反之越分散。

2.2 地理集中度

不均衡指数只可以揭示研究区域人口与经济集中与均衡分布的总体规律,但无法衡量研究区域内部各个区县之间人口与经济分布规律。为进一步了解区域内部各区县人口与经济的变动特征,在不均衡指数的基础上,运用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对榆林市内部各区县人口与经济集中和均衡规律进行剖析。

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是在综合考虑区域人口、经济及国土面积因素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域内部人口与经济分布状况进行衡量的有效指标,在区域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关系研究中有重要意义[19-20]。论文用地理集中度对榆林市各区县人口与经济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进行考察。计算公式为[21]:

式中:RPi与RGi分别表示i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n为研究单元数量;Pi与Gi分别表示i地区的人口数与国内生产总值;Si为国土面积。集中度数值越大,人口或经济在地域上的分布就越集中,反之就越分散[22]。

2.3 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

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CPE)是反映某地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一致性程度的指标,具体是指某区域内人口占比与国内生产总值占比的比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PEi为i地区的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n为研究单元数量;Pi与Gi分别表示i地区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CPE〉1表明该地区人口集聚水平高于经济集聚水平,反之表明该地区人口集聚水平低于经济集聚水平;CPE越接近1,表明区域人口经济协调程度越高,反之协调性越低。

2.4 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11,23-24],结合数据的可得性与真实性,选取1995-2015年榆林市各区县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及国土面积作为指标。对1995-2015年榆林市各区县的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指数、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及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进行测算,并借助ArcGIS10.0软件技术平台对榆林市人口与经济分布关系及变化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以此来反映榆林市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的一致性情况。相关数据来自1995-2015年《榆林市统计年鉴》,1995-2015年各区县统计年鉴,基本图件为榆林市各区县行政区划图。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的时间段为1995-2015年,因篇幅所限,部分图表仅显示1995、2005、2015年,其他年份图表不再显示。

3 结果与分析

3.1 榆林市人口与经济不均衡指数分析

利用公式(1)计算1995-2015年榆林市人口与经济不均衡指数(表1),该指数反映的是1995-2015年榆林市人口与经济的集散分布状况。通过分析榆林市1995-2015年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指数,可以看出榆林市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指数均为正数,各区县间空间正相关性显著且不均衡指数有趋同态势;1995-2015年榆林市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有所下降,人口集中分布状态越来越弱化,均匀分布趋势加强;经济分布的不均衡指数有所上升,经济分布的集中状态强化。值得注意的是,1995-1997年榆林市出现经济不均衡指数下降态势的短暂现象,经济呈现均匀分布态势,这主要是由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所致,1996-1998年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大于经济分布不均衡指数,1998年后经济分布不均衡指数高于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且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从总体上看,榆林市人口与经济分布还处于极化发展阶段,表现为人口与经济向局部地区集聚。

表1 榆林市1995-2015年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指数Table 1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mbalance index of Yulin from 1995 to 2015

3.2 榆林市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分析

利用公式(2)计算1995-2015年榆林市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该指数反映的是1995-2015年榆林市各区县人口与经济的集中和均匀分布情况,为了方便比较,借助Excel制作折线图与柱状图反映1995-2015年榆林市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变化趋势图(图2),基于ArcGIS10.0软件自带的自然断裂点法对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各区县人口、经济地理集中指数分为5类,由低到高划分成低级集聚区、较低级集聚区、中级集聚区、较高集聚区、高级集聚区5个层次。并绘制榆林市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空间分布图(图3、4)。

图2 1995-2015年榆林市平均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Fig. 2 Average geography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of Yulin from 1995 to 2015

图3 1995、2005和2015年榆林市人口地理集中度分布图Fig. 3 Geography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in Yulin in 1995, 2005 and 2015

从时间尺度来看(图2),1995-2013年榆林市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都表现出上升态势,说明人口与经济在全市空间上集中分布趋势加强,即榆林市各区县单位面积上人口与经济相对密度越来越大;2013-2015年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则呈现下降态势,人口与经济在地理空间上集中分布趋势有所弱化;1995年榆林市人口地理集中度(0.760 2)远远大于经济地理集中度(0.014 2),到2000年二者的差距缩小,但绝大多数区县人口地理集中度依旧大于经济地理集中度;到2015年全市经济地理集中度远远大于人口地理集中度。从集聚区域上看,1995-2015年榆林市人口地理集中度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国土面积较为狭小的绥德县、米脂县、吴堡县和子洲县,表现出以该三县高人口地理集中指数为中心向外逐渐降低的分布态势,构成了以绥德-米脂-吴堡-子洲为中心的高人口地理集中分布区。1995年经济地理集中度最高的区域为北部的榆阳区和南部的吴堡县,形成南、北双中心的高经济地理集中格局,到2015年经济地理集中度最高的区域转移到北部的府谷县和神木县,形成了神木-府谷高经济地理集中分布区。

1)1995-2015年全市人口在地理空间的分布呈现先集中后分散的态势(人口地理集中度均值先由1995年的0.760 2上升为2013年的1.030 0,再下降为2015年的0.750 2),部分区县人口地理集中度空间格局变化较为显著(横山县由1995年的中级集聚区演变为2015年的较低级集聚区,佳县、清涧县由1995年较高级集聚区演变为2015年的中级集聚区),集中指数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榆林市东部绥德县、米脂县和吴堡县的地区,这些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高,属于高级集聚区,人口集中效应强;人口地理集中度最小的定边县,由1995年的0.304 7增加到2015年的0.434 3;最大的吴堡县由1995年的1.361 4增大到2015年的1.699 3,榆林市人口地理集中度最高值与最低值差异扩大化反映了人口集中分布态势明显。

2)1995-2015年全市经济在地理空间的分布越来越集中(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值由1995年的0.014 2变为2015年的32.643 9),且极化效应极为明显;全市经济地理集中度空间格局变化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由经济地理集中指数高值区出现向北转移趋势,这主要是由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促使榆林市北部区县经济发展导致的;高级集聚区由1995年的吴堡县、米脂县、绥德县、榆阳区和府谷县演变为2015年的榆阳区、神木县和府谷县,中级集聚区由1995年的神木县、横山县、佳县、清涧县演变为2015年的靖边县,低级集聚区由1995年的定边县、靖边县、子洲县发展为2015年的横山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1995年经济地理集中度最小的定边县,其经济地理集中度为0.004 9,到2005年转变为佳县(0.149 5),到2015年依旧为佳县(8.727 4);1995年经济地理集中度最大的为吴堡县,其经济地理集中度为0.027 6,到2005年转变为靖边县(1.458 1),到2015年演变为府谷县(65.073 5);榆林市经济地理集中度最高值与最低值区域差异明显扩大,经济分布的不均衡程度越来越显著,极化效应越来越强。神木县、府谷县属于经济高级集聚区,具有很强的经济集中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榆林市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其分离性在于人口高值区有向绥德县、米脂县、吴堡县及周围地区集聚的趋势,而经济高值区却由东南部向北部的榆阳区、神木县和府谷县转移,形成以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为中心的经济极化区,说明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1995、2005、2015年榆林市各区县的人口地理集中度最高值与最低值之比分别为4.47、4.08和3.91;经济地理集中度最高值与最低值之比分别为5.63、9.75和7.46,表明1995-2005年榆林市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在空间协调上的差异出现扩大趋势,这阻滞了榆林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但2005年以后,榆林市人口地理集中度与经济地理集中度的空间协调性出现向好态势,这有利于促进榆林市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3 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一致性分析

基于公式(3),计算榆林市各区县1995-2015年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参考封志明和刘晓娜[10]的中国人口经济一致性研究成果,将榆林市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划分为5个类别,并绘制榆林市人口经济分布一致性类型图(图5)。

由图5可知:1)1995年榆林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区县有2个(横山县、吴堡县),占全市的16.67%,与此相反,全市有10个区县表现为人口经济分布不一致,占到全市的83.33%,共有7个区县呈现出人口集聚高于经济集聚,占全市的58.33%;其中,靖边、定边、绥德、米脂、佳县、清涧6个县的人口集聚略高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远高于经济集聚的有子洲县。此外,人口集聚低于经济集聚的区县有3个,仅占全市的25%,榆阳区的人口集聚远低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略低于经济集聚的有神木县和府谷县。由此可见,1995年榆林市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性,并以人口集聚高于经济集聚为主,表现出人口集聚主导经济集聚的特征。

2)整体上,2005年榆林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的特征与1995年差异显著,2005年榆林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相对一致的区县有榆阳区、府谷县、定边县,较1995年有所增加,占全市的25%,全市中有9个区县表现出人口经济分布不一致,其中,共有7个区县人口集聚高于经济集聚,占全市的58.33%。此外,人口集聚低于经济集聚的区县单元有2个,占全市的16.67%。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以弱一致性为主,并以人口集聚远高于经济集聚为主要特征,人口地理集中指数高值区与经济地理集中指数高值区出现分离。

图5 1995、2005和2015年榆林市人口经济一致性类型图Fig. 5 Types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consistency in Yulin in 1995, 2005 and 2015

3)到2015年榆林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县区演变为靖边县和定边县,全区有10个县区表现为人口经济分布不一致,占到全区的83.33%,共有7个地区呈现出人口集聚高于经济集聚,占全区的58.33%;其中,无任何区县的人口集聚略高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远高于经济集聚的有横山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和子洲县。此外,人口集聚低于经济集聚的区县有3个,仅占全区的23.08%,人口集聚略低于经济集聚的有榆阳区,人口集聚远低于经济集聚的有神木县和府谷县。2015年榆林市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不一致性较为显著,依旧表现出人口集聚高于经济集聚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集聚高于人口集聚类型在地理空间主要集中在榆林市北部区县,而南部区县则以经济集聚低于人口集聚类型为主。由于能源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北六县经济的急剧增长,导致了以神木县、府谷县为经济增长核心的经济集聚远远大于人口集聚,促使府谷县与神木县由1995年的人口集聚略低于经济集聚向人口集聚远低于经济集聚转变,靖边县、定边县由人口集聚略高于经济集聚向人口经济基本一致演变。经过20多年的发展,榆林市人口与经济集聚表现出恶化趋势,人口与经济不一致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4 结论

1)榆林市人口与经济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且不均衡指数有趋同态势。1995-2015年榆林市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有所下降,人口均匀分布趋势加强;经济分布的不均衡指数有所上升,表明经济集中分布状态强化。1998年后经济分布不均衡指数高于人口地理分布不均衡程度且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榆林市人口与经济分布还处于向局部地区极化发展阶段。

2)榆林市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度总体上由一致转向分离。1995年榆林市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均表现出围绕绥德县、米脂县和吴堡县高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为中心,向外扩展集中度逐步降低的格局。伴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地理集中度高的地区却向北部经济发达的榆神府地区转移,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在空间协调上的差异出现扩大趋势。但2005年以后,榆林市人口地理集中度与经济地理集中度的空间不协调性有所弱化。

3)经过20多年的发展,榆林市人口与经济不一致现象加剧,大部分地区以人口集聚高于经济集聚为主要特征;在空间分布上,榆林市经济集聚高于人口集聚类型在地理空间主要集中在榆林市北部区县,而南部区县则以经济集聚低于人口集聚类型为主。

5 优化榆林市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的建议

1)优化榆林市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应采取稳定人口,保持适度人口规模的策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榆林市东南部的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这些地区应制定减少人口的发展战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北六县特别是经济极化效应强的榆神府地区作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属于陕北能源富集区的核心地带,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应发挥经济对人口集聚的吸纳和带动作用。

2)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人口集聚的经济导向性。榆林市的人口与经济都还处于向局部地区极化的阶段,且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出现了空间分离的现象。因此,榆林市经济发展要采取集聚发展态势,尽可能向榆林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北六县集中,相应地榆林市也要推进人口向经济极化效应强的北六县集聚,促使人口集聚的经济导向性,通过这样可以进一步削弱榆林市人口与经济在地理空间分离现象,促进榆林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均衡可持续的发展。与此同时,榆林市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扰动效应日益显著,因此,榆林市在优化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过程中要注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到2015年,榆林市人口集聚高于经济集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横山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和子洲县,这些地区作为榆林市农业生产基地,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限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度蔓延和开发,为生态产品和农产品供给提供充足保障,相应地实施合理的人口迁出战略,鼓励人口向北部经济集聚区转移,人口城市化是人口空间格局转化的重要趋势,破除榆林市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榆林市未来优化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的重要趋向。

[1]林凡元, 董俊丽. 山东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区域评估及对策研究[J]. 西北人口, 2010, 31(2): 75-79.Lin F Y, Dong J L. The study on the regional evaluating and suggestion of Shandong’s population and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J]. Northwest Population, 2010, 31(2): 75-79.

[2]Jiang L, Deng X Z, Seto K C. Multi-level modeling of urban expansion and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for urban hotspot counties in China[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2,108(2/3/4): 131-139.

[3]Razin A, Sadka E. Population Economics[M]. Combridge, M A:The MIT Press, 1994.

[4]刘振杰. 河南省实现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商丘、周口、平顶山市的调研[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 34(1): 40-45.Liu Z J.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ccelerate realization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population concentrated in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Shangqiu, Zhoukou and Pingdingshan[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3, 34(1): 40-45.

[5]胡焕庸. 论中国人口之分布[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Hu H Y. Essays on China’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M]. 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983.

[6]王桂新. 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Wang G X.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M].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997.

[7]张磊, 武友德, 李君.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J]. 西北人口, 2015, 36(5): 43-48.Zhang L, Wu Y D, Li J.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Pan-Pearl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J]. Northwest Population, 2015, 36(5): 43-48.

[8]秦振霞, 李含琳, 苏朝阳. 河南省1987-2006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对比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30(1): 16-19.Qin Z X, Li H L, Su C Y. Evolu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and economy gravity center from 1987 to 2006 in Henan[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2009, 30(1): 16-19.

[9]张车伟, 蔡翼飞. 人口与经济分布匹配视角下的中国区域均衡发展[J]. 人口研究, 2013, 37(6): 3-16.Zhang J W, Cai Y F,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distribution mismatch[J]. Population Research, 2013, 37(6): 3-16.

[10]封志明, 刘晓娜. 中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研究[J].人口与经济, 2013(2): 3-11.Feng Z M, Liu X N. Multi-scale studies on the space consistency betwee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J]. Population & Economics, 2013(2): 3-11.

[11]仲俊涛, 米文宝, 候景伟, 等.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研究——基于人口、经济和粮食重心的演变特征及耦合关系[J]. 经济地理, 2014, 34(5): 14-20.Zhong J T, Mi W B, Hou J W, et al.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patial pattern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Ningxia: Based on the evolutionary character and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gravity center of population, economic and grai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5): 14-20.

[12]钟业喜, 陆玉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J]. 经济地理, 2011, 31(2): 195- 200.Zhong Y X, Lu Y Q.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in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J].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2): 195- 200.

[13]李霞, 文琦, 杨瑞兰. 能源开发区产业结构演变的环境效应分析——以榆林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6, 36(8): 127-134.Li X, Wen Q, Yang R L.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in energy exploitation area: A case study in Yulin City[J].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6(8): 127-134.

[14]吴连霞, 赵媛, 马定国, 等. 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6): 742-748.Wu L X, Zhao Y, Ma D G, et al. The space-time coupling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angxi Province[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6): 742-748.

[15]刘娜, 石培基, 李博. 甘肃省人口经济空间分异与关联研究[J].干旱区地理, 2014, 37(1): 179-187.Liu N, Shi P J, Li B. Space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Gansu Province[J]. Arid Land Geography, 2014, 37(1): 179-187.

[16]榆林市统计局. 榆林年鉴2015[Z]. 榆林: 榆林统计出版社,2015.Yulin Statistical Bureau. Yulin Statistical Yearbook(2015)[M].Yulin : Yulin Statistics Press, 2015.

[17]段学军, 王书国, 陈雯.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与偏移增长[J]. 地理科学, 2008, 28(2): 139-144.Duan X J, Wang S G, Chen W.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growth shift in Changjiang River Delta[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28(2): 139-144.

[18]张善余. 人口地理学概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Zhang S Y. Population Geography[M].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6.

[19]周艳, 涂建军, 卢德斌, 等. 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及其变化研究[J]. 经济地理, 2011, 31(11): 1781-1785.Zhou Y, Tu J J, Lu D B, et 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ts dynamic in Chongqing[J].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11): 1781-1785.

[20]王磊, 段学军, 田方, 等. 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J]. 经济地理, 2009, 29(10): 1619-1623.Wang L, Duan X J, Tian F, et 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29(10): 1619-1623.

[21]郭文炯, 安祥生, 王尚义. 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04, 24(4): 454-458.Guo W J, An X S, Wang S Y. The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Shanxi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04, 24(4): 454-458.

[22]冯丽媛, 段汉明. 银川平原人口空间分布研究[J]. 西北人口,2012, 33(5): 90-94.Feng L Y.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Yinchuan plain[J].Northwest Population, 2012, 33(5): 90-94.

[23]吴相利, 庄海燕. 黑龙江省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协调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1): 164-169.Wu X L, Zhuang H Y. Study on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pattern of the econom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4, 33(1):164-170.

[24]王国霞, 秦志琴. 山西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变化研究[J]. 经济地理, 2013, 33(4): 29-35.Wang G X, Qin Z Q.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Shanxi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4): 29-35.

猜你喜欢

榆林市集中度区县
叶锐仙作品
泉州市各区县关工委亮点工作分布图
破解民企“经理荒”——榆林市“云端”培育万名职业经理人
不让脱贫攻坚“踱虚步”——榆林市强化脱贫攻坚督查
新广告商:广告业周期性在弱化,而集中度在提升 精读
《这片黄土地》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黄土画派作品展在榆林市举办
清徐醋产业发展研究
煤炭行业未来在提高集中度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
南京市建设监理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