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种植区域比较优势及空间分布
——基于全国18省1996-2015年数据测算
2017-02-06杨慧莲王海南韩旭东郑风田
杨慧莲,王海南,韩旭东,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北京 100872)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玉米生产大国,2016年我国玉米产量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20.96%,玉米的大面积种植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但是,2008年启动的玉米最低收购价政策使我国的玉米价格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而同期国际粮价的深度回落令国内玉米价格成为全球“高地”。中国与全球玉米市场价格“倒挂”,一方面使国内玉米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激增,国内玉米出口受阻,进口压力增大,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具有玉米净进口特征的玉米主产国;另一方面,居高不下的玉米价格抬高了国内玉米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玉米相关产业的活跃程度,库存压力长期存在。2015年国内玉米库存消费比为116.17%。玉米净进口和消费动力不足并存加剧了国内玉米生产风险,2015年我国玉米期末库存23 774万t,超过当年国内玉米总产量(当年国内玉米总产量为22 463 万 t)[2-3]。
现实的压力迫使玉米价格与种植结构调整势在必行。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作为国内第一大粮食类作物,玉米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改革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2016-2017年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均对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与生产改革等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例如,国发〔2016〕5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部分提出要坚持有保有压,推进以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减少“镰刀湾”地区籽粒玉米种植面积,鼓励玉米种植向优势产区集中,推进粮改饲[4];国发〔2017〕22号《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进一步提出适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鼓励多渠道消化玉米库存[5];国发〔2017〕24号《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部分指出以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黄淮海地区以及汾河和渭河流域等优势区为重点,划定玉米生产功能区0.3亿hm2(含小麦和玉米复种区 0.1 亿 hm2)[6]。
2017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办国办《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农业空间布局体系。因此优化玉米种植结构,优化玉米生产力区域布局,对促进玉米生产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国内玉米生产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不同视角的玉米生产潜力变化分析与评价[7-8]、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测算与分解[9-12]、玉米生产比较优势分析[13-14]等方面。其中,对玉米生产比较优势分析主体多基于省域层面,即针对某个省份的玉米种植比较优势展开分析;分析方法则是将所观测时间段内的比较优势指数求平均数后对比,现有研究尚缺乏对全国玉米种植区域比较优势的系统分析及基于时间维度的变化特征分析。本文借鉴被应用到水稻[15]、油菜[16]等农作物生产比较优势研究中的生产集中度指数、生产规模指数、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指标,首先对全国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优势进行分析与对比,明确各主产省玉米种植区域的生产优势与不足,并对我国1996-2015年玉米主产省综合比较优势的空间分布及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促进玉米结构调整、优化玉米区域布局的建议,以期优化玉米生产布局、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包括全国及各省区农作物种植面积、玉米种植面积及单位面积产量,其中全国及各省玉米、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由总产量除以总播种面积计算获得。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数据统计库及布瑞克农产品数据库。为统一口径,指标计算之初已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基于对玉米生产数据可得性及尽可能考察较长时间维度内各省区玉米生产变化特征的双重考虑,本文重点分析1996-2015年共20 a全国玉米种植区域的比较优势及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由布瑞克农产品数据库数据可知,我国玉米种植区域涵盖了27个省和4个直辖市。依据2015年各区域玉米种植面积数据资料,剔除玉米播种面积较少的省市(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海南、西藏、青海、宁夏、北京、天津、上海)和数据资料不完备的重庆市,2015年剔除区域玉米播种面积仅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4.46%。本文重点测算并分析黑、吉、辽、蒙、冀、鲁、豫、晋、云、川、陕、甘、新、贵、桂、鄂、皖、苏18个玉米种植省区的各项指标情况。2015年这18个省区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95.54%,玉米总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比重为95.56%。故本文所选区域能较完备的反映全国玉米种植比较优势状况及空间分布变化。
1.2 比较优势评价指标
玉米种植的比较优势由各省区农业资源禀赋、生产技术、劳动力成本、区位条件等因素综合决定。借鉴肖池伟等[15]对近20 a江西省水稻生产优势与时空变化分析及程沅孜等[16]对中国油菜生产空间布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时运用的比较优势指标及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生产集中度指数(PCI)、生产规模指数(PSI)、规模优势指数(SAI)、效率优势指数(EAI)和综合优势指数(AAI)5个指标评价各省区玉米种植比较优势。
1.2.1 生产集中度指数 生产集中度指数(Production Concentration Index)指某地区某种农产品的产量占国内该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该指标较为直观地显示各地区对某种农产品总产量贡献的变化趋势。其计算公式为[17]:
式中:Yij为i省农作物品种j在给定年份的产量,ΣYij为全国农作物j的总产量,本文中j代表玉米。由公式(1)知,任何时间剖面,某省区玉米产量与全国总产量的比值上升时,该省区玉米生产集中度指数PCIij上升。
1.2.2 生产规模指数 生产规模指数(Production Scale Index)指i地区给定年份j种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j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17]:
式中:GSij为i省区农作物j给定年份的播种面积,ΣGSij为全国给定年份农作物j的总播种面积,本文中j代表玉米。由公式(2)知,任何时间剖面,某省的玉米播种面积与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比值上升时,该省玉米生产规模指数PSIij上升。
1.2.3 规模优势指数 规模优势指数(Scale Advantage Index)通过分析某一地区某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占该地区所有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与全国该比例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反映一个地区某种农作物生产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它是资源禀赋、种植结构、市场需求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若某地区某种农作物长期具有较大播种面积,就意味着有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越高。其计算公式如下[15]:
式中:SAIij为i省区农作物j的规模优势指数,GSij为i省区农作物j的播种面积,GSi为i省区所有农作物播种面积,GSj为全国农作物j的播种面积,GS为全国所有农作物播种面积。SAIij越大,i地区农作物j规模比较优势越明显。若SAIij〉1表明与全国水平相比,i省种植农作物j具有规模优势,该指数越大说明该区域在j种农作物生产方面的规模优势越明显。
1.2.4 效率优势指数 效率优势指数(Ef fi ciency Advantage Index)通过分析某地区某种农作物的土地产出率与该地区全部农作物的平均土地产出率相对水平以及与全国该比率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考察该地区在该农作物生产上的生产效率相对优势。其计算公式为[15]:
式中:EAIij即为i省区农作物j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APij为i省j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APi为i省区全部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APj为农作物j全国平均单产;AP为全国农作物平均单产。EAIij越大,说明i省农作物效率j的比较优势越明显。若EAIij〉1表明与全国水平相比,i省种植农作物j具有效率优势。
1.2.5 综合优势指数 综合优势指数(Aggregated Advantage Index)是反映农作物种植比较优势的综合指标,是效率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的综合运用。由于农作物种植的比较优势既与效率有关,又与规模有关,二者缺一不可,任意一个因素的劣势将对该地区该农作物种植的总体比较优势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向作用。综合优势指数是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指数乘积的几何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15]:
式中:AAIij为i省农作物j的综合优势指数,AAIij〉1,表明与全国水平相比,i省种植农作物j具有综合优势,该指数越大,综合优势越明显。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生产集中度与生产规模指数分析
依据公式(1)计算1996-2015年各省玉米生产集中度指数,结果见表1。1996-2015年中国玉米种植省生产集中度排名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排名上升的省份有黑龙江、内蒙古、山西、云南、新疆、甘肃、湖北、广西,20 a间黑龙江由第3位上升到第1位,内蒙古由第7位上升到第3位,甘肃由16位上升到12位;排名下降的省份有吉林、山东、河北、辽宁、四川、陕西、安徽、贵州、江苏,20 a间山东由第2位下降到第4位,河北由第4位下降到第6位,陕西由第9位下降到第13位,江苏由第15位下降到第18位。总体来讲,内蒙古玉米生产集中度排名上升最多,陕西玉米生产集中度排名下降最明显。玉米生产集中度指数反映各省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比重,除20 a间各省生产集中度指数排名发生明显变化外,由表1发现2012年以后全国玉米生产集中度排名格局基本形成且保持稳定。对全国玉米产量贡献排名前10的省区依次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山西、四川、云南,其中2015年黑龙江玉米生产集中度指数最高为15.78%,内蒙古玉米生产集中度由1996年的5.90%上升至2015年的10.02%,山东则由12.57%下降到9.13%,辽宁由7.61%下降到6.25%,说明相比1996年,2015年山东、辽宁玉米生产对全国玉米总产量贡献下降。
表1 1996-2015年中国玉米种植区域生产集中度及变动情况(%)Table 1 Produc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of China’s corn producing areas from 1996 to 2015 (%)
生产规模指数是衡量各省区玉米种植比较优势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表示各种植省区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比重。本部分在测算18个省区玉米生产规模指数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研究对我国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因考虑到青藏高原玉米区(西藏)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较低的实际情况,重点考察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及西北灌溉玉米区1996-2015年玉米生产规模指数及变动情况。
由表2可知,1996-2015年北方春播玉米区生产规模指数从39.85%增加到47.94%,经测算黑龙江、内蒙古两省对该区域生产规模指数的增加贡献较大,分别为4.40%和4.38%。1996-2015年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生产规模指数下降5.00%,其中山东、河南玉米生产规模指数分别下降3.21%和1.79%。相较其他玉米区1996-2015年西南山地玉米区生产规模指数下降最多,从17.78%下降到13.10%,测算结果显示除湖北外,该玉米区包含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玉米生产规模指数均减小。南方丘陵玉米区玉米种植面积较小,本文重点测算了分布在该区域的江苏和安徽两省的玉米生产规模指数,1996-2015年安徽该指数保持在2.39%附近,无明显变动,同期江苏玉米生产规模指数逐年递减,20 a间减少0.73%。西北灌溉玉米区主要包括新疆和甘肃、宁夏部分区域,由于1996-2015年甘肃和新疆玉米种植面积的小幅增加拉动了该区域玉米生产规模指数的增加,西北灌溉玉米区生产规模指数由1996年的3.67%增加到2015年的5.18%。总体来讲,我国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北方春播玉米区和黄淮海夏播玉米区,2015年该区域集中了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73.56%,较1996年高出3.09%。
2.2 玉米生产规模、效率及综合比较优势测算与分析
玉米生产区域比较优势是各区域生产自然禀赋、种植制度、社会经济条件、要素投入情况、国家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8]。本文选取体现综合因素作用结果的玉米单产、播种面积作为测定中国玉米生产比较优势的关键因子,在比较优势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构建玉米生产规模优势指数(SAI)、玉米生产效率优势指数(EAI)和玉米生产综合优势指数(AAI)并测算我国18个玉米种植省区各项比较优势指数值及20 a变动特征。将归一化处理后的玉米数据分别带入公式3-5后,计算并生成表3、表4、表5。
表2 1996-2015年中国玉米种植区域生产规模指数(%)Table 2 Production scale index of China’s corn producing areas from 1996 to 2015 (%)
表3是在测算18个玉米生产省1996-2015年玉米生产规模优势指数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生产规模优势指数计算结果,将SAI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1.0作为基准标准线,SAI〉1,表明与全国水平相比,对应省区玉米生产具有规模比较优势,反之则说明该省区玉米生产具有规模劣势。SAI指数越大说明规模比较优势越明显,越小则说明该省区玉米生产越不具有规模比较优势。
由表3可知,1996-2015年具有玉米生产规模优势的省份保持相对稳定。除2012年开始云南玉米生产规模优势下降到全国水平之下,同期甘肃玉米生产规模比较优势超过全国水平外,其他规模比较优势稳定高于全国水平的省份为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山西、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其中吉林和辽宁两省玉米生产规模优势指数远超其他各省,2015年两省玉米生产规模优势指数分别为2.92%和2.50%。高于全国水平的省份中1996-2015年内蒙古玉米生产规模比较优势稳步增加;黑龙江玉米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变动呈现“V”型变动,先在1996-2006年下降到1.19%的低点,然后2007-2015年上升至2.07%。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规模比较优势的变动和玉米政策调整高度相关(2008年国家为保护主产区农民利益、解决生产过剩时农民“卖粮难”等问题而正式启动玉米最低收购价政策),黑龙江玉米生产者对政策的敏感及该省份农作物之间较强的生产替代性需要引起政策制定者高度关注。1996-2015年新疆、贵州、四川3省玉米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始终低于全国水平,该区域受自然禀赋约束较大。安徽、江苏、湖北、广西玉米生产规模比较劣势明显,说明相对其他农作物,该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较小。
表3 1996-2015年各省玉米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the scale advantage of China’s corn producing areas from 1996 to 2015
表4是在测算18个玉米生产省区1996-2015年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各省生产效率优势指数计算结果,将EAI指数划分为4个等级,1.0作为基准标准线,EAI〉1,表明与全国水平相比,该省区玉米生产具有效率比较优势,反之则说明该省玉米生产不具有效率比较优势。SAI指数越大说明效率比较优势越明显,反之则反。由表4可知,我国玉米种植省生产效率比较优势相对较集中。生产效率优势较高或较低的省份数量相对更少,多数省份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集中在0.5-1.0和1.0-1.5区间内。由各省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测算结果可知,1996-2015年内蒙古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相对最高,20 a平均为1.77%;黑龙江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逐年提高,但增加幅度较小;虽然陕西、甘肃两省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高于全国水平,但是1996-2015年陕西、甘肃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均呈现逐步减弱的趋势;1996-2015年辽宁、山东、云南3省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均低于全国水平,说明该省份玉米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玉米生产效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表4 1996-2015年各省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分析Table 4 Analysis of the ef fi ciency advantage of China’s corn producing areas from 1996 to 2015
表5 1996-2015年各省区玉米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Table 5 Analysis of the aggregated advantage index of China’s corn producing areas from 1996 to 2015
玉米生产综合优势指数是反映农作物种植比较优势的综合指标,是效率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测算结果的综合体现。按照玉米生产综合优势指数的计算方法,玉米生产规模和效率比较优势共同决定了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测算结果,任意一个因素的劣势均会对综合比较优势造成一定程度的负向作用。由表5可知,全国18个玉米种植区域1996-2015年平均综合比较优势排名依次为吉林、内蒙古、黑龙江、山西、辽宁、陕西、河北、甘肃、贵州、山东、河南、新疆、云南、四川、安徽、湖北、江苏、广西,其中有12个省份玉米种植综合优势指数大于1,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通过对比发现全国玉米种植省区的综合优势指数(AAI)与效率优势指数(EAI)的变动趋势具有相对一致性。该种变化特征符合实际情况,因为随着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约束偏紧,增加玉米种植面积的潜力有限,此时玉米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更大程度上受到效率比较优势变动的影响。同时说明,当前玉米生产的国际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方面的竞争[19]。
2.3 玉米种植区域比较优势与空间分布分析
综合各省玉米生产规模与效率比较优势,按照1996-2015年各省玉米生产规模与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计算20 a平均数,将本文重点分析的18个玉米生产省区归为4类(图1)。依据1996-2015年各省玉米生产规模与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平均数,将玉米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作为X轴,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AI)作为Y轴,以1.0为类别划分基准,18个玉米生产省区归类如下。
1)低规模优势-低效率优势(SAI〈1.0;EAI〈1.0),包含江苏、湖北、广西3个省。处于该区间内的玉米种植省份玉米生产规模和效率均不具备比较优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玉米种植“双低省”。
2)低规模优势-高效率优势(SAI〈1.0;EAI〉1.0),包含甘肃、新疆、贵州、安徽、四川5个省。处于该区间内的玉米种植省份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比较优势低于全国水平,属于玉米种植“效率优势省”。
3)高规模优势-低效率优势(SAI〉1.0;EAI〈1.0),包含云南、山东、河北、辽宁4个省。处于该区间内的玉米种植省份玉米生产规模比较优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效率比较优势低于全国水平,属于玉米种植“规模优势省”。
4)高规模优势-高效率优势(SAI〉1.0;EAI〉1.0),包含内蒙古、黑龙江、山西、陕西、河南、吉林6个省。处于该区间内的玉米种植省份玉米生产规模与效率比较优势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玉米种植“双高省”。
除了以1.0为基准的一级区间划分外,每个区间内又按照0.5、1.5、2.0、2.5次级标准再次细分,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需要重点关注吉林、辽宁2省在区间内所处的位置,虽然两省玉米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均较高,但是效率比较优势相对较低,其在相当程度上拉低了全国玉米生产平均效率水平,属于急需改进的“红色区域”。
图1 1996-2015年中国玉米种植区域生产规模-效率比较优势区间划分Fig. 1 Classi fi cation of scale-effectiveness of China’s corn producing areas from 1996-2015
进一步,结合GIS技术探讨1996-2015年间全国玉米生产省综合比较优势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综合来看,吉林省、内蒙古、黑龙江的玉米综合比较优势比较明显。1996年全国玉米种植的AAI高值中心为吉林省,具有“极化效益”,其玉米综合比较优势远远高于其他省份。通过引进生产技术、提高机械使用率等方式,吉林的综合比较优势在2006年前后达到顶峰,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至2015年,虽然吉林省的比较优势仍比较明显,但是内蒙古、黑龙江等省的玉米种植综合比较优势增加明显,全国玉米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极化效益”降低。分析发现,现代灌溉设备的采用、玉米新品种的推广、国家政策支持使原本不具备玉米种植显著优势的内蒙古等省区的玉米综合比较优势变得突出,有效弥补了其资源禀赋方面的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华北平原由于地势平坦、气候条件适宜,一直是玉米的重要产区,在上世纪90年代,山东、河北、河南都是玉米综合比较优势区域,但是近年来三个省份的综合比较优势持续下降,2015年三个省的综合比较优势均小于或者等于1。这主要是由于华北地区的生产规模比较优势降低,农地可利用空间缩小,加之近几年华北地区地下漏斗区不断扩大,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3 结论
基于1996-2015年全国及18个玉米种植省农作物及玉米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等数据资料,本文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生产规模指数、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5个比较优势评价指标和GIS技术探讨近20 a全国玉米种植区域比较优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得出如下结论:
1)2012-2015年全国玉米生产集中度排名格局基本形成且保持稳定,对全国玉米产量贡献排名前10的省份依次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山西、四川、云南。
2)综合来看,我国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北方春播玉米区和黄淮海夏播玉米区,2015年该区域集中了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73.56%,较1996年高出3.09%。1996-2015年北方春播玉米区生产规模指数从39.85%增加到47.94%;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生产规模指数下降5.00%;西南山地玉米区生产规模指数从17.78%下降到13.10%;西北灌溉玉米区生产规模指数从3.67%增加到5.18%。
3)1996-2015年具有玉米生产规模优势的省份保持相对稳定,规模比较优势稳定高于全国水平的省份为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山西、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其中吉林、辽宁两省玉米生产规模优势远超其他各省;我国18个玉米种植省区生产效率比较优势相对较集中,多数省份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集中在0.5-1.0和1.0-1.5区间内。
4)全国玉米种植省区的综合优势指数(AAI)与效率优势指数(EAI)的变动趋势具有相对一致性,1996-2015年全国玉米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极化效益”降低。
4 建议
综合各省20 a玉米生产规模与效率比较优势指数,本文将重点分析的18个玉米生产省划归入玉米种植优势“双低省”、“效率优势省”、“规模优势省”及优势“双高省”4大类,明确18个省区类别划分后发现全国玉米种植省区的规模优势和效率比较优势并非呈现同向变动趋势,针对性调整空间较大,各省区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玉米产业扶持政策具有必要性[20]。
具体来讲,对于玉米种植优势“双低省”应该尝试在与玉米生产优势省区建立稳定购销关系、强化跨区域粮食调配能力以满足区域消费需求的基础上适当考虑退出玉米生产转而生产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受要素禀赋等限制,不鼓励“效率优势省”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而鼓励将玉米产业发展的重心明确到保持玉米生产的效率优势以满足地区玉米需求方面。数据资料显示:虽然陕西、甘肃两省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1996-2015年2省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均逐步减弱,这点需要引起当地政策制定者重视;目前全国18个玉米生产省区中有4个省(云南、山东、河北、辽宁)属于“规模优势省”,这些省份玉米种植规模优势相对较高,但是效率比较优势低于全国水平。对于这类玉米种植省区应该从两个方面做出针对性调整,一方面要适当调减省内玉米种植比较优势较低区域的玉米种植面积;另一方面要重点提高该类省份玉米生产效率,具体可以考虑从改进玉米种植品种、扩大种植单位面积、增加机械投入、加大科技与服务投入、增加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丰富种植结构等方面寻求突破[21-22]。测算结果显示:目前全国18个玉米种植省份中包含内蒙古、黑龙江、山西、陕西、河南、吉林在内的6个省属于玉米种植“双高省”,这类省份作为我国具有玉米生产优势的主产省,应该在保优势的同时考虑以这些省份为中心布局更加完备的玉米生产、加工、储备与流通体系,积极支持玉米生产功能区建设。《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部分指出以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黄淮海地区以及汾河和渭河流域等优势区为重点,划定玉米生产功能区0.3亿hm2(含小麦和玉米复种区0.1亿hm2),对全国18个玉米生产省区玉米种植比较优势的分析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明确各省在玉米生产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另需明确,本文对玉米比较优势指标的计算均建立在玉米种植面积及单位面积产量等数据基础上,并未涉及对玉米种植成本收益、价格等因素的分析,这是因为本文的分析主要基于这样的假设前提:种植面积是玉米生产者在充分考虑市场、成本、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要素投入情况之后做出的最优决策,即如果某个省区玉米种植面积相对更大,表明该省区玉米生产具备相对优于其他省区的自然和经济条件,玉米生产更具优势;同理,如果一个地区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相对其他省区更高,则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对应省区玉米生产具备相对优势的自然或者经济(技术)禀赋条件。故本文并不关注影响玉米种植的因素是否包含玉米种植成本、收益、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变动等方面,而更多关注所有影响玉米种植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变量,玉米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是所有影响玉米种植的因素综合作用后最直接的表现指标。后续的研究中,将尝试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出发,就玉米生产要素投入、成本收益、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变动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
[1]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课题组: 倪洪兴, 徐宏源, 于孔燕. 我国玉米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选择[J]. 农业经济问题,2014(1): 30-37.Project Team of the Trade Promotion Center,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Ni H X, Xu H Y, Yu K Y. Challenges faced by China’s maize industry and policy options[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4(1): 30-37.
[2]郭庆海. 玉米主产区: 困境、改革与支持政策——基于吉林省的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4): 4-10, 110.Guo Q H. The main corn producing areas: Predicament, reform and policy support: Analysis based on Jilin Province[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5(4): 4-10, 110.
[3]樊琦, 祁迪, 李霜. 玉米临时收储制度的改革与转型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16(8): 74-81, 111.Fan Q, Qi D, Li S. Study on the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rn temporary storage system[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16(8): 74-81, 111.
[4]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20/content_5122217.htm.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Printing and Distributing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lan (2016-2020)[ 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20/content_5122217.htm.
[5]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28/content_5181530.htm.Opin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vision of Key Work Departments of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28/content_5181530.htm.
[6]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4/10/content_5184613.htm.Guidance Opinion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duction Area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4/10/content_5184613.htm.
[7]陈长青, 类成霞, 王春春, 等. 气候变暖下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潜力变化分析[J]. 地理科学, 2011, 31(10): 1272-1279.Chen C Q, Lei C X, Wang C C, et al. Changes of spring maiz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in Northeast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 Sinica, 2011, 31(10):1272-1279.
[8]钟新科, 刘洛, 徐新良, 等. 近30年中国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15): 94-101.Zhong X K, Liu L, Xu X L,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maize climate productivity during last 30 years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 28(15): 94-101.
[9]杨春, 陆文聪. 中国玉米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4年[J]. 农业技术经济, 2007(4): 34-40.Yang C, Lu W C.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f fi ciency changes of China’s corn: 1990-2004[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7(4): 34-40.
[10]王军, 徐晓红, 王洪丽, 等. 中国核心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效率增长及其分解分析[J]. 玉米科学, 2010, 18(6): 133-137, 142.Wang J, Xu X H, Wang H L, et al. Study on TFP of maize production in Chinese core advantage area[J].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 2010(6): 133-137, 142.
[11]赵红雷, 贾金荣. 中国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2001-2008——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1(5): 56-61.Zhao H L, Jia J R. Research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maize production in China from 2001- 2008 based on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J].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1, 11(5): 56-61.
[12]乔丹, 陆迁. 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及有偏演进模式[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5): 28-36.Qiao D, Lu Q. Analysis of biased technical progress model in different maize production ecological zone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6,15(5): 28-36.
[13]赵芳. 中国玉米生产比较优势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 2010(8):48-51.Zhao F. Analysi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for Chinese corn production[J].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2010(8): 48-51.
[14]李美佳, 王远路, 刘欣凤, 等. 中美玉米生产贸易与比较优势分析——基于成本效益与生产率的视角[J]. 玉米科学,2013(4): 138-142, 147.Li M J, Wang Y L, Liu X F, et al. Trad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orn production between China and U.S. based on cost and productivity[J].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 2013(4): 138-142, 147.
[15]肖池伟, 刘影, 李鹏. 近20年江西省水稻生产优势与时空变化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 36(5): 727-735.Xiao C W, Liu Y, Li P.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ts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rice produc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in past 20 year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5,36(5): 727-735.
[16]程沅孜, 李谷成, 李欠男. 中国油菜生产空间布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7(2):9-15.Cheng Y Z, Li G C, Li Q N.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evolu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rapeseed produc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6,17(2): 9-15.
[17]伍山林.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 2000(10): 38-45, 79.Wu S L. A study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since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0(10): 38-45, 79.
[18]杨锦莲. 中国油菜产业竞争力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2004.Yang J L. The study on competitive power of China’s rape industry[D]. Wuha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4.
[19]仇焕广, 张世煌, 杨军, 等. 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3, 15(1): 20-24.Qiu H G, Zhang S H, Yang J, et 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ize industry, challenges in the future and policy suggestion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15(1):20-24.
[20]陈欢, 王全忠, 周宏. 中国玉米生产布局的变迁分析[J]. 经济地理, 2015, 35(8): 165-171.Chen H, Wang Q Z, Zhou H.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rn spatial distribution variation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15(8):165-171.
[21]陈玉珠, 周宏. 三大玉米主产区农户种植优势的比较分析—基于种植净收益因素贡献率视角[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6(6): 25-30.Chen Y Z, Zhou H. Analysis of maiz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main production region of 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ibution rate to planting net profit[J].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5, 16(6): 25-30.
[22]郭焱, 朱俊峰. 我国玉米生产的时空特征分析[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7(1): 17-24.Guo Y, Zhu J F.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maize production in China[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7(1): 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