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的李沧公式
2017-02-05王雅洁
王雅洁
老企业搬迁所动的筋骨,需要各个领域的全面跟进。新的动能能否生效,也全在这细枝末节的工作中了。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国家经济领域2016年的五大任务,去产能排在了第一位。7月9日,一则《青岛:加减并重,为老企业注入新活力》的报道登上了《新闻联播》。据报道,青岛市列入搬迁名单的110家企业,已启动搬迁104家,80家企业的新项目在青岛市区以外的区市投产,完成投资380多亿元,分流安置职工近6万人。在这—成绩的背后,李沧区功不可没。
自2008年青岛市实施企业搬迁改造工作以来,李沧区纳入搬迁改造的企业共有55家,占全市搬迁总量的50%,职工人数近5万人。随着这些企业的相继搬离,意味着“搬”走超过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这是一次伤筋动骨的变迁。对此,李沧区没有“一刀切”,而是采用“加减乘除”多项并举的方式,开始了这场硬仗。
从重点区域突破
楼山片区位于李沧区西北部,是青岛市传统老工业基地,青钢、石化、碱业、青汽等重化工业集团全部位于该区域,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低创新、低附加值是该区域的明显特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关于“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重要讲话精神,2015年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牵头编制完成了《楼山片区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规划》,作为青岛市“十三五”规划中唯一以区域综合开发为内容的专项规划,对实现楼山片区功能转换与更新、产业优化与升级、生态修复与建设的三大战略任务做出全新的战略部署,努力培育集“绿色智造、现代物流、工业总部、复合地产、文化创意”为一体的多产业生态群落,推动老城区企业“腾笼换鸟”,把老企业搬迁后的楼山片区建设成为宜业、宜居的国家级工业转型示范区和城市更新实验区。
创新式的工作办法
李沧区的老工业企业多数属于国有企业,企业搬迁成本高、负担重,为解决这一难点,李沧区用活、用好上级政策,进行先行先试,通过《关于促进存量工业土地转型升级的意见》(青李沧政发[2016]9号)等政策,通过采取土地支持、设立转型升级专项基金、优先推荐政策性贷款、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等政策,按照“成熟一个(企业),推进一个(企业)”原则,引导企业在“老鸟”与“新鸟”的腾笼中形成内生力,与政府提质增效的思路“同频共振”。同时节约成本,鼓励就地转型,目前已经打造了新华锦、宝湾物流等示范项目。
在由“重”到“轻”的谋变中,李沧不是把工业连根拔起,而是把“优二进三”与“退二进三”结合起来腾笼换鸟:一是依托制造业发展累积的产业优势,把握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趋势,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中,寻获产业发展的空间;二是利用交通特别是临近空港的优势,融入全球信息产业的网络,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产业集聚。在实践层面,已有多家外迁企业选择将总部、研发、销售等环节留在李沧,实现对厂房和空间的功能转换。
让“老师傅”端上“新饭碗”
去产能会不会意味着员工的大量下岗?2015年底,仅青岛钢铁、青岛碱业两家老工业企业搬迁,就一次性分流职工6000多人,其中约一半人留在李沧区,导致李沧区登记失业人数猛增,2016年1-4月份,登记失业7101人,同比增长106.5%。在这样的难题面前,李沧区也早有应对。
在确定搬迁时间表后,李沧区便提前介入,开设失业登记绿色通道。进行心理疏导专场招聘会和技能培训的多管齐下,并设立了专项保障资金和公益性岗位进行及时补充。
“虽然这批分流职工的再就业难度很大,但市委、市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决心更大。作为民生保障部门,我们也集思广益,分门别类动态跟进,目标就是能让这帮想再就业的工人‘老师傅们端上‘新饭碗!”李沧区人社局局长程远志表示。区里不仅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同时任组长的分流职工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还确立了“两业一托”的总体工作思路。抓牢就业和创业,并针对困难对象,实行托底帮扶。
纵观李沧区列出的公式,正如市社科院和市委党校的专家们所说——“去产能并不是简单地做减法,而是勤奋地做加减乘除”。老企业搬迁所动的筋骨,需要各个领域的全面跟进。新的动能能否生效,也全在这细枝末节的工作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