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学生课堂参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2017-02-05孙士高

考试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棒长方形线段

孙士高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数学教学成效的重要策略之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能有效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思维与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得到有效培养。由此可见,教学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把自己当成主角,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寻求知识产生起因,探索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寻求规律、获得结论,牢牢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我在执教《确定位置》一课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一个人站在操场上,想在这个点上插一根旗杆,你能不能帮他找到这个位置?然后,老师把这个情境换成在一张长方形纸上,给一个点,让孩子们想办法说明这个点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用缩小区域的方法确定位置——画一个田字格;还有的孩子画出纵横交错的线,用交点位置描述;还有的孩子用网格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获得确定位置的核心本质。

再如:小玲做了7个五角星,小云做了8个五角星,她们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10个五角星,还剩几个?

我具体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这道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

“知道小玲做了7个,小云做了8个,可以求出什么?”

“又知道送给幼儿园小朋友10个,可以求出什么?”

“那么这道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知识。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不是教师把知识给予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求知识产生的起因,探索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寻求规律、获得结论。确立学生课堂参与主体意识,必须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探索“教”法,从而使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均符合数学学科认识规律。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很多,如类比、数形结合、转化等,但在具体做题时许多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运用。很多时候限制学生思维,不能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局限性很明显。其实数学问题很多地方思想方法是雷同的,适当的学习思想和方法效果显著。要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掌握相应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必要的。“授人以鱼,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渔,则享用不尽”的说法充分说明方法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探索规律,学习并掌握简捷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学习策略。学生只有在掌握科学有效方法之后,才能更有效地体现主体地位,自觉主动和科学有效地学习。

教学“线段的初步认识”时,在揭示课题之后,我创设了多种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境,采用了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亲手做一做、亲眼看一看、亲自想一想,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整理,逐一探究出线段特征。

环节一:多媒体展示线段,让学生发现线段有关长短、方向和形状的一些特征。

环节二:学生通过操作三根长短不同的小棒,亲手摆一摆、量一量、比一比、试一试,发现比较线段长短的不同方法。

学生1:我把三根小棒的左端对齐,再看它们的另一端,就能比出长短。

学生2:我用拇指和食指先比试一下最短的一根小棒,再保持拇指和食指的距离量另两根小棒,就能比出它们的长短。

学生3:我是用尺量出它们的长短的。

环节三: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引导他们先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怎样做才能使这个长方形多出几条线段?

(开放性练习)

学生1:我用剪刀把这个长方形一剪为二,就能多出好几条线段。

学生2:我用笔在原来的长方形纸上画出几条线段。

学生3:我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得到许多条线段。

本案例通过这三个环节,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式讲授,一改以往老师滔滔不绝地灌输、讲、硬生生地塞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探索发现线段的特征,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历线段特征的探索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思考、想象、思维和理解,更好地掌握知识。

猜你喜欢

小棒长方形线段
我爱长方形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一起数小棒
分类数 不出错
数线段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移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