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本质:数学教学的应然追求

2017-02-05张卫星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条形折线统计图

张卫星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

⒈认识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明白点和线的内涵,了解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⒉能绘制折线统计图,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

教学难点:

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

一、解读起点,顺势迁移

1.解读

师出示2006-2012年参加机器人大赛的情况统计表(如表1)。

师:从表格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呀?

生:2007年参赛队伍最少,有394支;2012年最多,有519支。

师:我们还可以把这些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如图1)。一起来回忆一下,条形统计图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生1:条形统计图由标题、横轴、纵轴组成。

生2:条形统计图由标题、横轴、纵轴、直条组成。

师: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生: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刻度。

师:从图中你能很快看出哪年参赛队伍最多?哪年最少?你是怎么看的?

生:2012年最多,2007年最少。我是看直条的高度知道的。

师:是呀,直条的高低就代表每年数量的多少。

(评析:以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数学信息,其实是准确把握了学习起点。在解读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既对它们的特点和优势有所体验,又巩固了统计图的共性知识,让下面折线统计图的引入更自然。)

2.迁移

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如图2,动态展示直条变点,点和点连线的过程),它叫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师: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相比,什么变了?

生1:直条变成线。

生2:直条变成点,点和点之间连线。

师:对!直条变成点,点和点连线。其余条件都不变。(板书:点 线)

[评析:课件动态引入,让学生认识到条形统计图变折线统计图,只是直条发生改变。“什么变了?”促使学生思考变化的因素,结果令人满意。]

二、抓住要素,认识本质

1.认识点

师:折线统计图上的点表示什么?

生1:点表示队伍的支数。如2007年这个点表示394。

生2:点表示数量的多少。如2012年这个点表示519。

师:对,点表示数量。为什么点有高低?

生:点的位置越高,数据就越大。

(板书:点——数据的多少)

[评析:直面点的内涵,让学生清晰的知道点表示数量的多少,数据越大,点越高。由于问题指向明确,学生能够领悟内涵。]

2.认识线

师:折线统计图上的线形状如何(如图2)?

生:有的下降,如2006年到2007年。有的上升,如2007年到2008年。

师:对,线表示下降或上升,如果线是平的,就表示不变。

师:线可以表示上升、下降或不变。因此,线的作用就是表示什么?

生1:表示数据在不断变化。

生2:表示数据的变化。(板书:线——数据的变化)

[评析:线的形状如何?学生梳理出要么上升,要么下降。线的作用是什么?表示数据的变化这一结论水到渠成。]

3.认识变化

师:哪一年到哪一年的数据变化幅度最大?为什么?

生:2007年到2008年的变化幅度最大,因为2007年到2008年的线段最长最陡。

师:对,最长最陡就表示变化幅度大。

师:哪一年到哪一年的数据变化幅度最小?为什么?

生:2010年到2011年的数据变化幅度最小,因为那一段线最短最平。

师:对,最短最平表示数据变化幅度小。

师:按照刚才的分析,今天的学习内容应该叫作线段统计图,为什么书上又叫折线统计图?

生:因为这些线段形状不一样,连在一起有起有伏,所以叫折线统计图。

师:对,线段连在一起有起有伏,表现出变化的幅度,所以叫折线统计图。

师:从整体来看,机器人比赛呈现什么趋势?

生:不断上升。

师:对,机器人比赛队伍虽然有升有降,但整体是上升的,也就是越来越多。

[评析:学生能够认识到“最长最陡表示变化幅度大;最短最平表示变化幅度小”,表明学生已经感受到折线统计图与“变化”两字密不可分。]

三、尝试画法,分析数据

1.观察过程

师:我们来看看明明12~16岁的身高统计表(如表2)。

师:我们认真看数据,12岁时身高多少?13岁呢?14岁呢?15岁呢?16岁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

师:明明的身高是怎么变化的?

生:一年比一年高,16岁那年增长最快。

师:好,现在我们把它制成折线统计图,通过点和线来直观感受这一变化!请大家看大屏幕(如图3)!

[评析: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点和线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数据的变化。]

2.学生尝试

师:画折线统计图之前,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生:先描点(标数据),再连线。(师在原有板书上加上“描、连”两个字)

师:是不是按这两个步骤,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一遍。(再次展示课件)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完成明明的身高折线统计图(如图4)。

[评析:在学生说方法的基础上,再次观看,使得每个学生对画折线统计图胸有成竹。]

3.作品展示

师先展示两幅正确的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画的,从而强化点和线的作用。然后选两幅有问题的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不足在哪里?通过追问,让学生明白不仅描点要准确,连线也要规范。

[评析:在学生的互相交流评价中,学生自然而然巩固了正确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4.分析数据

师:明明的身高呈怎样的发展趋势?为什么?

生:呈上升趋势。因折线整体是上升的。

师:根据这个变化趋势,请你预测一下,17岁的身高会是多少?18岁?19岁?40岁?

生:17岁大约1米82;18岁大约1米85,19岁大约1米9;40岁大约1米88。

师:为什么17岁后增长慢了?

生:因为人的身高一般在1米9以下,所以增长就慢了。

师:40岁为什么又减少了?

生:40岁年纪大了,人就变短了。

师:嗯!有一定道理!

师出示人一生身高变化的曲线图(如图5),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0到3岁增长很快。

生:13到18岁增长也很快。

生:3到13岁减慢生长。

生:18岁以后身体逐渐停止生长。

生:65岁后,身体衰退,身高会降低。

师:可见,折线统计图就是要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

[评析:折线统计图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回答虽然不是很科学,但至少表明学生对身高的生长变化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对身高变化曲线的解读,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变化”是折线统计图的核心内涵。]

5.欣赏统计图

师: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如图6)。

[评析:在欣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折线统计图的内涵——变化。]

四、实践应用,感受作用

1.这些统计图是代表哪个地方的(如图7)?

2.不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可能是描述什么(如图8)?

3.比较下面两幅统计图后,有什么发现(如图9)?

4.下列情况用哪种统计图表达更为合理(如图10)?

[评析:第1题重在让学生感受折线统计图反映生活数据的变化情况;第2题重在让学生感受折线统计图数据的生活合理性;第3题重在让学生明白比较变化幅度的大小,不能仅仅看折线,还要看刻度;第4题重在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核心内涵——表示数据的变化。]

[总评]

凸显本质是数学教学的应然追求,“折线统计图”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论断。笔者认为,本课教学围绕以下几个本质展开。

1.从组成入手,解析知识本质

折线统计图主要由点和线组成,本课第二环节着重从认识点、线、变化三个角度解读点和线的本质,点表示数据的多少,线表示数据的变化。教学线时从线段的形状出发,让学生认识到线可以表示上升、下降或不变。然后通过比较各线段的长短和陡峭情况,让学生自然而然领悟到:最长最陡的线表示变化幅度最大,最短最平的线表示变化幅度小。教学时,学生对点和线的本质都是自己悟出来的,表明教学时抓住了知识的本质。

2.从整体入手,感悟数据变化

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是能够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一优势呢?教学时分5小步完成。第1步,观看明明身高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感受变化;第2步,让学生自己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体验变化;第3步,让学生在相互评价绘制的优劣,感知变化;第4步,让学生分析数据,感悟折线统计图变化的生活化与合理性;第5步,让学生观看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领悟折线统计图的生活化和变化性。通过上述5小步教学,学生对“变化”两字印象深刻。

3.从比较入手,领悟适用范围

根据统计数据确定画什么统计图,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如何破解这一难点呢?先做3个练习让学生充分感悟折线统计图的变化属性。然后通过两组数据的比较(见图10),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数据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只是比较多少,宜用条形统计图;数据之间关系紧密,主要为了看发展变化情况,宜用折线统计图。由于给予学生充分说理的机会,学生基本上能掌握。

猜你喜欢

条形折线统计图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条形铁皮自动折边机构设计
折线的舞台——谈含绝对值的一次函数的图象
某沿海电厂全封闭条形煤场和圆形煤场的技术和经济性比较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无痛胃镜下取出巨大条形异物1例
先张法折线配筋预应力混凝土T梁施工监测
学会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