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马岭”的筑梦人

2017-02-05徐菲张宇

党员生活 2017年1期
关键词:马岭张立村民

徐菲+张宇

冬日午后,太阳温暖地照射在一排排整齐温馨的别墅上,精心栽种的绿化草木在雨后显得格外剔透。蔬菜大棚里的工人们鼓足劲忙碌着,养殖场里的黑山羊咩咩地叫唤着,村里休养所的老人们晒着太阳唠着嗑……荆门市京山县罗店镇马岭村的日子,格外惬意。

村民身份股东化、村民居住集中化、村民养老福利化、村务管理公司化,这一新农村雏形正是马岭的幸福密码。它让乡亲们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日子,201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650元。

4年前,这里却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劳动力大多外出经商务工,村里尽是低矮昏暗的危房、生活困难的独居老人、零散的人工耕地、人均收入仅5985元……空心化、老年化、土地碎片化的昔日马岭,是个典型的落后村庄。

巨变的背后,有一个“九马回槽”的动人故事:看着家乡的破败,在马岭土生土长的张立,和他一起在北京经商的同乡们坐不住了。2011年初,马岭村二组9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马岭村创设“幸福股份”。张立辞去在北京公司年收入数十万的总经理职务,回到马岭村一心一意投身新农村建设。凭着一名老党员的信念,张立挑起村支书的重担,带领乡亲们同筑共富之梦。

在外奋斗心眷故土

“兄弟姐妹八个,小时候在马岭的日子过得很是贫苦。”张立个子不高,日日风吹日晒,皮肤早已成老农般黝黑,但精瘦干练,中气十足。回忆起年少时在马岭村的日子,他的思绪飞到几十年前。

1961年,张立出生在马岭村一个普通农家。高中毕业后,他教过书,当过兵,在财政机关勤勤恳恳工作了20年,无论在什么岗位,“是金子总会发光”“付出总会有回报”两句话,一直是张立朴实的人生信条。

2005年,张立虽然已是京山县财政局预算预外资金管理局副局长,但每个月只有1000多元的固定工资,日子并不富裕。这一年他的儿子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本硕连读7年下来,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让张立焦头烂额。

正好此时,在北京创业的老乡们创建了新公司,打算做布鞋生意。“来北京跟我们一起干吧!”在老乡们的召唤下,张立辞了职,背起行囊北上“淘金”。

人到中年的张立开始“北漂”,初到北京,守着一间库房毫无头绪。他决定从学习模仿开始,看哪家布鞋店生意好,就带着两个年轻的下属摸索着人家的生意经,在经营中学经营,不知不觉成了营销管理的一把好手。

5年时间,让从零起步的公司成为销售额过亿元的行业“领头羊”,张立在老北京布鞋生意圈声名鹊起,作为公司总经理,张立自然再不用为钱发愁。儿子也前往英国留学,如今已在英国癌症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人的一生所经历的种种,都将为日后人生埋下伏笔。当兵的经历,练就了张立不怕吃苦的个性;跑过市场、做过管理,他知道如何将团队利益最大化;出身农村一路奋斗,让张立知道甘苦自有来回。

日子越过越红火,张立的心里却总不自在。记得那年,他们一家开着新车回到马岭老家,下雨之后路面泥泞不堪,车轮子陷在泥浆打了滑,只得到老乡家借头耕牛在前面拉,一家人在后面憋着劲推……

这个场景在张立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自己眷念的故土,已然日渐落寞。年轻人已如候鸟般迁徙,唯有老人们留守着村落与夕阳。

在外奋斗,心眷故土。在外创业期间,每淘到一桶金,张立就会想到家乡;每当看到风景秀丽的新农村,他都会想到家乡马岭的落后面貌和日益变少的村民,想到恐有一日,再无故乡可回……

“改变生我养我的村庄!”张立心里,这个愿景越来越清晰。

“九马回槽”反哺情深

2011年春节,张立和同村马秋生、马志强等9名创业初成的老板相聚一堂。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改变贫困的生活,马岭村二组以马志强为首的村民纷纷外出闯荡,凭着勤扒苦干,渐渐小有所成。

“咱们挣了钱,也回马岭盖栋别墅,老了以后落叶归根,也算光宗耀祖了!”老乡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了起来。在他们心里,北京虽好,却终究不是自己的家,总有一天还是要回归故土。

老乡们越说越热乎,半天没吭声的张立说话了:“我们盖了别墅,可是旁边的老乡家还是低矮的老房子,村里到处都是泥巴路,车都开不到家门口,我们住着怎么会舒服呢?”

“湾里多数人还不富裕,大家乡里乡亲的,不能只顾自个啊!”张立的话说到了老乡们的心坎上,愿景虽然很好,但是谁愿意放下自己的生意回来搞这吃亏不讨好的事呢?

“凡是不能总想着自己。”张立站了出来,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许下了承诺:“如果我们筹够了1000万,我回村给你们挑土!”

说干就干。当年清明节,9名老乡一起返回马岭村二组,张立起草了《关于返乡建设马家岭二组新农村的初步设想》,规划以股份制方式运作,推行农田耕种、村民居住、村民养老“三集中”。

经过挨家挨户的宣传,乡亲们觉得这是件大好事,大多在文本上按下了鲜红手印。因为这九位老乡多数姓马,乡亲们亲切地称之为“九马回槽”。

2012年大年初一,全组召开第三次村民大会,一致通过实施方案。马岭村二组成立农业股份公司和合作社,实行集中经营,村民一方面以现金入股,最多投资100万元,最少投资5000元,共募集股金707万元;另一方面以土地入股,村民自愿将所属364亩承包田经营权按每亩1万元折算成现金入股,共募集股金1071万元,193人成为股东。房屋实行无偿拆迁,公司统一规划建房,免费分配一家一套,有特殊要求的可申请按规划自建。

张立被推选为执行董事,常年驻村。其余8位老板,每月轮流回村值班,并约定:前3年,9人不拿一分钱报酬,不参与分红。“人都有梦想,我给自己定个目标,用5年把梦想变成现实。”张立说。

沉寂已久的马岭村,正在酝酿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一根针”串起“千条线”

变革往往伴随着阵痛。“新农村建设,最难做的就是群众工作。”张立坦言,在工作中,虽然大多数村民都用行动表示支持,但是遇到有人不理解不支持的时候太多了,他们能做的只有耐心。

“你们就是要让我过得不舒坦!”看到张立、马焕元等几个人上门来做工作,张佑波毫不买账,他世代种地为生,听说这些人要让自己用赖以生存的土地入股,张佑波在临时安置房内,憋了一肚子的火。

张立和几位股东不厌其烦地上门,为张佑波讲解村里的股份经营模式。大半年后,张佑波搬进了新房,将土地入了股,公司给他分了100多亩土地进行机械化耕种,农闲时再为他提供临时岗位。一年能挣上10来万,收入翻了好几番,张佑波一家喜上眉梢。

张立起初打算的是,把组里的集中建设搞好后就返回北京的岗位。可是他很快发现,新农村的基础建设、项目的落地实施、与村民们打交道……事事都需要亲力亲为。都说基层工作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张立开始体会到其间艰辛。

北京京山两头跑,不仅自己分身乏术,更是事倍功半,“马岭乡亲们的房子都拆了,我哪里能丢得下,不然成了千古罪人了!”想到乡亲们期盼的眼神,张立下定决心辞去了北京公司经理一职,回家专心“挑起了土”。

从搭建班子、编制规划、争取支持、村民交流,到申请注册、拆迁建设、产业运作,张立一人事无巨细,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没有午休,更没有双休。

而根据当初的承诺,张立这3年零工资,零报销,反而倒贴了不少积蓄。“为乡亲们做事,但凡有一点私心,大家都不会听你的!”这一点,张立很清楚。

2014年村“两委”换届,张立全票当选为马岭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张立更忙了,随着马岭二组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村里其他组的村民纷纷找到村“两委”和公司要求入股。京山县也整合支农资金800余万元,在水、电、路、绿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给予了配套,政策支持源源而来。

手上管理的事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杂,张立严格执行民主决策制,重大事项都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股东大会集体讨论,集体决策,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他都逐户走访,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决策顺利实施。

张立在马岭忙得不可开交。作为“九马回槽”中的一员,马焕元看到村里的变化,受到张立的影响,也辞去了北京永泰源商贸公司东三省代理的高薪职务,回到马岭村和张立搭档,成为了马岭村的村主任。

“有人问我们,你们投入那么多,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成本?其实我们9个心里根本就没指望要任何回报,这不是做生意,更不会想要从这里面挣钱。”马焕元说。

也是这一年,张立的儿子在英国拿到博士学位,邀请父母参加毕业典礼。张立高兴地答应了,可是去的时候却不得不爽约,村里的工程建设到最紧张的时候,他哪里走得开啊!

20多天后,张立夫妇终于抽出时间来到英国。接机时,儿子一眼见到自己的父亲,泪就涌了出来:“爸,回乡两年您老了十岁,看得我心酸啊!”

“我想为家乡做点事情,想让生我养我的地方变得更美,让乡亲们过得更好。股东们信任我,我就要把事情做细、做实、做好。” 张立身体瘦弱,20年前的一场车祸导致他脾脏摘除,造成五级伤残。可是为了马岭村的建设,瘦弱的他卯足了劲,不觉辛劳:“我如今有了能力,做的事情,就要对得起党员的这个称号!”

“幸福马岭”在路上

“开饭啰!”中午11点多,马岭村老年人休养所的食堂里,数十位老人在一起热闹地吃起了午餐。“每天都是四菜一汤,有荤有素。” 马迎辉是第一批入住老年人休养所的老人,提起现在过的生活,他感觉很幸福。“马岭村里别有天,荒坡瘠岭换新装。”日子舒坦了,马迎辉老人最爱写诗,“‘呕心沥血建新村,全心全意为村民,这是写张立书记的!”老人说道。

二组村民男性60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的老人,全部入住了老年人休养所。村里聘请了服务员和炊事员专门服务,实行统一食宿、统一基本医疗、统一购买保险,还建立了QQ视频交流平台,定期联系在外打工的子女与休养所供养的老人视频“见面”。

老年人休养所建起来了,别墅、小高层盖起来了,社区道路铺起来了,污水处理管道埋下了,泥泞不堪的路面成了历史。如今的马岭,往日的落寞早已不见踪影。

但是,“新房子不是新农村。”张立深知新农村的基础建设仅仅是第一步。并且,新农村建设易陷入依赖政府哺乳怪圈,政府“断奶”即因噎而废。“得考虑如何把产业做起来,让村民的腰包可持续的鼓起来。”张立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增强农村自身造血功能上。

经过反复的考察论证,研究试点,张立确立了“5+2+1”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即黑山羊养殖加工、反季大棚蔬菜、CEB抗氧化有机营养米、泥鳅养殖、发展特色花卉苗木5个生态农业项目,秸秆饲料和生物燃料2个生态工业项目,以及1个健康养生文化产业园项目。通过选择适合循环利用、持续发展、环保高效的农业项目作为主导产业,致力于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和销售。

现在,马岭村多个项目已经开始逐步盈利,目前年利润近百万。2015年,公司拿出了67万以5%的比例,让村里的股东们收到了第一次分红。马岭村为有留村工作意愿的村民就地安排工作,免费提供技能培训,确保充分就业,除正常股份分红外,还按照2400元-3200元标准发放工资,在家门口就把钱挣到手。

现在的马岭,既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湖北省奥林匹克运动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还是湖北省宜居村庄、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绿色示范村,并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全县三个农村新社区建设示范点之一,“幸福马岭”名副其实。

张立指着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外的广场:“你们看,那些绿化,村里一分钱都没有花,都是引进公司投资的。”

“农业观光旅游,将是马岭村未来的支柱产业。”张立自信地说道,目前,马岭村已开始与台湾台一集团合作,着力打造“三园”,即以休闲体验为主题,建设观光小花园;以大棚蔬菜为基础,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园;以农业原料为核心,建设马岭特色工业园。

张立的眼神里充满了自信:“我们用四年的时间将马岭村搭成了最好的平台,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平台开放,让大家各显神通!”

猜你喜欢

马岭张立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不舍马岭 森林中的美好时光
河北村民义务守护古长城20年
陪你半程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信任
果园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