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源
2017-02-05谭松珩
谭松珩
在财报里,我看到了答案,
来自于地方政府稳增长的力量,
推动经济机器的运转,并带来了资金和需求,
推高债券、商品和房地产。
如果你从事经济金融工作,你应该会很关注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它于每年12月召开,对过去一年的经济工作做一个总结,对明年的经济形势做一个预判——经历了表面繁荣的2016年后,如果你很想知道明年会是一个怎样的光景,最近中央的动态很可能会给你提供不少思路。
回顾整个2016年,从我这个金融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无疑是泡沫最为疯狂的一年。
债券、商品市场和房地产涨得快、涨得急就不多说了,更重要的是其与经济周期的完全背离。
在我们记忆犹新的大牛市中,2006~2007年的大牛市算是真正意义上顺应经济周期而起的大牛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通胀率不断上涨、经济机器处于过热之中,工厂都在满负荷生产而人们都在买买买。
但2016年却并不是这样——至少在整个上半年里,中国经济一直死气沉沉,难言什么亮点。
下半年虽然在房地产刺激和供给侧改革、企业被强制去产能的政策推动下经济有所恢复,但你知道下半年整个经济还面临着不少的风险:美联储加息、石油价格跳升等,总体来看整个经济依然处于一个比较低效的阶段,仅从账面上说的话。
不过,泡沫不会无缘无故生成,总会有一个触发的因素——直到我前一段时间翻看280多家在不同的债券市场发行债券或股票的地方政府城投公司的财务报告,我才发现这个泡沫的生成机制。
这些城投公司通常都是当地政府基础设施、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建设的主体力量,它们的主要收入都来自于政府项目的代建收入,简单地说,城投公司就是当地政府的专职建筑商。
我观察它们的财务报告,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即使它们大多只公布了自己的半年度报表。
你会发现自2014年它们的工程代建收入不断提升,对应着2014年3月份政府工作报告中重提稳增长和经济增速问题,而2015年其工程代建收入的增长戛然而止,很多公司还出现了收入负增长或者亏损……
猜一猜,2016年怎么样?很多公司仅仅是上半年财务报表的报告收入已经超过了2015年全年!
我知道这一年不光是你,很多专业金融投资人士都被扑朔迷离的新闻和相关人士的讲话给绕晕了,但财务报表——好吧,财务报表虽然会说谎,但是不可能所有的财务报表都说一样的谎话。
所以真实情况就是,城投公司的代建收入增加了,换句话说,地方政府刺激经济的力度,今年上半年就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这件事情完美地解释了我之前关于泡沫的疑惑——如果实体经济真的哀鸿遍野,企业又因为276计划被迫减产,那推高金融市场和房地产的力量在哪里呢?
在财报里,我看到了答案,来自于地方政府稳增长的力量,推动经济机器的运转,并带来了资金和需求,推高债券、商品和房地产。
我还发现了另外一件事:2015年为什么地方政府不再刺激经济了?
原因在于2014年底财政部为了防止地方政府乱刺激经济,出台了43号文,规范了地方政府借贷;
整个2015年,地方政府被束缚银根,自然什么都干不了;而2016年初随着经济恶化,权威人士发文评论经济,再度点燃了地方政府财政刺激的火——猜一猜,今年年底怎么样?
财政部在楼继伟卸任之前,再度发文重提43号文,配合着这个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你会发现什么线索呢?
没错,就是刺激没有了。
可不光是刺激没有了呀,本次经济会议再度提了要挤泡沫、金融去杠杆,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这话的意思是,金融市场里的泡沫太高,杠杆太大,需要挤——该怎么挤?
11月和12月里债券的走势就是一个例子,你辛辛苦苦放杠杆赚了一年的钱,最后两个月吐出来不说,还得赔钱。
再加上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不信任感加重,直言“赶紧收手,趁早自首”,未来对金融机构的打压也是近在眼前——这些话听着有点像2012年末了。
我说这些话可能有些危言耸听,但就目前中央的表态来分析,2017年更可能是2013年和2015年的结合体:
对普通人而言,2013和2015可不是什么美好的记忆,2013年有钱荒,房价和工资增速在当年见顶;2015年有股灾,中产阶级的财富在那一年损失惨重。
做金融投资要察言观色,这几年全靠中央对经济的收放,才有了金融市场的上冲下跌,而当中央让你不要再玩的时候,你最好的行为恐怕还是离开牌桌吧。
回头看看今年,中国呈现出一个低开高走的局面——这或许是中央的初衷。
2015年去杠杆去的太过,经济有些萎靡,2016年来好好刺激一下,不过走势就不是中央所喜欢的了,冲得太高太猛,有了摔下来的风险。
而展望明年,中央经济会议更提到了“回归本源”的说法。
什么是回归本源?就是让资金重新回到实体经济,刺激实体经济的繁荣而不是金融市场的泡沫——这是一句空话,因为每年我们都这么想,但经济遂不遂愿是另一回事。
对我而言,回归本源的意思就是回归经济周期,不再轻易刺激,该跌跌该破破。
所以三季度刚有恢复的消费行业啊,我同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