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
——以中西茶文化跨文化差异教学为例
2017-02-05牛晓静李环环
牛晓静,李环环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
——以中西茶文化跨文化差异教学为例
牛晓静,李环环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如今,在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茶文化成为了其中的文化教学纽带,它对于学生掌握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性,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英语的教学中,文化教学本就是其中关键的环节,不少高校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掌握英语课程,开始通过茶文化来增加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对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性比较,让学生能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使其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实践表明,这种融入中西方茶文化的英语教学模式,会使得英语教学效果极大地提升,同时也能帮助学生透过英语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茶文化。因此,将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性融入到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将根据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去研究其中的教学价值,分析文化与语言之间的联系,最后提出相关的策略以实现英语课程的改革。
英语课程;中西茶文化;差异性;教学方法
由于茶文化是连接中西文化的重要纽带,因此在茶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去研究英语教学,是一种可取的方式。为了将中国的茶文化带向世界,增加世界对我国传统茶文化的认知,在大学的英语课程中需要对中西茶文化进行研究,以增加相互之间文化的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英语课程体系的重新规划,说明了学校对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视。当代大学生如果对中西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加深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同时,中国学生对传统茶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后,才能将我国的茶文化带向更多地方,以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1 茶文化与英语语言之间的联系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中西方虽然拥有不同的语言,但是早期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也是一些前辈将中国的东西翻译成西方的语言,西方人才能透过这些东西了解东方。同样的,我们东方文字中也融入到了很多西方的元素。随着交通的进步,我国的茶文化被带入欧洲,并在吸取了当地文化后发展成为了西方的茶文化。为此,中国的茶文化与西方的茶文化有一定的差异。在英语中,红茶的词组为“black tea”,如果直译,则是“黑茶”,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当时英国的红茶是从中国传入的,而茶叶的颜色时黑色的,因而有了这样的词组。从这个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英国那边对茶叶本身的颜色更加关注,中国则是关注茶叶泡出来后的颜色。因此,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本质是语言的使用习惯差异。反过来想,如果先有“black tea”词语,那么中国人必然会将其翻译成“红茶”而不会是“黑茶”,因为一开始的时候,人们关注的不是“black tea”词语,而是“black tea”呈现给人们的就是“红茶”,因为这种茶泡出来是淡红色的,而不是黑色的。所以,将“black tea”翻译成“黑茶”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必然,这和本国的文化息息相关。
语言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学英语的课程改革需要研究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性。中国的文化在借助了语言的表达后,将人们的情感展现出来。我国的茶文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包容力上,还展现出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度。总之,茶文化与中西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课中,可以将茶文化作为语言文化的讲解背景,让学生们在其中领悟英语和汉语不同的语感和用法。
2 中西茶文化的现状以及差异性
2.1 饮茶方式的不同
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因而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在饮茶上,中国人很讲究过程。通常情况下是中国更愿意饮用清茶,通过专门的茶具,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沏茶。在时间上不会过分讲究,约上三三两两的朋友一起聚一桌,谈天说地,别有一般滋味。但是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当地偏爱的口味,他们会向里面加入一些奶和糖,也就是人们说的“混饮”。西方国家的典型以英国为例,英国喜欢加入很多铺料到茶里,以形成奶茶等饮品。由于英国人对红茶有着浓烈的喜爱,英国人对下午茶很有考究,他们每天都会喝茶,并认为喝茶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英国人,喝茶既可以陶艺情操,还能够表明他们在生活上的品位。通过对比饮茶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家或者地区对于茶的定义都有着自己的理解。
2.2 茶文化历史对比
我国不同时期沏茶的方式是不同的,但大多数的中国人还是热衷于“清饮”。“清饮”是用开水直接冲泡茶叶,并且不添加任何的其他物质,因而对水质的要求颇高。另外,中国人对于饮茶没有固定的时间,只要是闲暇的时光,就可以饮一杯好茶。过去,西方国家则喜欢在固定的时间里去饮茶,因此,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下午茶聚会。西方国家的下午茶不单单是品茶,他们会将自己喜爱的小点心与茶品一同食用,加之西方对下午茶的用具很讲究,在当时被人们称之为上流人士的“茶会”。这样的茶会体现出西方人在人际交往上的需求,更表达了他们对茶的独特定义。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饮用到茶,茶也逐步从奢侈品步入人们日常的生活中。
2.3 茶文化精神
中西茶文化的茶道精神也大不一样,这是因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包含了许多的传统思想,集中体现在我国的儒、佛、道三种思想上。中国的茶道拥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在茶道精神中以“和”为思想的核心,也阐明出我国的以和为贵的精神文化内涵。西方的茶文化精神比中国茶文化精神起步晚,从而有着不同的概念。西方很重视饮茶的形式感,他们将饮茶作为品位的一种象征,是对身份的识别,所以在下午茶时间,他们对饮茶的器皿很有考究,并极度重视。
3 从中西茶文化差异看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
如果将文化背景与语言教学割据开来,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其中的茶文化内涵,没有了中西文化的对比,也就失去了跨文化差异教学的意义。茶文化作为连接中西文化的纽带,可以对差异性教学起到支持的作用。在教学中加入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可以传承我国文化,领悟其中的精髓,还能在对比中得知英国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异同。西方国家中茶文化体系最完整的要数英国,英国人对茶热爱度很高,并认为茶是既健康又时尚的饮品。自从茶文化传入到英国,在吸取了当地的特色后变得更具西方韵味。因此,在英语的教学中穿插进中西茶文化,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进一步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体会我国茶文化丰富的内涵,从而让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增强。当下的英语教学重视理论知识,让茶文化与理论教学相互结合,可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以满足当下的社会需求。
结合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可以需要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和分析,并从中讨论出不同的价值,以便应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较大,在课堂中学生们也更好地可以对比两者的关系,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认知。通过分析双方语言的使用风格和词组,可以解决我们在实际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可以从“black tea”“soft drinks”为探讨的例子,不同的词组反映出英国人的饮茶方式,这样的词汇区别于我国的茶类词语,因此在英语的听力中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听力材料中的对话是在讲解哪个国家。例如“dish of tea”在英国出现的频率极高,而“for all the tea in china”则说明了西方的茶文化来源于中国,并肯定了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力。由于茶叶是从中国进口,因而中国是茶文化的源头。在英语中还有一句俗语“all the tea in china”意思是说一大笔的财富。从中我们可知中国茶文化备受人们喜爱。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的教学不光是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为应用型本科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式,让他们了解语言文化背后的故事,通过对中西茶文化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纯正的英语魅力以及中国语言之美。单一的背单词和读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知识的吸取,因此,英语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1]薛东岩,朱辉,宋安宁,赵秋敏,王晓琳.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7):148-149+152.
[2]肖辉.基于财经类院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6,(02):91-95.
[3]李玉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以滨州学院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6,(03):90-93.
[4]毛晋华.MOOCs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与重构[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21-125.
[5]崔朝晖,刘成萍.“EGP+ESP”模式在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必要性[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04):92-95.
[6]孙咏梅,张小川.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06):135-137.
[7]蒋燕,王慧颖.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以贵州A学院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4,(05):63-65.
[8]哈红光,向晓萍.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体系优化实践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01):24-26.
[9]姚志英.关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4):309+340.
[10]吴雅菲,孙爱娜.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43-145+148.
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课题编号:2015YYJG061
牛晓静(1983-),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李环环(1982-),女,河北辛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