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民俗文化在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2017-02-05孟君
孟 君
(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四川达州 635000)
略论民俗文化在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孟 君
(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四川达州 635000)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茶包装的功能已经不单单是保护和收纳,而逐渐发展成为茶叶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的载体。在茶包装设计中加入民俗文化内容,不仅能够让赋予茶叶产品更多地域特点,让消费者迅速了解产地、产品特性等基本信息,而且能够承载更多文化信息,给人以精神享受。本文从我国茶文化、茶包装现状开始,对现代茶包装设计中融入民俗文化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创新茶包装设计与民俗文化相融合的具体措施。
民俗文化;茶包装;设计思路;品牌意识
随着多元文化竞争中,民俗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地域性品牌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也逐渐增加,包装设计中加入地域性民俗元素,更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风俗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人们长期劳动实践所积累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风俗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传承性,代表了一定地区内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和文明历史。随着我国经济的急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逐渐提高。高档茶消费本身就代表了人们对精神产品的经济诉求,茶包装设计也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一部分。
1 中国底蕴深厚的茶文化
中国是最早栽培茶树、饮用茶叶的国家,从历史渊源来说,世界茶文化均起源于中国。中国不仅是茶资源最为深厚的国家,而且是文化积淀对厚重的国家。唐代陆羽的《茶经》是最早的系统性介绍制茶、饮茶的著作,从此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进入中国文人的视线之内,无论是诗词、词曲、绘画、书法,甚至医学、宗教,都有茶文化的痕迹。而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茶文化也与民族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茶文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繁荣兴盛,反映了国家的兴盛和衰败。
2 将文化内涵融入到茶叶包装之中
现代茶叶包装的作用已经不仅限于简单的保护和收纳,而发展成为了产品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而且,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茶包装已经成为影响茶叶消费的重要因素,同时茶包装也为茶文化传播和展现提供了重要载体。深刻认识和理解茶文化的艺术价值,为茶包装的设计提供更多创意和启发,塑造具有中国民俗风格的茶叶包装,是中国茶包装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有关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茶不仅是生活调节品,也彰显着民族特征、民族精神。加强茶文化与茶包装设计之间的关联性,引发更多人对民族传统艺术的解读,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注意。茶文化与茶包装设计之间的联动关系是相互的,茶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蕴,本身带给人的就不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升华。人们购买茶叶产品,不仅是想要享受茶叶本身带来的味觉感受,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因此茶包装设计需要更多文化元素。
3 以茶文化为背景进行茶包装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茶包装首先要具备基本的收纳和保护茶叶产品的功能,将茶包装与茶文化相互融合过程中也要注重材料的环保、成本的节约以及物流条件的需要。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茶包装设计也要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让茶包装与茶叶产品本身的发展相得益彰。
3.1 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茶叶市场较为混乱,茶叶产品种类繁多,但经过注册的产品名称和品牌名称却屈指可数,这一方面有茶叶本身的原因,也有市场监管部门的责任。首先,茶叶生产受生产工艺和气候等多种条件的影响,而且茶叶产品的加工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均由茶农自己摘取、处理,然后再进行统一收购,制作成茶,茶叶品质难以保证,没有一定的品牌;其次,缺乏品牌意识,产品品名与品牌名不分开,如铁观音、龙井、碧螺春等均为茶叶品名,而非代表某种茶叶的产品的品牌名,部分企业直接用品名代替品牌名为产品命名,缺乏辨识度,难以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最后,相关监管不到位,有些企业不设置品牌名,有部分原因是因为无法保证茶叶质量,不愿承担相应的售后责任,相关的部门对这部分企业和商家的监管不严,也是造成茶产品品牌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
3.2 包装度把握不精准
茶产品的过度包装或包装缺乏都会对产品的销售造成影响。过度包装会增加茶产品成本,增加环境负担,不符合低碳环保的新型市场理念。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剩余财富的增加,包装工业开始大行其道,市场上涌现出众多别致新颖的茶包装设计,美观大方,却并不实用,既不利于茶叶的保护,也不利于产品的运输,只为突出视觉效果,甚至与茶叶本身质量不相匹配;另外,随着电商的盛行,淘宝、天猫等销售平台的开发,茶叶产品又缺乏统一的定价标准,部分企业为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降低成本,对包装进一步简化,难以对茶叶形成有效保护,无法保证产品品质,这些都是目前茶叶产品包装设计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要推动茶叶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要重视包装设计的影响。茶包装设计与民俗文化的融合也要结合产品产地、销售区域、运输等多种因素,既不能过度包装,误导消费者,也不能为了降低成本忽视包装对茶叶本身的作用。
4 民俗文化应用于茶包装设计的发展方向
民俗文化应用于茶包装设计之中,不仅能够起到宣传茶产品,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提高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目前我国茶包装风格多为古朴庄重或空灵飘逸,雷同现象严重,难以给人新意的感受,要促进茶包装设计的发展,融合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方向。
4.1 包装理念与民俗文化的融合的同时注重发展
将民俗文化与包装理念相结合,并不仅仅是将民俗文化内容搬到茶产品的包装上去,而要寻找两者能够相互结合的点,将茶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并用更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在民俗文化与包装理念的融合过程中,也要重视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将现代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适合茶产品的包装设计。除了与现代艺术的融合,还可以通过对包装理念进行延伸。包装设计也要关注受众的价值认同,从传播内容、传达思想、传递效果等方面,表达出民俗文化在当地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与茶文化相互结合。在融合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民俗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将民俗文化与包装理念相融合的过程也要重视包装设计的不断发展。
4.2 包装元素在借鉴民俗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创新
创新茶包装设计,一方面是从对传统元素的解读上,另一方面是从现代包装设计与民俗元素的结合点上,对民俗文化中的传统图案、色彩,以及纹样符号等进行变形或再造想象,实现包装设计的创新,提高消费者对包装设计的关注程度。另外在对传统元素继承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帮助传统符合“再造型”,实现茶包装设计的重现创造。在包装设计过程中,将不符合现代审美的部分进行剔除,换成更新颖、更能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意境。再根据茶叶本身情况,进行结构形式的设计。在包装材料和容器结构的设计上,要根据茶叶本身贮存条件和运输方式进行设计,根据茶产品特性进行包装,满足消费者需求。
4.3 茶包装设计立意继承传统茶文化的同时注重演变
茶包装设计中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首先是对民俗内涵的理解和表现,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之中,人们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审美习惯等都会受到风俗文化的影响,一款茶产品的包装要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必须要存在让受众感受至深的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加入的传统元素,必须要深入人们生活,能够打动人心;茶包装设计的立意不能仅仅停留在继承上,还要注重文化的发展,适应时代的转变。茶包装设计具有广泛性和普及型,能够显示出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民族特点,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特殊意味的符号形式。茶包装设计彰显着茶产品本身的特色,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资源内涵,充分借鉴民俗文化元素。例如大碗茶的包装设计就没有从茶叶本身的特点出发,而是根据当地人饮茶习惯,将街头巷尾,聚众饮茶的生活图景展现出来,更能表现出茶的特点。
4.4 茶包装设计在能发扬茶文化的基础上突出功能
茶包装功能本身就是保证茶叶质量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尤其是一些名品绿茶,难以贮藏,需要借助茶包装技术进行保护。茶包装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茶叶本身质量、贮存和运输条件,要保证茶叶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这段时间内产品的形、色、香、味不会发生显著变化。突出茶包装的功能性,第一要重视包装材料和容器结构的选择,茶产品是否直接接触材料,是否进行隔氧防潮处理,都需要进行考虑,目前常采用的新型纳米包装从纵向拉伸和透氧量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第二要注重包装技术的创新,保证茶叶产品的新鲜、稳定,例如新昌某茶企研究专门用于脱氧的包装袋以延长常温下龙井茶的保质期;第三,充分考虑产品运输和携带,推动茶产品品牌化发展,不仅要保证茶产品的质量,而且要对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进行调查和分析,协调本身发展,实现与市场的接轨,如福建铁观音,进行小包装设计,携带方便、便于贮藏,使铁观音迅速占领了茶叶市场,这一包装设计方式也迅速得到其他茶产品的效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角度和价值观念都会不断发生转变,消费者对茶产品的要求也不再仅限于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要实现茶产品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不断优化包装设计,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高桐.民俗文化在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福建茶叶.2015(10).
[2]吴惟.客家民俗文化在地方商业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D].赣南师范学院.2011(6).
[3]张馨予.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论茶文化在茶叶包装中的应用[D].青岛大学.2012(5).
[4]魏永青.地域文化在武夷岩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武夷学院学报.2012(2).
[5]董聪.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J].福建茶叶.2015(10).
课题: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课题编号:XJYX2014C07,课题名称:基于当代艺术设计应用的西南少数民族图案研究与创新。
孟 君(1982-),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