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分析
2017-02-05李丽
李丽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海口571127)
体验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分析
李丽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海口571127)
在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态势下,我们迎来了体验经济时代,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生产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由此也引发了旅游领域的深入变革,在人们旅游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与体验经济时代相一致的观点,文化体验旅游成为了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的新型旅游方式和形态。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与文化体验旅游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它对人们产生的尤其巨大的吸引力。在备受推崇的文化体验旅游之中,中国传统茶文化以其不可阻挡的深邃底蕴,引发人们的探究欲望,推动了我国茶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体验经济;茶文化;旅游;发展
当今社会经济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体验经济成为了经济发展阶段中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和形态,这一全新的经济理念和模式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体验经济注重人们“身”、“心”方面的同时满足,追求旅游过程中的愉悦心理体验和感受,追求一种“高享受”的旅游状态。在茶文化与旅游经济相结合的过程中,无疑极大地增强了旅游经济的情绪体验,更好地增添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和丰富性,对于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旅游体验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和功能。
1 体验经济与茶文化旅游概述
体验经济对于企业而言,是为消费者提供具有一定价值、让人印象深刻的产品或服务,不仅可以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的功能本身,而且还要在消费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情绪上的体验感,甚至是精神层面上的体验感。在体验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的形势下,旅游经济也要以此为契机,注重旅游设计中的情感体验、文化体验和精神体验,能够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优质的旅游产品及服务,而且还可以体验到旅游过程所带来的特定情感体验、文化体验和消费体验等。总体来说,体验经济具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互动性与参与性。在体验经济中,旅游消费者产生的体验来自于旅游过程中的个人心境和事件的互动状态,而这个互动要以旅游消费者的主动、积极参与为前提。(2)持久性。由于每一个旅游消费者所产生的旅游体验都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基于旅游消费者个体的知识层次、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不同而产生的,在不同的旅游消费情境之中,旅游者个体所产生的体验式记忆是不可复制和转移的,具有持久性的特征。(3)更高的经济弹性。在体验经济的时代下,产品或服务提供者更为注重对用户的不同体验的内容设计,也更为强调旅游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体验,为此,也可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并使之为美好、持久的体验而付出更高的费用,这也为旅游产品或服务提供者带来了更高的经济弹性,为其提供的独特体验获得了应得的价值。
茶文化旅游是将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入到旅游产业之中,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生态元素、文化元素、历史环境元素、精神元素等,注入到旅游开发之中,为旅游体验经济创造了新的价值和渠道。在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以“茶文化体验”为核心,注重对不同旅游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和刺激。创设的茶文化旅游活动项目过程中,具有极其鲜明的体验特色,旅游消费者可以在茶文化旅游中感受和领略到不同茶文化风俗中的特色文化内涵,从茶文化中感受到舒适与惬意。
2 茶文化旅游的体验价值及功能分析
2.1 休闲价值
茶文化旅游契合了现代人们的“慢生活”的节奏向往,当人们因紧张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在而感觉无法呼吸时,适时地将自己交到大自然之中,参与到茶文化旅游之中,可以使现代旅游者感受和呼吸到清新的茶园空气、欣赏到满眼的茶园绿色,在参与各种茶文化旅游活动项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主动参与的旅游项目体验,可以获得休闲的体验和享受,极大地舒缓了紧张的心理状态,对于松弛紧张而疲劳的神经有极大的益处和帮助。
2.2 养生价值
人们在茶文化旅游活动之中,可以使沉浸于茶的世界之中,闻到扑鼻的茶香,享受到茶叶品茗的乐趣体验。同时,在品茗茶叶的过程中,还可以具有较好的养生、修体的作用和体验价值。由于茶叶之中富含多种成分,如:咖啡碱、茶碱、槲皮素、鞣质等,这些组分对于人体的血脂降低有较好的作用,还可以极为有效地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在茶叶之中的茶多酚成分还可以起到抑制病菌的功能和效果,对于抗辐射、抗氧化都有较为明显的功能。
2.3 文化价值
我国是一个盛产茶叶的国度,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之下生产出来的茶叶品种也不尽相同,由此也衍生出不同的茶文化内容,如:不同的饮茶风俗、不同的茶文化历史等。例如:在我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地域,就流传有不同的饮茶习俗,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竹筒茶都各有千秋,有不同特色的茶叶冲泡饮用方法。汉族也有各式各样的茶风茶俗,如:新娘茶,旅游者可以在不同的茶风茶俗中,感受和体验到茶文化的内在魅力。
2.4 审美价值
茶文化旅游充分体现出与体验经济相契合的特征,在茶文化旅游过程中,人们不仅是来往过客,还尤为注重旅游过程中的审美体验,追求茶文化旅游中的审美情趣。在茶文化旅游的不同环节设计之中,旅游者可以从不同的旅游情境中获得审美体验。风景如画的茶园、诗情画意的茶诗茶画、雅致高洁的茶艺表演等,都给旅游消费者以无与伦比的审美情趣体验。
3 体验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路径分析
3.1 凝练创意化的茶文化旅游体验主题
在茶文化旅游过程中,产品或服务提供者要设计具有创意的特色化主题,使茶文化旅游消费者可以获得极其鲜明而深刻的体验,产生持久的记忆,增强茶文化旅游的体验主题效果。例如:可以创意设计鲜明特色的体验主题:“茶文化美食”主题,可以让旅游消费者品尝到不同的特色茶糕点、茶餐饮、菜肴等,旅游者在这些主题内容中,可以体验到样式各异的茶文化美食,领略到“舌尖”上的茶文化。还可以创意设计“茶艺比拼交流”主题,为喜爱茶艺的文化爱好者提供平台,在这个文化氛围极其浓郁的主题活动中,相互交流和学习,更为深入地探索传统茶文化中的茶艺精髓。设计“传统茶文化体验”主题,可以让旅游消费者亲历体验茶叶种植、茶叶采摘、茶叶炒制等活动,感受和体验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的生活真谛。设计“茶文化专题游”主题活动,为旅游消费者量身打造特色化的茶文化专题,让旅游者参与到不同的文化专题内容中,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茶文化内涵,如:茶马古道一线游、茶道溯源游、茶馆探幽等,在这些与茶文化主题充分相融的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可以准确地寻找到自己的文化体验定位,并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旅游回忆。
3.2 打造个性化的创意茶文化旅游产品
在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之下,茶文化旅游还要向旅游消费者提供具有创意的、个性化的茶文化旅游产品,要充分体现出体验经济时代下不可缺少的人本理念和精神,以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心理状态、生活消费观念、行为模式等为基准,打造个性化的茶文化旅游产品,这样可以较好地增强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的感官体验,融合旅游消费者的所有视觉感官、听觉感官、嗅觉感官、味觉感官体验,极大地产生对旅游者的生理刺激,并从心理上使旅游者产生愉悦的、美好的心理体验,引发旅游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与联想。如:日本旅游者对中国的铁观音茶、乌龙茶、普洱茶较为热衷,还对中国的茶书、茶画也具有极其浓厚的兴趣,这就需要茶文化产品提供者积极与旅游者进行沟通和互动,根据国外旅游者的心理情感、审美观点等方面出发,设计与国外旅游者的审美心理和文化体验相一致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从而更好地提升茶文化旅游价值,产生较好的茶文化体验价值链效应。
3.3 搭建茶文化旅游创新开发平台
在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茶文化旅游要全面构建自身的茶文化旅游创新平台,从基础设施的角度要不断完善,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完善茶文化旅游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需要争取多方的支持,不仅依靠政府的投入,而且还要借助于外部的力量,使茶文化旅游更为通畅和完善。
还要注重对茶文化旅游的宣传与营销。要充分运用影视资源、网络信息化资源、节庆表演活动等,充分深入地宣传茶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挖掘特色化的茶文化旅游内容,创新茶文化旅游模式,如:休闲娱乐茶文化旅游模式;养生茶文化旅游;高科技舞美功夫茶文化创意主题旅游模式;茶文化历史传说主题旅游等,通过这些富于创意的茶文化旅游营销模式,可以极大地丰富茶文化旅游内容,使旅游者体验到新颖别致的茶文化旅游体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社会经济进入到了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茶文化被注入到旅游领域之中,丰富了旅游行业的内容,更好地实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体验经济理念之下,茶文化旅游以其健身、文化和休闲娱乐的价值和功能,使旅游消费者在其中感受到风格独特的文化享受。在各种创意化的茶文化主题旅游模式之中,可以更好地挖掘其中的资源和内容,丰富茶文化旅游的体验效果,使旅游者在茶文化旅游体验中流连徜徉,产生难以忘怀的体验。
[1]李坤.体验经济模式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J].福建茶叶,2016,(05): 170-171.
[2]欧聪丽,吴冰彬,王俊帆,刘松涛,林丽琼.体验经济视角下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台湾农业探索,2015,(06):77-81.
[3]高爱颖.体验经济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体验[J].求索,2013,(08): 259-261.
[4]王明霞,邓婷.体验经济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3,(04):124-125.
[5]乔秋敏,祝明霞.体验经济时代下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09):5466-5467.
[6]王欣.试论体验经济时代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徐州两汉文化旅游产品为例[J].江苏商论,2008,(05):77-79.
[7]黄平芳,胡明文.体验经济时代的文化旅游及其开发取向——以稻作文化的旅游开发为例[J].农村经济,2008,(01):68-70.
2016海南省社科联课题:《互联网+海南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的策略研究》,HNSK(ZC)16-34
李丽(1985-),女,海南海口人,硕士,海口经济学院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市场管理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