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茶文化翻译教学探析
2017-02-05刘艳艳
刘艳艳
(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茶文化翻译教学探析
刘艳艳
(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氛围浓厚,茶文化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制作和饮用,在中国饮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国茶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内涵,而且具有深刻的精神文化底蕴。这就使得以局部与整体关系、以物质与精神关系为主的生态翻译学,成为茶文化翻译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主要切入点,对中国茶文化翻译教学做简要探析。
生态翻译学;茶文化;翻译教学;茶叶
1 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概述
1.1 理论渊源
生态翻译学理论形成于2009年,是以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理论基础,由中国学者胡庚申等在生态学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提出的。因此,翻译选择理论的研究分析是生态翻译学发展的根基。与此同时,翻译选择理论注重翻译人员为配合生态环境而对翻译进行辩证选择,从而显现出翻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运用生态学进行翻译,能够将译成语言、原著语言及所在文章并列于一个整体生态环境中,进而增强语言、阅读者、翻译者及其所在的文化系统的关联性。
1.2 理论特点
生态翻译学理论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好统一性与多样化、事物动态发展与均衡发展、整体性与关联性这三对的关系。
事物的统一性与多样化意味着任何事物都有其共性与个性。这也就意味着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有一种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的方法,还要有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教学理论。[1]同时,这个特点也有助于了解翻译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相互作用,正确的翻译理论的应用不仅仅是对学生翻译技巧与能力的提升,还应当从整体和宏观上对学生的翻译理念、翻译策略和思路有所指引。
动态发展和均衡发展旨在通过强化翻译的主体、客体与事物发展外部生态环境的关系,从而实现整个翻译生态系统的动态均衡化发展。依据生态翻译学理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从主动的授课与被动的接收转变为生态翻译理论所强调的翻译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比如通过多媒体社交平台例如微信、QQ、微博等来达到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对翻译对象的认知和理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有机生态环境。但是翻译主体与工具之间在生态环境中的互动要以翻译者的认知需求为准绳,突出翻译主体、翻译客体、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互动,从而形成一个动态均衡的发展态势,借此以提升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和技巧。
整体性与关联性主要是研究不同的分支生态系统之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指出,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单单利用原有的翻译技巧进行的重复练习缺乏关联性,翻译人员应该更多的去关注翻译客体所处的生态环境,应该依据所处的不同生态翻译环境进行程度不一的动态选择,比如翻译对象所处的环境、阅读者、翻译者等分支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2]以此为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不仅限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和翻译技巧,还应当更多利用所掌握的历史、文化、宗教等知识的去阐释翻译对象所处的背景,更多关注翻译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分支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只有这样才能让翻译理论的推进更加具有说服力。
2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茶文化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
2.1 生态翻译视角下茶文化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对茶文化的翻译教学实际上属于跨文化教学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是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一个渠道。对于茶文化的翻译教学,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茶文化与国外茶文化的异同,进而更清楚地去认识跨文化交流的魅力所在。[3]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广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一部分的茶文化在国际间文化交流合作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所以在茶文化的翻译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做好茶文化的翻译教学工作,而是要在茶文化翻译教学的基础上更多更好的去了解世界各国的茶文化及其特点,从而为更进一步的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打好基础。做好茶文化翻译教学工作,不仅能够更多地了解国外茶文化的特色,同时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也有助于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认识本国茶文化,通过不同的茶文化特色对比从而更好的实现跨国茶文化交流。所以,国内各大中专院校在实际的茶文化翻译教学工作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增强学生茶文化翻译的技巧,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循序渐进的增加学生的茶文化涵养,多方面、全方位地提升学生对不同茶文化特色的了解和认知。
2.2 生态翻译视角下茶文化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 翻译教学方式缺乏新颖性,背景分析不到位
茶文化翻译教学需要特别注意其方式和策略,教学工作应该具有广泛的文化视野和国际视野。这正是当今中国茶文化翻译教学工作中所缺少的,目前国内的茶文化翻译教学多是针对单个词汇和语句的翻译讲解,缺乏对翻译对象所处时代及国际背景以及文化的研究和理解。[4]这就造成学生在茶文化翻译课程中所学到的仅仅是对应词汇、语句和文章的对应成句,这种情况往往是只考虑到翻译对象原有的语境,而没有顾忌翻译之后的语境,所以这种翻译方式根本达不到翻译的真正目的所在,这也就时常形成我们常说的“词不达意”,造成这种结果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没有更好地分析翻译对象所处的背景。并且这一问题在国内院校的存在比较普遍,有必要引起各大中专院校的高度关注。
2.2.2 翻译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难以调动学习兴趣
国内现在的茶文化翻译教学和其他课程教学具有共同的弊端——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作为教学工作主体的教师,一般都是站在讲台上讲,作为茶文化翻译教学客体的学生都是在下面被动的听课。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自由度比较大,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很小,我们国内戏称为“填鸭式教学”。[5]这种教学方式会直接造成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枯燥无味,因为都是老师在上面讲,讲得好不好不知道,学生只能在下面被动的听,听不听得懂也不知道;二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单一的教学方式由来已久,纵然有他存在的必然性,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即使有部分学生可以投入的听课学习,但也有一部分接受不了这种方式的同学在煎熬地被动接受,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效果我们可想而知。
2.2.3 翻译教材编写有待完善,实践内容相对不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理论的研究和应用都不能够脱离实践而单独存在,茶文化翻译教学亦然。而目前国内的茶文化翻译教学的教材编写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不够完善。一方面是教材上所讲解的理论知识缺乏严密的组织性,这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进行很好的综合运用,这直接影响翻译教学的成果。[6]并且国内院校的翻译教材中很多的理论知识都是依据公共外语课程编写,对于茶文化的翻译理论并没有针对性。然而国外的茶文化课程对应的都有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教材和理论体系以及师资队伍,所以仅对于教学质量而言要比国内高很多。另一方面是教材的编写明显的重理论而轻实践,教材中大篇幅的对茶文化翻译理论进行阐述,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指导。国内关于茶文化翻译的教材大多数都是针对理论研究有大篇幅的讲解,而针对学生动手实践的部分却一笔带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往往只注重对于理论部分的讲解,但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实践,所以造成茶文化翻译教学的效果不好。
2.2.4 师资力量较为匮乏,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随着国际间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虽然国内院校对于茶文化教学的重视度有所提高,但是大部分的院校在茶文化课程上的投入仍然是相当欠缺的,这就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国内的茶文化翻译教学师资队伍中,有一部分虽然是外语翻译专业出身,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但却缺乏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和认识,还有一部分虽然对茶文化有深入了解,但却对外语翻译一窍不通,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顾此失彼,缺乏茶文化专业知识或者缺乏外语翻译能力都直接影响教学成果。要做好茶文化翻译教学工作,教师要同时具备对茶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深厚的外语翻译功底,这二者缺一不可,同时还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并且能够有策略的创新教学方法,所以说茶文化翻译教学工作对教师有很高要求,而这也正是目前我国的茶文化翻译教学师资队伍所欠缺的。
3 生态翻译视角下茶文化翻译教学的对策研究暨生态翻译学理念在茶文化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3.1 在茶文化翻译教学工作中要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兼顾并用
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反映到茶文化翻译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即是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少数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同一种教学方法和理念,这就要求教学工作者既要能够掌握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法,又能够对于少数学生的个性发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茶文化翻译教学工作的成果在学生中展现出来,能够体现出茶文化翻译教学的价值所在。
3.2 在茶文化翻译教学工作中要做到动态发展与均衡发展的统一结合
动态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结合的理念要求教学工作者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顺应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合理利用更快、更新、更有效并且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新的教学平台。比如,现在已经广泛运用的多媒体,以及在社会上被广泛接受并运用的微信、QQ、微博等媒介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使内部教学与外部互动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成茶文化翻译教学的工作任务,促使茶文化翻译形成在国际间文化交流合作中所应该呈现出的姿态。
3.3 在茶文化翻译教学工作中要做到整体性与关联性的统筹发展
生态翻译学理论所强调的整体性与关联性统筹发展要求教学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具备茶文化翻译教学所要求的茶文化知识与外语翻译能力,还要求教学者要对所教学的对象、客体以及教学对象、客体所处的背景及文化有一定认识和了解。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出,传统的重复练习的翻译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应该注重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联,教学者应该从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客体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运用所掌握的历史、文化、宗教等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论证以增强学生对于茶文化翻译的认知和理解。
我国的茶文化翻译教学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生态翻译学理论在该课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两者兼容并蓄。这对我国的茶文化翻译教学工作以及茶文化在国际间文化合作交流领域中的地位显现至关重要。诚然,我国的茶文化翻译教学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时代进步,教学工作者理念的创新以及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深入发展,这些问题都会得以解决,中国的茶文化翻译教学工作也会日新月异。
[1]陈艳娟.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分析茶艺英语课程的翻译教学[J].福建茶叶,2016(4),22-24
[2]程爱群.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45-46
[3]盛俐.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构建[J].鸡西大学学报,2014(6),13-15
[4]杨静.中西“茶”文化的内涵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6(6),31-33
[5]梁绮颜.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茶学词汇翻译教学[J].福建茶叶,2016(6),27-29
[6]张丹.跨文化角度谈茶文化翻译[J].福建茶叶,2016(7),14-16
刘艳艳(1982-),女,陕西宝鸡人,硕士,黄淮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