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比较研究
2017-02-05夏娇
夏娇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中英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比较研究
夏娇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无论是最早种植茶的中国,还是有着“下午茶”传统的英国,茶在中英两国的社会中广泛存在。正是由于茶广泛存在于中英世界中,所以茶作为沟通中英文化的桥梁便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英国则是西方世界茶文化的代表,两国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茶文化的书写和表达。从题材到体裁,茶在中英文学作品中都有丰富的呈现。但是由于中英的文化差异,使得茶文化在两国的文学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表达和内涵。所以研究中英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便有利于找到中英文化的共通点,这对中英文化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文学作品;小说;比较
文学包含着深广的意蕴和丰富的内涵,是记录先民生活和历史发展的活化石。中国文学起于神话,之后《诗经》成为第一部诗歌总集。茶作为中国独特的饮品,便由文学进入了大众视野。同样,茶传到欧洲,英国便在漫长的历史流转中形成独一无二的茶文化,并在以后的英国文学中都有所体现。中国作为东方茶文化的发源地与英国作为欧洲茶文化的代表,恰恰是中西方茶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将中英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和融合,这对于全球化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1 两国茶文化的比较
1.1 中国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悠久灿烂,萌发出了无数意蕴独特的民族文化。茶文化,作为中国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从神农氏开始,茶作为一种饮品存在于中国的传统认识里。随着历史的发展,茶从单纯的物质层面,渐渐地有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因为饮茶需要清修静养,所以茶便成了中国人冲淡宁静的文化象征。茶之所以形成文化象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到“道”“佛”两家思想的影响。在道家思想中,最经典的便是“无为而治”。在这种“无为而治”思想的感染下,道家饮茶讲究“道法自然”,所以便将茶提升到了哲学思想的层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些观点被在现实中遇到无数挫折的儒家士大夫所认同。所以,茶作为简单的中国饮品,正是因为道家思想的灌注,成为了中国文人寄托情感的最好归宿。茶也演变成中国士大夫净化心灵,寻找寄托的最佳途径。除了受到道家思想影响,中国茶文化还受到佛家思想的熏陶,这便是“茶禅”。佛家达摩有面壁清修,讲究的便是参悟。佛家弟子在种茶、制茶、泡茶等一系列的环节中,体会茶中的禅意,这便是将茶视为修行。茶禅是另一种中国智慧的表达,它可以启迪心灵,静养身心,体现出了茶与佛家文化的融合。总体上看,中国的茶以绿茶为主,取其清淡回味之感,是中国知识分子品格的重要体现,这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有大幅度的呈现。正是基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国自古以来都不乏经典的茶文学作品,由此便形成了一条清晰明朗的历史线索,体现着中国茶文化的繁荣发展。
1.2 英国茶文化
“提到英国文化,多数人会联想到英国人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对家庭、国家的忠诚、闻名于世的绅士风度等等,但英国政府发起‘关于什么被称作英国偶像’这一问卷调查时,一杯茶却处在首要地位,这一结果与英国人悠久的饮茶历史和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1]由此可见,茶在英国的重要地位。中英茶文化的区别主要在于功能和精神上。在英国,茶主要作为休闲之物饮用,因此,英国有“下午茶”的传统。茶在中国也有休闲娱乐的功效,但其情调较之普通娱乐活动更高雅,具有中国人的精神享受和审美情趣。英国的茶是在十七世纪初通过海运传到英国,在茶刚进入英国时,它是作为一种药物使用的。茶作为一种药材,可以提神,并且对结石等多种疾病有着良好的药效。而真正让茶在英国普及的是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因为她嗜好饮茶,所以在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之后,茶叶在英国便得以推广。虽然英国不产茶叶,但是自此之后茶作为进口货成为英国贵族的奢侈品,并成为一种流行和趋势。到了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由于英国的殖民掠夺开始,茶开始从贵族的奢侈品变成了寻常百姓家的饮品。自此,以“下午茶”为代表的英国茶文化便得以形成。一般来说,英国的茶以红茶为主,这与中国的绿茶就有了明显的区别。随着英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英国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与茶有关的表述,这就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英国文学中的茶文化。
2 中英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
2.1 诗歌中的茶文化
中国是诗歌的故乡,茶与诗歌的结合也产生出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国文学,从《诗经》开始,便有了茶元素,但是《诗经》中的茶还只是作为饮料出现的茶饮料。随着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中国文学中的茶开始由茶饮料变成文化象征。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因此唐朝也出现了众多的茶诗名篇。诗人卢仝有:“……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2]这首诗潇洒飘逸,不但将茶本身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更巧妙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际遇和经历,可谓是诗中杰作,茶之名篇。从中国诗歌的茶文化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深化,其实正是中国茶文化深入的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在英国文学史上,与茶有关的文学作品同样不胜枚举。1663年,《论茶》横空出世,这是一篇经典的茶文学。作者艾德蒙·沃勒将祝寿诗与茶诗相结合,将凯瑟琳皇后的饮茶喜好与文学上的祝福语相融合,达到了抒情与叙事的双重效果。1700年的《灵丹妙药:茶诗两篇》将茶比作灵丹妙药,并且将茶认为是诗人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可见茶在英国诗人眼中的地位之重。同样,在英国文学史上,也有嗜茶如命的诗人,他每天要喝二十杯茶,并写道:“黄昏时以茶为乐,夜深时以茶为慰藉,清晨又以茶迎接新的一天。”[3]足见茶在大诗人塞缪尔·约翰逊生活中的重要性。由上述几部作品可以看出,茶在英国诗歌中已经无处不在,并有着及其深刻的文化意义。
2.2 散文中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在散文方面也颇具建树。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可谓茶散文中的经典之作。《茶经》是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最早也是最全的茶著作。陆羽通篇以散文行文,虽更像是介绍茶文化的说明文,但却因茶本身蕴含的文化底蕴而呈现出浓郁的文学特色和文化魅力。《茶经》布置机巧,语言流畅,重点详实,详略得到,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陆羽《茶经》不但因为茶文化而彪炳千秋,更因为文章文辞隽永,意境丰富而流芳千古。除唐《茶经》外,两晋时代的杜育所作的《荈赋》也在茶散文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如果说陆羽的《茶经》是中国茶散文的集大成者,那《荈赋》便是中国茶散文的开山鼻祖。《荈赋》以赋行文,详细地介绍了茶的种植和采摘,开茶散文之先河。杜育以非凡的天赋与才情,将《荈赋》书写得意境丰富、荡气回肠,对后世散文家的写作影响深远。
在中英散文的对比中,中国散文更倾向于将茶作为叙事主体表现,而英国茶文化则注重将茶作为线性流动的茶活动表达。例如乔治·吉辛的《四季随笔》便是通过细腻的笔触记录下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下午茶的盛景。在《四季随笔》中,茶文化作为一段历史被凝固,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很明显,散文中的茶文化与诗歌茶文化中直接抒发对茶叶功效的赞扬不同,英国散文更多的是展现饮茶时的惬意安逸,表达饮茶者内心感受。曾经出版《动物农场》和《1984》的大作家—乔治·奥威尔也写过一篇名叫《泡一杯好茶》的文章,可以称得上饮茶指南。奥威尔根据自己多年的饮茶经验,总结出十一种饮茶的方法,丰富了英国的茶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意义。
2.3 小说中的茶文化
中国的小说起步较晚,但是也有着极其丰富的茶文化。小说作为无所不包的文体形式,在茶文化的表述中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茶文化在中国小说中的变化和发展,也能够从一个侧面体会到中国茶文化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史的融合和流变。茶在中国两晋时期已经呈现在小说的文本写作之中。干宝的《搜神记》、陶潜的《续搜神记》等,都有了对茶的记载和演义。这种复现和想象带有作者自身的兴趣偏好,同时也有当时社会习俗的反映。但是两晋时代的茶更多只是作为精神象征呈现,并不是真正的主体和重点。历史发展到了明清两朝,中国小说达到最高峰,出现了“四大名著”,其中也都有对茶的描写。《三国演义》中有关羽为二位夫人“献茶”的情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小厮便叫“焙茗”;在《西游记》的第六十八回便有行者看到“茶房”欲要进去的叙述;《水浒传》第三回中也有史进看到一个“小小茶坊”的场景。从四大名著描写中可以看出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著有《双城记》和《雾都孤儿》的英国大作家狄更斯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茶是知识分子所爱好的饮料。他在长篇小说《匹克威尔外传》中曾经八十六次提到“茶”,足见茶文化对他的影响。世界名著《傲慢与偏见》中也有关于茶会的表现,这也让这部男女的经典爱情故事披上了一层文化的外衣,增添了一份文化魅力。当代小说家乔安妮·凯瑟琳·罗琳在《哈利波特》中写道用茶叶占卜,这算是英国小说史上的创举,也从一个侧面看出茶文化在英国由来已久。由此看来,英国小说中的茶文化有着绵密而丰富的意蕴,是迥异于中国茶文化的独特存在,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国清香淡雅的茶文化正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飘香,而浓烈的英国茶风也正在与古老华夏融合共通。正是基于此,研究中英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便有利于找到中西文化的共通点,这对中英文化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刘章才.18世纪英国关于饮茶的争论[J].世界历史,2015(1):69—77.
[2]林德保,李俊.全唐诗卷(第二卷)[M].大连:大连出版社,1979:1500.
[3]威廉·包斯威尔著.罗路枷莫洛夫译.约翰逊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52.
夏娇(1980-),女,湖北随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