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诗词中的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研究
2017-02-05权晶
权晶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内蒙古满洲里021400)
我国诗词中的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研究
权晶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内蒙古满洲里021400)
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承载着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特征,向世人描述着不同时期不同生产阶段社会的变化,同时也将中华古典文化中其他内容网络其中,成为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茶文化,作为诗词文化的一种展现形式,同样也是古代文人抒情言志、记录自身生活的一种文化载体。在诗词中,不仅有茶叶分类的描述,饮茶方法、茶叶的功能、与饮茶相关的风俗、人物等等都有介绍,需要不断的挖掘,以便形成当世对茶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
茶文化;诗词;审美文化;饮茶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学表现形式,影响着古代人民的文化阐述方式,对现当代的文学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在诗词传播的过程中,其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内涵,与当代散文、小说等一样,将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都容纳到诗词当中,在不断丰富诗词表现形式的同时,也促进其他文化表达方式的转化,甚至是促进其他文化在社会当中的传播和演变。茶文化,即为其中之一。茶文化伴随唐宋时期发展成熟,作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所描述的开门七件事,茶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而诗词文化同样在此时兴盛,因此,茶自然成为诗人、词人吟诗作赋的手边事。而茶文化能够不断发展并对当前时代的生活产生影响,与诗词的推广有莫深渊源。
1 茶文化诗词的兴起
茶文化相关诗词的兴起,催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作为诗人会友、吟诗的重要寄托,茶能够予人以安稳的心性,帮助人寻找生活的真谛,在不断的探索和追求中,消除物质生活所带来的紧张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茶与诗的结合,无疑成为文化发展的另一形式,为诗词文化内涵的丰富创造条件,更为茶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我国,最早与茶相关的诗词当属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在这首诗里,诗人借助茶树园受土壤、雨露滋润,满山翠绿的景象以及人们热情采摘茶叶的境况融于其中,表达出对茶叶这一地域产物的热爱和赞美。另有西晋左思写就的《娇女诗》,表述两位娇女急于品茶,遂以嘴吹气,希望鼎中之水尽快沸腾,不仅描述出娇女饮茶的急切神态,更表达出两位娇女以及诗人自身对于闻茶味、品茶汤的焦灼心境。
《娇女诗》来源于陆羽所作《茶经》。而作为茶文化发展的奠基著作,《茶经》中对制茶、烹茶、饮茶、茶器、茶具、茶的功效、各地与茶相关的习俗等都进行了相关记载,同时引用各类与茶相关的古诗词,表明茶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联系,更有效推动后世茶文化与诗词文化的结合与发展,为茶诗时代的开启创造条件。如唐朝元稹用宝塔诗,写就与茶相关的经典诗作;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也先后在诗作中描述以茶会友的情形,表达对茶的热爱。宋朝时期,茶文化获得新的发展,文人雅士的欣赏推动茶文化不断向极致化发展,茶叶分类愈加多样,饮茶方法也更加多变,茶叶包装也愈加奢华。苏东坡曾在《送南屏谦师》中言及“点茶”技术,不仅表达对南屏谦师高超茶技的赞叹,更从侧面表露当时的饮茶技艺深厚。后期的元、明、清朝,制茶工艺不断发展,饮茶也逐渐从高端的宫廷活动走入平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断接受人文生活的滋养,获得新的发展。
2 诗词中的茶文化
2.1 茶叶分类
茶叶,作为地域性产物,因为土壤环境、接受雨水状态等的不同,分成“白茶、红茶、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等不同的茶类,另有人根据茶叶的采摘时间、茶叶的产地、茶叶的具体形态等进行划分,出现了信阳毛尖、太平猴魁、西湖龙井等不同的茶叶名称。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出于对饮茶的热爱,对不同的茶叶进行细致的描写,以期更加形象的将茶叶进行区分,更让自己笔下的茶叶更富动感情态。
如“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重点描述的是紫笋茶,作为名茶之一,紫笋茶以紫者为上,重笋轻芽,日暮时分采之。其冲泡时的美好形态能胜过天边流霞,让诗人钱起沉醉其中。王禹偁《龙凤茶》中,“香飘九畹芳兰气,圆似三秋皓月轮”将龙凤团茶的气味进行描写,表示其香气远超兰香的清幽,而其形状均匀,好似三秋皓月当空,令人见之欣喜。赵朴初则在赞美青城雪芽时写道“青城好,一绝洞天茶,别后余香留舌本,携归清味发心花,仙茗自仙家。”不仅写出青城雪芽超脱尘世的美感,更将茶香悠长进行细致描绘,表示此茶似仙茗,应来自仙家。
2.2 饮茶方法
在茶文化的不断传播中,人们不断加深对于茶的认识,同时,饮茶方法,饮茶的技艺等也逐渐发生变化。
从现有的茶艺来看,煮茶能够促进茶味的发散,点茶技艺能够将茶的韵致充分展现出来,斗茶更是表现出人们对于饮茶的重视。黄庭坚“风炉小鼎不须崔,鱼眼长随蟹眼来”一句中,将利用风炉煮茶的情境描写出来,对整个煮茶流程进行了形象描绘。苏轼则通过“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的表述,将《茶经》中所描绘的沫饽形状进行深入刻画,让宋朝所流行的茶乳技艺如现人前。另外,范仲淹则着重描写了因饮茶而催生的“斗茶”的风俗,将茶香、茶形、茶味、茶色等各个方面的争斗进行描述,更生动表现出斗茶胜利和斗茶失败者的情态。另外,欧阳修、苏轼、蔡襄、梅尧臣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将斗茶风气进行刻画,为我国茶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2.3 饮茶功效
茶,最早为神农氏所发现,且着重突出其药用效果。诗人文同曾表示“冰雪凝入骨,羽翼要腾身”,表示饮用蒙顶茶能使人神清气爽,精神振奋。
当然,茶能解酒的功效早已有云。刘禹锡曾写“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表示白云茶能够解人宿醉,以悠扬气息使人清醒。苏轼也曾在《茶词》中表示茶具有明显的戒酒功效。
另外,茶还具有定神、明目、生津止渴等功效。现当代人们在睡眠质量不好时,可能会饮用枸杞芽茶,以缓解失眠的痛苦。梅尧臣更是在诗词中描述“一日尝一瓯,六腑无昏邪”的情况,表示每天一杯茶,能够保证个人脏腑清明,不受昏邪干扰。而陆游的“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则对茶的生津效果做了明确表述。
3 茶诗词中的审美文化
茶的审美,通过对外在形、香、味等的观察,形成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而升华个人对于茶之美的认知,赋予茶诗词以高雅、淡然等不同的情态,丰富品茶人的审美体验。
3.1 茶之形
在唐宋时期,人们对于茶叶的认知不断深入,明确茶叶的形状对于其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因茶的芽叶形状不同,人们对茶叶进行了多种分类,“状如雀舌为芽茶,一芽一叶为拣芽,一芽两叶为中芽,一芽多叶则茶渐老”。这不同形状的茶叶,在诗人的笔下又被赋予新的姿态,茶形的审美体验由此凸显。
在诗词“细如粟粒柔如蕊,肥如云腴状似笋”当中,将茶芽的形态用粟粒比喻,表示其形态较小,传达出作者对于茶芽的怜爱之情。而用茶蕊、蓓蕾来表示茶芽宛如含苞花朵的形态,写就茶芽生机勃勃的形态,更表露出看到茶芽时作者柔软的心境和愉悦的心情。而在茶芽的描述中,则利用“笋”、“云腴”等意象,表示茶芽虽柔弱,却坚韧厚实,芽头肥壮、油润透亮。“枪旗鸟爪劲姿爽,鹰嘴雀舌芽叶展”,描述的是芽叶初出叶片的情状。“枪”本是尖头的武器,“旗”则是军队指挥所用的大旗,用“枪”和“旗”分别代表茶芽和茶叶,形容出芽稍初生的美感,整个芽叶也灵动、形象起来。“圆如皓月润似玉,方比珪璧芳胜兰”,描绘的是唐宋时期开始进贡宫廷的团饼茶。在唐宋时期,制茶工艺不断发展,茶叶形状也开始丰富,以蒸青方式制作的团饼茶茶饼匀称、色泽统一。
3.2 茶之香
茶的香气,因不同香味的加入而有真香和混合香的区分,且因茶叶产地的不同、制茶工艺的不同或者是冲泡方式的不同等,茶叶香味变幻莫测,为文人墨客所称道。
“香飘九畹清若兰,幽薄芳草天真气”中,将茶香与兰花香相比较。兰花香为清幽的香气,茶叶则在清幽之外另添一种清淡高雅的感觉,助人心平气和,同时也使人心神更加清爽自在,一派天真。
“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一句,将茶香的持久绵长之感直接讲给众人听,同时表达出对茶香悠长,使人齿颊生香的赞美,更以茶香通心境,表达茶香给人心境无尘的享受。
“不是人间香味色”一句,则直接表述茶香超然,不染纤毫世俗杂陈,有超脱之美,更因人沉醉其中,驱除生活的烦闷和隐忧,让人如处仙境。
3.3 茶之味
唐朝时期,制茶之风初盛,饮茶尚为文人雅士的休闲娱乐,且当时社会稳定,人们生活富足,对茶的品味自然也较为浅显。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饮茶之风的盛行,茶文化逐渐发生变化,文人笔下的茶味也有了新的发展。原有的茶味苦涩清甘的感觉,逐渐结合更多的外物,成为个人抒情的重要出口。
“故人气味茶样清”中,将故人的品质与茶味相结合,表达出对友人清正廉洁的赞扬。
“犹同甘露饮”中,茶被寄予“甘露”的含义,表示茶味远比玉液琼浆更有涤荡心神的效果,是对诗人在不断品茶中对茶味的高度赞美。
“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中,将自身的凄凉境遇与茶味的生气相对比,表达出个人不在凄凉环境中沉沦的气质,更表达出清正饱满的精神才是为人义理的情感。
结语
茶如山水,可入书画,更可入诗人之眼界,以更加立体的香气、味道等来感染诗人,帮助其品味茶味清幽、茶香怡人、茶味醇厚等丰富的变化,在不停流转的味道中,形成对于茶的审美体验,并诉诸笔端。诗词中的茶,有茶形、茶香、茶色等的变化,更有与茶相关的风俗、制茶工艺、茶叶分类等的内容,在向世人传述着与茶相关的历史,传递着茶叶的韵味,传达着诗人对于审美的需求以及深刻体验,当然,也推动着茶文化的升华。
[1]施叶.中国诗词中的茶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3(32):35-35.
[2]徐家麟.我国古代茶诗的成就与不足[J].茶博览,2015(3):62-63.
[3]刘勤晋.茶馆与茶艺[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3.
[4]闫瑾.从苏轼的茶诗中看出松台茶文化的特点[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3):50-52.
权晶(1981-),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