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营销模式下茶叶企业经营管理转型思考
2017-02-05王亮张鹏辉
王亮,张鹏辉
(1.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2.河北农业大学人事处,河北保定071000)
互联网营销模式下茶叶企业经营管理转型思考
王亮1,张鹏辉2
(1.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2.河北农业大学人事处,河北保定071000)
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发展为茶叶企业的经营管理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契机。茶叶企业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必须充分认识互联网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自身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从管理理念、管理内容及服务体系方面入手,切实改善自身经营管理活动,满足茶叶经济互联网营销模式的要求,实现企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目标。
互联网营销;茶叶;经营管理;转型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商业社会的各个经济层面正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我国传统经济的重要内容,茶叶企业由于受到传统经营管理理念的影响,尚没有与互联网营销模式充分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因此,如何在互联网营销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实现茶叶企业经营管理的转型;如何以互联网营销模式促进茶叶企业与时代的接轨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互联网营销模式对茶叶企业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剖析当前我国茶叶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讨如何推动我国茶叶企业经营管理的时代转型。
1 互联网营销模式对茶叶企业现实意义
21世纪是互联网经济时代,其普及和发展为茶叶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创新的基石,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发展对茶叶企业的成本管理、市场供应及信息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可以说互联网营销已经成为茶叶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其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 降低茶叶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发展让茶叶企业传统经营管理历程被更加现代、便捷的互联网模式所代替,一方面,茶叶企业随着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发展,茶叶企业内部协作和沟通更加畅通或便利,空间和时间障碍被消除,茶叶消费者、茶叶种植地、茶叶生产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跨时空的实时经营管理活动,降低了传统经营管理的时间和物资成本。同时茶叶企业以互联网宣传的方式可以减少传统茶叶广告宣传投入,在保证受众范围和宣传力度的基础上,让茶叶宣传更加具有不间断性、开放性和普遍性,为茶叶消费者、茶叶企业之间的无障碍交流创造了便捷、低廉的模式,让茶叶企业经营活动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互联网营销让茶叶企业形成产品销售、生产、策划互动的网络系统,提高管理效率。茶叶企业以互联网营销平台为基础,可以对茶叶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进行动态分析,推动茶叶消费的及时性反馈,进而形成针对性的茶叶营销活动。并且茶叶企业可以根据茶叶反馈来实现对传统市场管理的修正以及对企业人员的管理,缩短茶叶产品更新、维护的周期,实现管理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1.2 减少茶叶企业流通环节,拓展新型市场
互联网营销模式发展的背景下,茶叶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流通环节的竞争,传统茶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涉及的流通环节较为复杂,消耗企业大量成本,而互联网营销能有效削减其流通环节,实现茶叶企业供应链的优化,让茶叶生产实现按销量定生产,以需要定生产的理想管理经营模式。茶叶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为茶叶消费者介绍茶叶情况,展示茶叶特点、功能、价格、售后等信息,实现了茶叶生产的信息化系统,达到茶叶产品的零库存,减少企业库存带来的压力和成本。另外,互联网模式让茶叶企业能以较小的代价开拓新型市场。互联网营销让茶叶企业的经营对象转变为网络终端的茶叶消费者,实现茶叶销售、物流、运输、邮递、结算、售后的多项经营活动线上完成,从而对茶叶企业的资源进行重新的分配调整,为未来茶叶及相关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最终实现茶叶企业竞争力及服务意识的提高。
2 互联网营销模式对茶叶企业经营管理的挑战
互联网营销模式对于茶叶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同时也为当前我国茶叶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我国茶叶企业在互联网营销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茶叶企业经营管理观念落后
互联网营销模式在茶叶企业中尚属起步阶段,我国茶叶企业仍然没有较为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或理念,仍然遵循着传统茶叶经营模式。当前我国多数茶叶企业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实施着茶叶的研发、加工及经营活动,互联网营销中以用户为核心的思维尚没有完全地贯穿于茶叶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中。同时茶叶企业目前尚没有形成对互联网时代茶叶消费者心理、消费习惯、生活方式正确态度,导致茶叶企业难以及时或正确地转变经营管理的观念,进而在网络经济中败下阵来。
2.2 茶叶企业组织结构较为僵化
互联网营销模式下的茶叶企业必须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具有茶叶市场变化的敏感度,组织机构必须适应茶叶市场及互联网茶叶信息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但是当前我国茶叶企业仍然遵循传统的职能性金字塔经营管理机构,以传统的组织形式实施着对网络经济的自上而下式的领导及管理。在互联网营销形式瞬息万变的时代氛围中,茶叶企业对这种组织形式显得异常僵化,成为茶叶企业与网络经济接轨的重要鸿沟。同时,我国茶叶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模式仍然较为传统,缺乏专业性互联网管理或经营的专业人才,造成茶叶企业内部领导和部门、领导和员工、员工与员工、员工与消费者之间信息化沟通存在重重障碍,严重影响了我国茶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2.3 互联网营销方式滞后
互联网营销模式虽然让茶叶信息快捷迅速的传输给茶叶消费者,但是我国茶叶企业对数字化媒体的营销方式及手段缺乏相应的研究和掌握,导致其在茶叶网络营销中对于实际茶叶营销方案、茶叶营销预算没有清晰认识,而是直接将传统营销生搬硬套在网络上,既无法与茶叶消费者互动,也造成茶叶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成本的提高。另外,茶叶企业在互联网营销模式下,缺乏对其经营管理活动的保护意识,造成茶叶互联网品牌的管理滞后,出现茶叶商标侵权等法律问题,甚至某些茶叶企业缺乏对自身茶叶网络品牌的监管和维护,造成茶叶产品在互联网营销中处于被动。
3 茶叶企业互联网模式下经营管理转型策略
互联网营销模式发展背景下,茶叶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经营管理活动与网络时代特点结合在一起,让信息素养成为茶叶经营活动的必要元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经营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目标,而要想实现这一科学的、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型,就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树立茶叶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
互联网营销模式让茶叶企业逐步摆脱了传统的以茶叶企业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适应网络经济对用户中心的客观要求。互联网模式下,茶叶企业传统的茶叶标准化生产、规模性茶叶生产及规模性营销策略难以满足互联网茶叶营销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将茶叶生产及其经营管理的决定权由茶叶企业转向茶叶消费者,尊重茶叶消费者个性化、分散性及体验新茶叶需求。茶叶企业必须通过互联网走出传统茶叶经营管理模式,对茶叶网络销售、茶叶消费者、茶叶产品及茶叶企业价值观念,甚至互联网环境进行重新思考及审视,创新经营管理的理念。茶叶企业应该秉着开放、共赢、融合的互联网经营原则,将茶叶企业经营管理由主观型向服务型发展,将个性化茶叶销售、个性化茶叶生产、个性化茶叶服务融合在互联网营销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茶叶企业与经营管理活动的动态、信息化发展。
3.2 树立互联网经营管理模式
传统茶叶生产企业的管理模式主要针对茶叶生产要素的管理,在茶叶原料、成本、生产、库存、流通、结算等环节经营管理力度较大,而随着茶叶企业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发展,茶叶企业必须将经营管理重点由茶生产转为基础知识相关的服务内容。茶叶企业以互联网营销知识为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可以通过相关专业知识包括茶叶技术的创新、茶叶流程的再造等内容,开拓或创作新的茶叶市场需要,并由此引发茶叶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创新。同时茶叶企业必须充分发挥数字化数据在茶叶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科技作用,对茶叶信息、茶叶科研、茶叶企业运营、茶叶企业的深度管理、茶叶流通环节、茶叶客户基本需求、茶叶生产成本等各个环节进行方式更新,提高茶叶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提高茶叶企业科技内涵,促进经营管理向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3.3 完善茶叶企业经营管理的服务内容
互联网营销模式下的茶叶企业更需要完备的服务体系予以支撑,这是茶叶企业经营管理转型最重要的基础,而要想实现其服务体系的完备,一方面,茶叶企业必须建立完备的互联网营销团队,加强对经营管理内容和建设。茶叶企业要以具备专业互联网茶叶营销知识的团队对茶叶产品进行普及和推广,加强企业在网络经济环境内的品牌意识,以强有力的品牌吸引茶叶消费者的关注,得到市场的接受和认可,同时茶叶企业还必须以专业的服务团队和完备的互联网服务内容,建立完善的茶叶消费服务机制,实现品牌与口碑的双赢。茶叶企业要将知识性、信息化专业人才纳入其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让其在茶叶活动中将经营管理知识、信息素养与服务意识融合在服务团队中,以适合的茶叶营销活动规划、茶叶经营活动为茶叶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茶叶企业的社会效益。
4 结语
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企业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必然受到冲击和影响。茶叶企业必须抓住互联网营销模式发展带来的转型机遇,正视自身经营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弊端,重新定义茶叶企业发展目标,理顺企业发展与互联网营销模式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真正形成适合社会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构建适合网络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1]苏凯.“互联网+”时代福建茶叶企业战略联盟实施模式探讨[J].市场研究,2015(8):40-41.
[2]王越.我国新型茶叶经营管理模式探析[J].福建茶叶,2016(1):57-58.
[3]胡征.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经营管理及其创新研究[J].中国商论,2015(10):24-30.
王亮(1982-),男,河北保定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张鹏辉(1982-),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及食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