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定额对春播裸燕麦土壤氮素的影响
2017-02-05蔡雨刘晓侠吴娜刘吉利宗晓
蔡雨++刘晓侠++吴娜++刘吉利++宗晓芳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6.10.042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60、100、140、180、220 mm 5种滴灌定额与220 mm传统灌溉(CK)对裸燕麦土壤不同土层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mm滴灌定额处理的裸燕麦,其土壤的全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60 mm滴灌定额处理的裸燕麦,其不同土层土壤的硝态氮、铵态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滴灌定额处理的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高于传统灌溉(CK),传统灌溉易造成土壤硝态氮向下淋洗,不利于裸燕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关键词:滴灌定额;裸燕麦;土壤氮素;硝态氮;铵态氮
中图分类号: S512.607;S512.60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10-0165-03
收稿日期:2015-11-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201177)。
作者简介:蔡雨(1991—),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作物高产栽培研究。E-mail:991588456@qq.com。
通信作者:吴娜,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作物高产栽培研究。E-mail:nawu2000@163.com。燕麦是禾本科燕麦属(Avena sativa L.)1年生长日照草本植物,喜寒凉,耐干旱,抗盐碱[1],是我国半干旱、干旱地区的一种优势作物。作为牧草和饲草使用,燕麦产量高,营养成分丰富,成为世界各牧区重要的优质牧草[2-3]。氮素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元素,是农作物生长吸收最多的营养元素[4],而氮素的迁移深度和灌水量存在密切联系,合理的灌溉方式可以有效控制氮的淋失。张步翀等研究发现,0~40 cm土层的土壤全氮量与小麦全生育期供水量呈线性负相关,而碱解氮则与全生育期供水量呈线性正相关[5]。杨开静等研究发现,综合考虑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等因素,滴灌条件下灌水定额为45 mm、灌溉定额为350 mm时,西北旱区春小麦可达到节水增产的目标,且比当地常规灌溉条件下高产田增产3%~14%,节水32%[6]。安巧霞等通过阿拉尔垦区棉田灌溉试验得出,硝态氮淋失量与灌水量呈对数相关[7]。因此,在作物生长发育环节,针对不同作物需水量给予充足的灌溉保障,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作物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率。
我国传统的灌溉方式多采用大水漫灌,不仅使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长期漫灌容易产生次生盐渍化等问题。滴灌作为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方式,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极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本试验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带,研究不同灌溉定额对燕麦不同生育期土层中氮素的影响,探讨氮素迁移和灌水量、灌溉方式的关系,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为裸燕麦(Avena nuda L.)白燕8号,由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提供。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白城市农业科学院。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44°13′57″~46°18′N、121°38′~124°22′E,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时数为2 919.4 h,年均气温为4.9 ℃,无霜期为157 d;年均降水量为407.9 mm,分布不均,秋冬雨雪少,春季降水少,2008年、2009年4—7月(燕麦生长期)的降水量分别为140、136.8 m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2.4 g/kg,全氮含量为0.859 g/kg,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分别为66.6、14.2、71.8 mg/kg,土壤pH值为6.86。前茬作物为燕麦。播前,一次性施入复合肥 300 kg/hm2,纯氮、P2O5和K2O的比例为12 ∶20 ∶13。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灌溉定额处理(表1),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试验小区长、宽为10 m×4 m,面积40 m2;裸燕麦种植行距为30 cm。试验小区之间深埋50 cm塑料进行隔离,防止不同小区之间的水分和养分相互影响。滴灌管布置在小区中间,滴头间距为0.2 m,滴头距植株0.15 m,滴头流量为 2 L/h。灌溉时,按各处理灌溉定额分别计算滴灌延续时间,用闸阀精确控制。每次灌水前后测定各处理土壤的含水量。
1.4指标测定
土壤全氮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硝态氮、铵态氮采用0.01 mol/L CaCl2浸提,TRAACS 2000流动分析仪测定。
1.5数据分析
采用SAS 8.2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其他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
2结果与分析
2.1灌溉定额对春播裸燕麦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土壤全氮包括所有形式的有机氮素、无机氮素,是标志土壤氮素总量和供应植物有效氮素的源和库,综合反映土壤的氮素状况[8]。由表2可知,裸燕麦在拔节期和开花期时,与其他处理相比,W2处理土壤不同土层的全氮含量相对较高;裸燕麦开花期至拔节期,W5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呈大幅上升趋势,其后呈下降趋势,收获期时基本回到拔节期时土壤的含氮量水平;裸燕麦不同生育期,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多呈减小趋势;裸燕麦整个生育期,随生长发育期的推进,同一土层土壤的全氮含量基本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裸燕麦开花期土壤的含氮量水平相对较高;裸燕麦各生育期同一土层全氮含量虽有不同,但不同灌溉定额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
2.2灌溉定额对裸燕麦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2.2.1裸燕麦主要生育期土壤硝态氮的变化由图1可见,拔节期时,0~60 cm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相对较高,随着裸燕麦生育期的推进,各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裸燕麦拔节期,随灌溉定额的增加,硝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处理W1、W2与处理W3、W4、W5、CK差异显著(P<0.05);裸燕麦开花期时,各处理土壤中的大量硝态氮被作物利用或随水下渗,0~60 cm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低于拔节期,处理W1、W2与处理W3、W4、W5、CK差异显著;裸燕麦成熟期时,各处理0~60 cm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相对最低,处理W1、W2、W4与处理W3、W5、CK差异显著;在裸燕麦各个生育期,W1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高于W2、W3、W4、W5、CK处理。
2.2.2裸燕麦主要生育期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的垂直分布由图2可见,土壤硝态氮主要集中分布在0~40 cm土层;裸燕麦各生育期,0~60 cm土层土壤的硝态氮垂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裸燕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20 cm土层土壤的硝态氮含量相对较高,灌溉定额较小的W1处理高于灌溉定额较大的W5和CK处理;随着土层加深,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开花期,各处理表层土壤的硝态氮含量低于拔节期,而40~60 cm土层土壤的硝态氮含量与拔节期几乎无差异;裸燕麦成熟期与拔节期、开花期相比,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各土层都有所降低;灌溉定额越大,各土层硝态氮的含量越低,不同处理间均有明显差异。
2.3灌溉定额对裸燕麦土壤氨态氮含量的影响
由表3可见,不同灌溉定额下裸燕麦同一生育期时,随土层加深,土壤的铵态氮含量呈降低趋势;随生育期的推进,同一灌溉定额处理的裸燕麦各土层土壤的铵态氮含量也呈下降趋势,并于成熟期时达到最低,且0~20、20~40 cm土层中的铵态氮含量变化波动相对较大,40~60 cm变化波动相对较小;随灌溉定额的增大,同一土层土壤的铵态氮含量呈降低趋势,高灌溉定额处理下土壤铵态氮含量明显低于低灌溉定额处理;传统灌溉处理低于灌溉定量处理;裸燕麦开花期时灌溉定额W1处理0~20 cm土层的铵态氮含量比传统灌溉(CK)高62.96%,收获期时W1处理20~40 cm土层的铵态氮含量比传统灌溉(CK)高64.15%,这说明高灌溉定额和传统灌溉易造成土壤铵态氮的淋洗。
3结论与讨论
裸燕麦整个生育期间内,不同土层土壤的全氮含量在苗期至拔节期相对较低,可能是由于随着气候转暖,冻结的土壤开始融化,土壤微生物活性也逐渐增强,有机氮矿化量和氨挥发量(pH值>9.0)随之增加,同时,植物开始生长,对有效态氮的吸收量增加,导致土壤全氮含量下降;进入抽穗开花期后,土壤全氮含量有所增加,可能是由于充足的雨热条件促进了有机质的矿化分解,同时凋落物的分解、有机氮湿沉降的输入都会带来养分的累积, 氮素含量的增加随着灌水量的累加而淋溶。张步翀等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亏缺会造成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而释放氮素养分,并在土壤中积累,从而导致土壤全氮量提高[5],本试验结果与之较为一致。
硝态氮是植物能够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性氮,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易随水淋洗到下部土层[9]。随着滴灌定额的增加,裸燕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逐渐降低且显著高于对照,这说明水分亏缺可能不利于土壤中氮素的矿化硝化,水分过多则加速了硝态氮的运移,两者都不利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滞留和被吸收。而李娜娜研究认为,灌水处理能够明显增加土壤硝态氮的累积[10]。考察裸燕麦主要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硝态氮的垂直分布表明,土壤硝态氮主要集中分布在0~40 cm土层,燕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也主要集中在该土层。吴漩等研究表明,设施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值出现在土层20 cm处[11],这与本试验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可能是由不同土壤存在差异所致。灌溉定额越大,土壤硝态氮越容易向下淋洗,土壤0~60 cm分布的氮素就越少,而作物需要消耗自身的能量吸收60 cm以下的养分,这不利于作物自身的生长;灌溉定额相对较小时,上层滞留氮素较多,使得0~60 cm 的氮养分丰富,有利于作物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这与吴娜等研究结论[12]基本一致。
铵态氮是植物吸收的主要氮素形态,吸收量占吸收阴离子、阳离子总量的70%左右。本试验中,铵态氮含量显著低于硝态氮,是由于土壤的铵态氮会通过硝化作用迅速地转化为硝态氮[13]。姬景红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滴灌灌水量可致使土壤有机质及不同形态有机氮含量存在差异,并对土壤的供肥、保肥能力产生一定影响[14]。与沟灌相比,滴灌处理下易分解的氨基酸态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占全氮的比例较高,滴灌效果最佳。张步翀等研究认为,土壤氮素的淋失与灌溉方式和土壤水分含量有关,不合理的灌溉会引起土壤中氮素的淋失,灌水量或降水量越多,氮素淋失就越多[5]。本试验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和灌水量是影响0~60 cm土层中铵态氮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滴灌条件下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高于传统灌溉。
滴灌作为一种先进的灌水方式,不仅可以精确地控制灌溉水量,而且可以进行施肥灌溉,既保证作物可以获得必要的养分,又可以避免养分的淋失[15]。裸燕麦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中氮素存在有不同的影响,滴灌定额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裸燕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裸燕麦以60 mm滴灌定额进行灌溉,可有利于增加土壤耕层的氮素营养。
参考文献:
[1]张向前,刘景辉,齐冰洁,等. 燕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11(2):168-174.
[2]章海燕,张晖,王立,等. 燕麦研究进展[J]. 粮食与油脂,2009(8):7-9.
[3]曲祥春,何中国,郝文媛,等. 我国燕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杂粮作物,2006,26(3):233-235.
[4]贾志锋,周青平,韩志林,等. N、P肥对裸燕麦生产性能的影响[J]. 草业科学,2007,24(6):19-22.
[5]张步翀,赵文智,张炜. 春小麦调亏灌溉对土壤氮素养分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5):1095-1099.
[6]杨开静,王凤新,马丹,等. 滴灌灌水定额对西北旱区春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研究[J]. 节水灌溉,2013(12):12-15,19.
[7]安巧霞,孙三民. 不同灌水量对阿拉尔垦区棉田土壤硝态氮淋失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3):154-157,167.
[8]李菊梅,王朝辉,李生秀. 有机质、全氮和可矿化氮在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方面的意义[J]. 土壤学报,2003,40(2):232-238.
[9]陈晓远,高志红,刘振华. 供氮形态和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及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09,24(6):116-122.
[10]李娜娜. 施氮与灌水对冬小麦土壤水、氮运移及产量的影响[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3.
[11]吴漩,郑子成,李廷轩,等. 灌水对不同次生盐渍化水平设施土壤氮、磷迁移特征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13,27(4):23-28.
[12]吴娜,刘吉利. 不同滴灌定额对春播裸燕麦氮磷钾质量分数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2014,23(9):44-49.
[13]Smiciklas K D,Below F E. Role of nitrogen form in determining yield of field-grown maize[J]. Crop Science,1992,32(5):1220-1225.
[14]姬景红,张玉龙,黄毅,等. 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剖面分布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7,21(6):99-104.
[15]吕殿青,同延安,孙本华,等. 氮肥施用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8(1):8-15.杨笑彦,朱建强. 6-BA与氮磷钾肥配合运用对小麦抽穗期渍涝的减损效果[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0):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