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与当代江苏乡土文学的双向文化互动

2017-02-04刘铮

大观 2016年11期
关键词:当代城市化

刘铮

摘要:江苏简称为“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地跨长江与淮河孕育了包括中原文化、江淮文化、吴文化等在内的多种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众多文化的相互影响之下,江苏地区文学发展迅猛,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乡土文学,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反映城乡变化也成为当代江苏乡土文学的一大重要特征。本文将以此为基础,通过从简单介绍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作为切入点,结合几部代表作品,着重围绕城市化与当代江苏乡土文学的双向文化互动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关键词:城市化;当代;江苏乡土文学;双向文化互动

当代江苏乡土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而根据地域的不同江苏乡土文学也展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譬如苏中地区的乡土文学多以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主;苏北地区的乡土文学则多以描写自然风光、天人合一的内容为主。而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江苏乡土文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与此同时,其也对城市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本文将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当代江苏乡土文学与城市化的双向文化互动。

一、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的简要概述

(一)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表现在外部则直接体现为城市形象,其中包含三大领域分别为以城市建筑、道路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物质文明、以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为代表的政治文明以及以知识文化、宗教艺术等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城市形象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和重要特征,其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经济、政治、市民素质、生态环境等等。而城市文化则指的是人类生活在都市社会组织当中的生存情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加之城市风貌形成的集合体。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城市文化具有复杂性、集聚性以及开放兼容性的主要特征。鉴于其与人类的都市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也有部分学者也愿意将城市文化称之为“都市文化”。

(二)乡土文化

在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繁衍发展历程当中逐渐积淀形成了一种宝贵的智慧结晶,就是乡土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的是,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拥有核心凝聚力的根本原因。在乡土文化当中包含物质性的古建遗存、古树名木等,同时也包含众多非物质性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等,然而无论是否为物质性,其在乡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当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江苏省正是在乡土文化的影响之下诞生了一大批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乡土文学,用以展现江苏农村的乡土人情、民俗风貌,致力于将乡土精神的文化内涵代代传承下去。

二、城市化对当代江苏乡土文学的文化影响

(一)乡村习俗逐渐淡化

城市化其实指的就是国家以及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产业结构等均实现大力发展进步与相应调整,将传统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型社会转变成以工业、服务业等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而在此过程中,乡村经济得到有效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在乡村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其固有的传统民俗风情等也逐渐被淡化,这一现象也集中体现在当代江苏乡土文学当中[1]。比如说在江苏部分地区有专门的乡村“职业伴娘”,负责为各家各户的婚礼提供伴娘服务,这也是江苏的一大乡村婚俗。在庞宇亮的《出嫁时你哭不哭?》当中有着详细描述,比如说新娘在走出家门前其嫁鞋必须穿在爹爹的大鞋子里,并且一定要穿到门口,这样嫁鞋上将不会带走娘家的一块土,避免新娘出嫁之后过于思念娘家。另外还有迎娶的“轿子船”,在船头需要放一个火盆喻义“兴旺”,而在船尾需要放上一只鸭子取谐音“押子”喻义生活“稳稳当当”,而新郎官则需要手捧毛主席的头像站在船头,取吉祥和辟邪的彩头,轿子船上的人只要遇到桥就需要放鞭炮用来敬神。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的传统结婚习俗已经逐渐被淡化,许多传统婚俗已经逐渐消逝。

(二)反映社会历史变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彻底拉开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挡板”,村民可以自由进出城市,感受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文明。而在此过程中许多进入到城市的农村人开始嫌弃农村,这也开始对农村人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比方说在高晓生的《拣珍珠》当中寡妇李大婶经过半辈子的努力含辛茹苦的带大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并且盖了新房子搬进了新居,就在李大婶觉得好日子要来临了,想要为儿子娶媳妇的过程中发生了大麻烦。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姑娘更加向往城里的生活,认为李大婶家房子太小、儿子只会种地没有手艺、进不了工厂是个“呆人家”,家里没有靠山没有出头的机会等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与李大婶的儿子定亲。这令李大婶非常气愤,觉得自己的儿子是一个老实巴交、勤快节俭的庄稼人,长相、力气也不差于其他人,只因为种田而白白遭受别人嫌弃[2]。高晓声在《拣珍珠》当中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尴尬境地”,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想要离开家乡,而留守在农村的朴实憨厚的农民反而成为别人嫌弃和嘲笑的对象,通过作者在文中对乡村的书写,向人们展现了历史的变迁,进而引发人们对农村与城市发展的深入思考。

(三)农民离乡题材增多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江苏地区的自然经济逐渐受到城市文明的冲击而慢慢开始瓦解,直到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之后,近代商业文化迅速攻占各大乡村,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村民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大都市当中寻求自己的梦想和生存之路,因此在城市化的影响之下,江苏乡土文学当中有关于农民离乡进城赚钱的题材越来越多。比如说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描写的就是中年农民陈奂生常年饱受贫穷的困扰,在村里有着“漏斗户主”的称号,但是在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动之下,党和政府放宽了对农村的政策限制,陈奂生的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并开始进城从事卖油绳的小买卖,希望能够用赚来的钱买顶能够保暖的帽子。结果陈奂生的油绳虽然卖完了,但是其还未能去买帽子就已经着凉,并且栽倒在车站候车室里,随后被路过的县委吴书记发现并好意安排其住进招待所当中。第二天生平第一次住招待所的陈奂生战战兢兢生怕弄坏了房间里的东西,当结账时陈奂生得知睡一晚竟然要五块钱时立刻大吃一惊,随后又觉得愤然最后在房间里“大搞破坏”,当回到村里以后由于其坐过县委书记的车和睡过五元一晚的招待所,陈奂生在村里的地位大大提升[3]。在这部短片小说当中,虽然陈奂生进城的时间比较短暂,但是高晓声利用白描的手法和细腻的笔触,将农民常年生活困苦需要精打细算过日子与城市物价高、人们生活精致之间的矛盾活灵活现的勾勒出来,展现了城市化发展中农村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差异。

(四)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在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当中,人们大肆破坏生态环境,暴力掠夺各项资源以便发展经济,原本美丽淳朴的乡村风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赵本夫的《黑蚂蚁蓝眼睛》当中正是由于大力开展城市化建设,使得黄河决堤对女寨主柴姑等扎根在乡村土地上的人原本的生活造成巨大冲击,冲垮了乡村原有的秩序与文明,柴姑后期成为了整天咀嚼蚂蚁的蚁王,与乡村有着浓厚情感的天生决定与黄河大堤相伴到老,而黑马也来到了荒原决定爬到树上安居。随后在赵本夫的另外一部作品《天地月亮地》当中也描写的是在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人们开始重建家园的故事,用自由的笔法描写出村民淳朴善良的天性与城市文明之间的残酷斗争。

三、当代江苏乡土文学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一)开始关注社会问题

在当代江苏乡土文学当中,赵本夫一直致力于使用现实主义笔法描绘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发展问题。在其《即将消失的村庄》当中,描写到溪口村已经十多年没有建过一座新房,但是却倒了几十座几十年上百年的老屋,并且还会有不断倒塌趋势。甚至在未来的某一天,整个溪口村会彻底消失。书中写到溪口村历史上有过多次如瘟疫、饥饿、匪祸等各种各样的灾难。但灾难过后,人们不管逃离多远,最后还会扶老携幼重新回到溪口村重建家园[4]。这在城市化进程深入发展下,许多村民外出打工发了财,虽然村民的日子富裕了可村子却空了,农村中只剩下一些老弱残疾,随着老屋不断倒塌老人相继离世,身为村长的老乔每天的工作就是料理后事。从《即将消失的村庄》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城市化发展当中,老弱病残“留守”问题等日益严重,村庄逐渐颓败,作者一方面在反映时代变迁,另一方面也逐渐引导世人开始关注“农村留守”等社会问题,而这也成为当前现代化发展当中必须解决的一大社会现实问题。

(二)倡导回归自然人性

受到城市化的影响,现代城市社会当中的拜金主义、金钱主义等也逐渐侵染到原本民风淳朴的乡村当中,譬如说《拣珍珠》当中大儿子对象的悔婚正是觉得大儿子只会种田,一辈子不会有出息,于是最终找了城里的一个工人结婚。但越来越多的作者此时借助当代江苏乡土文学,开始提倡人们回归自然本性,坚持道德底线。比如说在赵本夫《即将消失的村庄》当中,作者提倡的坚持本性、安分守己的观念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主人翁老乔身上。身为溪口村村长的老乔,中年时丧妻,但即使是在面对满村的留守妇女,老乔任然能够守住道德底线不受诱惑。村众有一个因为结婚多年无法生育而被迫离婚的女人刘玉芬,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能够生出孩子,于是想方设法地勾引老乔,但老乔依旧“坐怀不乱”不为所动。在赵本夫另外一本《无土时代》当中,留守在乡村中的村长方全林,与老乔一样也是面对满村的留守妇女,但始终坚持安分守己的本性,没有做出任何有悖道德伦常的事情。在赵本夫笔下的村长都有着善良正直、约束力、自律性比较强的形象,廉耻观念非常重,这也是赵本夫想要透过作品向世人传达的做人理念[5]。

(三)保护还原农村生态

在《无土时代》当中,赵本夫描写了一出钢筋林立、到处闪烁着霓虹灯的现代都市向原始、纯真的乡土转变的过程,在小说当中许多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将抹去身上全部的土气、丢掉“农村人”的标签作为其一生奋斗的目标,而越来越多生活在钢筋水泥之后的城里人却开始向往大自然,小说描写了在现代都市当中,几个文化人和民工追逐自然,试图在城市中种满麦穗、豌豆等农作物以改变现代城市所处的“无土时代”,向人们展示出即使身处城市生活却依旧向往大自然的浪漫诉求,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乡村文化、对古朴农村的深深眷恋之情,彰显其浓郁的乡土情结[6]。在《名人张山》当中赵本夫同样使用现实主义笔法,描写张山是一个村里公认不太靠谱的人物形象,其小时候喜欢调皮捣蛋,经常对老且搞许多恶作剧,譬如在其睡觉的被窝里放蛇等等,但是在张山长大之后离开家乡把山货带到城市销售并且赚了许多钱,后来在张山的带领下村民陆陆续续发家致富,对张山也越来越看重。而在后来张山带着教授和博士进山想要开发的过程当中意外发现山洞中古老的生殖图腾,在张山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借助生殖图腾开发旅游项目的计划,而老且则对其表示出担忧。虽然在作品的最后老且还是没有能够阻止张山的计划,但是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合理开发的思考,而这也是未来城市化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化的影响之下,当代江苏乡土文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其关于农民离乡的题材也越来越多,虽然农村经济得到切实发展,但是在与城市化融合之后原本许多农村习俗被逐渐淡化、农村样貌发生巨大改变,农村原有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反过来,当代江苏乡土文学也越来越关注社会问题、对保护和还原生态环境等给予更多关注,同时也在大力提倡回归人类的自然本性,这些也对日后的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城市化与当代江苏乡土文学之间有着强烈的双向文化互动。

【参考文献】

[1]程光炜,丁帆,李锐.乡土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与乡土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纪要[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49-67.

[2]李明燊,杨明宇.消费时代的审美惰性——论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城乡对立化叙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33-38.

[3]刘依,黄美蓉,王丹丹.评《城市化进程与乡村叙事的文化互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275-278.

[4]许心宏,王颖.乡土漂移的文化怀旧与城市化叙事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85-90.

[5]李徽昭.试论基于城市化进程下的乡土文学表征——新世纪乡土小说书写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651-656.

[6]陆娴.浅析江苏当代的乡土文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6):22-24.

猜你喜欢

当代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三个转向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辽宁省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负荷的交互响应研究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当代》背后的当代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