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网络化教学模式探讨及优化探究
2017-02-04薛成
薛成
【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更新,网络化教学已经逐渐的成为了教育领域,一项全新的教学方式,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将网络化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就成为了初中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初中物理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初中物理教师应适应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将网络化教学模式科学有效的融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是一项效果较好的教学途径。本文将对初中物理网络化教学模式探讨及优化做出简要分析,旨在于更好的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 网络化教学 模式探讨 优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52-01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网络化教学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项全新的教学模式。物理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正确教学方式尤为重要,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将网络化教学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对网络的认知,通过网络教学的物理教学,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改革方式。将网络化教学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与锻炼。
一、初中物理网络化物学模式的指导意义
在新课标改革的影响下,教学模式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电子网络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将网络化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发展方向。网络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更新快捷的优势,并且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因此,网络化教学模式极为适合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将初中物理课堂与网络化教学有效的融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构建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主导的初中物理课堂,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只有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发,利用网络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物理课堂,才能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初中物理网络化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
依据我国当前的物理教学现状,初中物理教学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然而,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因此,将网络化教学模式融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就成为了初中教育机构的一项全新的改革动向,在初中物理网络化教学模式实际应用中,就需要初中物理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1]。首先,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来提出相关的问题。来改变一成不变的物理课堂,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充分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中的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创设初中物理学习情景。在通过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其次,在初中物理网络教学中,物理教师还应该通过教学媒体,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利用网络媒体搜寻与学习相关的学习信息,并且做出深入的问题研究,来达到提高物理能力的效果[2]。
三、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及优化
在初中物理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中,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是初中物理教师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网络化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就是需要初中物理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但是,在教学情境的应用中,初中物理教师应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目标设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将网络设定的教学情境优化到最佳状态。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利用其优质的制作技术以及制作平台,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课件,对学生进行教学[3]。在充分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前提下,来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的求知欲,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成绩。在初中物理网络化教学模式中,需要初中物理教师不断的更新观念,对初中物理网络化教学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及时的进行优化,才能够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进步,网络化教学已经逐渐的被教育界所接受,将网络化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已经成为了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初中物理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合理的利用网络化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激发,才能够更好的发挥网络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朝霞.中学物理网络化教学模式及策略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7,(8):74-75.
[2]舒信隆,陈刚,戴放文等.利用网络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物理教学探讨,2004,22(21):44-47.
[3]张建英.初中物理网络化教学模式探讨及优化策略研究[J].科技广场,2006,(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