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

2017-02-04张文利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一节课解决问题经验

张文利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47-02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摆在所有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长久问题,有许多专家学者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这一问题仍然是一线教师在现在以至于将来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展和完善。 究其原因,每位教师在他的教学经历中要面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就学生而言,他们既具有个性发展的一面又具有阶段性发展的一面,同时不同地域的教师还要受到教学软硬件的限制,所以说每位初中数学教师要权衡多方面因素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从另外角度讲,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随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习经验在每一节课都要制定出不同的方法。在学习多种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的同时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应凸显出具有自己课堂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学习诸多的成功的课堂教学的经验中,有许多教师很迷茫,经验学了、认真做了,为什么课堂效果的收效却不大,课堂放开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却散了。基于种种现象,就我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总结的点滴经验在这里做以简单总结。

一、恰如其分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节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一个成功的导入是让学生感觉到他熟知的生活,可使学生迅速投入到课堂中来,对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将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快事了。一位合格的数学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他们没有主次之分,他们都是教学的重要过程,有的教师认为新课引入就是一句话的事,不用在这个环节中做什么文章,其实则不然,抓住了导入,也就抓住了学生学习这节知识的思想,使其产生好奇、联想、以至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想导入成功,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参照教材还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以至于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数学知识入手,充分准备语言、实践活动、问题等,使导入直接、易懂,这样学生会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把精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函数知识时,抛开了教材中的“汽车行驶路程、时间、速度关系”来导入本节课的。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新组织了“数学课代表发放数学作业本”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学生非常理解“课代表手中的作业本和发给学生人数之间的变化关系”,利用这一学生身边的数学作为导入新知识的问题,学生将对教师引导其进一步学习具有期待性,继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注重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

数学教学中每一节课知识内容导入之后,是单刀直入地进入教材中的知识点还是教师应准备相应的问题或是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探究新知呢?我觉得要想抓住学生的思想,使得学生能够把精力完全放在学习中———主动学习,教师应精心编排问题或创建实践活动,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一节知识时,创建出“拼、折、量”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主动探究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通过这样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经历了实践、猜想等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例题的提出,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给自己带来的学习快乐。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每一节课时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出符合实际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兴趣,发展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要求教师出示的问题不能是单一的用刚刚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应该多样化,最后教师应强调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概括出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导学习勾股定理应用一节知识时,首先向学生出示的问题是:求学校旗杆高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空间,全员参与展开讨论,有的同学把其看作实践问题,“放到量长度,爬上去进行测量”等等,所有同学都有言可发,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结合学生总结的不同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问题引导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耳目一新,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学生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四、注重问题建模,锻炼学生归纳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是感觉数学问题太多、太杂、太乱,问题做不过来,做得让人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注重一节知识内容的传播,在备课时应该精心准备相关问题,把某一类问题的某一个易理解、耳熟能详的问题作为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模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再遇到这类问题就能把其概括为问题的基本模型,解决问题。例如:“有若干个小孩,若干块糖,如果每个小孩分3块糖,则剩4块糖,若每个小孩分4块糖,则有一个小孩分不到4块糖,问有多少个小孩多少块糖?”在实际教学中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基本模型,那么相关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是“小孩分糖问题”。学生很容易对问题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也觉得数学问题不乱、不多、也不杂了。学生会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对问题产生兴趣,学生还会在自己独立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归纳问题、总结问题。

五、注重当节课练习题的提出,拉近问题与学生的“情感”。

传统的巩固练习是针对该节课的知识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或是拓展、层层深入地把问题出示给学生,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是利用当堂课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去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巡视、指导、提问,表面上学生们都在参与学习,但实质上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原因是每一节课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利用一定时间去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问题不新颖也不具趣味性,学生们会感觉乏味,动笔做问题的少了,做得厌烦了。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出示巩固练习问题时尽量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趣味性,使学生对问题感兴趣,每一节课都期待着教师向他们出示问题,每到这一环节时学生们有的是自言自语,有的是相互议论,“看看还有啥事”(即问题),这就是我谈到的“问题”与“情感”。谈到情感有的人认为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事情,学生与数学问题之间还有什么“情感”吗?在这里我说的情感是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教师所出示的问题感兴趣,喜欢这些问题,主动去探究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要精心编排巩固练习问题,使每个学生对问题都有可触及性,学生与问题就像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与足球的关系,达到“快乐足球”的良好课堂效果。例如: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勾股定理应用一节内容时,我设置多道学生可实践、全员参与的练习题。练习1.每名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和量角器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以3cm和4c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找出它的斜边长是多少?这样的问题无论学生采用量的方法还是计算的方法,他们都会很有兴趣地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练习2.拿一个已知底面直径和高度的圆柱体水杯和筷子,让学生求出杯内筷子的最大长度。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感受到问题就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主动探求过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认真的去思考而且还能动手亲自去操作,当筷子与水杯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时杯中的筷子最长。可能不同思维的同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是全体同学都能采取不同的方法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练习题,拉动了学生与数学问题的“情感”。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不是教师只是针对几个优秀的同学去教学,也不是教师去辅导几个差生,也不是教师去刻意的去调动课堂氛围,使课堂变得“热闹”。它应该是教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识水平,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把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进行相互转化,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中出示的数学问题学生都能全员参与,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索和问题的解决过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言堂”和“死水一潭”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一节课解决问题经验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两只想打架的熊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