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文学中“下午茶”的研究:缘起、意义及其彰显

2017-02-04吴敏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1400

福建茶叶 2017年2期
关键词:下午茶英美饮茶

吴敏(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郑州 451400)

英美文学中“下午茶”的研究:缘起、意义及其彰显

吴敏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郑州 451400)

本文介绍了“下午茶”的形成历程、“下午茶”在英美文化中的存在意义,并从小说和诗歌、散文两方面分析了英美文学中“下午茶”现象。

英美文学;“下午茶”;小说;诗歌;散文

提到“下午茶”,一般人会立即联想到“英伦风情”。这种满具异国情调的饮茶文化的确是从大不列颠国传向全世界。英国人不仅通过这种在下午四点固定下来的餐饮习惯向世人诠释着何谓经典和优雅,而且也把饮茶这一看似平常的举动作为展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的平台。

1 “下午茶”的形成历程

“下午茶”的历史演绎其实经历了一个由“红茶皇后”引领饮茶风潮再到公爵夫人创造“下午茶”的过程。“红茶皇后”是指于1662年嫁给英王查理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皇后,这位皇后嗜好饮茶,即使出嫁后依然故我。在当时茶叶价比黄金的年代,她的陪嫁中就有约二百磅的茶叶和大量精美的中国瓷制茶具。当欧洲贵族发现这位身材苗条、容颜姣好的皇后常常饮用一种琥珀色的液体时不免好奇。尤其是这种饮料不仅不会如酒水般让人醉倒,反而会令人神采奕奕,这更加让当时还对茶甚为陌生的欧洲人充满探究欲。随着凯瑟琳皇后不时邀请宫庭贵妇在后庭品鉴红茶,这种来自古老东方的饮品及其附属的精美茶具逐渐在欧洲上流社会普及开来。由于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凯瑟琳皇后苗条的身材之所以保养得宜,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坚持饮用红茶;同时,鉴于茶叶在那个年代昂贵的身价,通过饮茶展示身份地位的做法成为喜好“低调的奢华”的英国人的首选。于是本土无茶的英国成为欧洲率先形成饮茶风尚的国家。

至于“下午茶”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饮茶习俗则要归功于一位贝德芙公爵夫人的首创。十八世纪的英国人享用晚餐的时间一般在晚八点左右,距离午餐时间过久,导致下午四点左右时极易产生饥饿感。这位公爵夫人于是每到下午四点就会吩咐仆人准备茶水和点心。久而久之,这一习惯渐渐被其他人效仿开去,慢慢形成了后世著名的“下午茶”惯例。

2 “下午茶”在英美文化中的存在意义

“下午茶”起源于皇室与贵族,加之最初获取的艰难与昂贵,因此早期的“下午茶”代表着奢华、典雅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内涵,是身份地位的另类展示。到了茶叶大量入境,普通市民阶层同样能够轻松获取时,虽然茶叶本身的金钱价值有所降低,但其在时间积累过程中打上的文化烙印却保留了下来。以至于“下午茶”跳出了本身商品交易的范畴,成了一种文化形式,一种东方与西方文明交织后本土化演变的西式茶文化的代表。而当习惯变成自然后,利用下午茶时间开展社交的文化特点被进入工业文明后的西方人重点突出出来,参与“下午茶”聚会成为西方人展示个人修养、人格魅力的场所。这样的变异一直保留到现代社会,是“下午茶”在当今英美文化中新的存在意义。

3 “下午茶”的文化价值在英美文学中的体现

3.1 英美小说中的“下午茶”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及深受英国文化影响的美国,二者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文化现象就是“下午茶”在小说中的频繁出现。与中国人饮茶并不刻意讲究时间和地点不同,英美国家的“下午茶”作为一种以饮茶为名、行社交之实的特殊社会与文化现象,其背后更多体现的是英美人的文化属性、民族性格或人文生态。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下午茶”是英国上流社会人士打发时间和彰显身份的重要场景。在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这样的画面也曾经出现,虽然没有直截了当的描绘,不过通过柯林斯一番志得意满的谈话表现了出来“说老实话,她老人家邀请我们星期日去吃茶点,在罗新斯消磨一个下午,我一点儿也不觉得意外……”从这段话中能够看出,吃茶点在当时英国人心目中仍然具有相当的正式社交场合内容的意味;而“消磨一个下午”从侧面印证了下午茶文化在英国上流社会中的盛行,因为奴性十足的柯林斯显然对于其恩主咖苔琳夫人邀请的下午茶深感荣幸,认为受到了相当的抬举;而能够打发一个下午时间的茶点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仪式感,展示了邀请人与被邀请人的重视态度。

即使是到了班纳一家因为柯林斯即将继承班纳先生的财产而不得不举家搬迁到更加偏僻、狭小的乡间居所时,尽管未来必将面对窘迫的生活场景而让全家人显得沮丧,然而每天的下午茶时间却依然雷打不动。这一情节通过一场对比式描绘趣味十足地展示了出来——咖苔琳夫人因为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的感情问题而突然造访班纳家,可班纳一家正在为了搬迁一事整理杂物,唯一的客厅中一片混乱。虽然圆桌上仍然摆放着精致的茶壶、茶杯,仿佛与平日的下午茶时间没有两样,可是沙发上堆着吉蒂的书籍,圈椅的椅垫下塞着玛丽的音乐盒……当傲慢的咖苔琳夫人踩着庄严的步伐进入班纳家杂乱无章的客厅时,班纳家既吃惊又尴尬,为了掩饰局促不安,班纳夫人慌忙给咖苔琳夫人递上一杯茶。端着茶杯的咖苔琳夫人倨傲地坐进圈椅,可椅垫下的音乐盒却不识趣地响起音乐来……原本应当弥漫着紧张空气的班纳家客厅此刻顿时充满了喜感,虽然班纳家的每个人都根本不敢笑出来。这样一个矛盾十足的小说情节充分说明了下午茶已经彻底地侵入了英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在繁华都市如伦敦,还是在偏僻的乡村尼日菲。不管是上流社会的代表人物咖苔琳夫人,亦或是世俗乡绅如班纳一家。“下午茶”不仅已是英伦三岛国民们每日不可或缺的饮品,更重要的是其背后代表的东方古老的传统文化已经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水乳交融,再分不出彼此来。

在另一位英国著名作家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下午茶”不仅起到了介绍文化背景的作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烘托出了人物个性特点。比如幼年的简爱在被送到慈善学校后时常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但她最喜爱的老师“坦普尔小姐”却时常对她伸出援手。有一个情节这样描绘她——“巴巴拉,”她(坦普尔小姐)对应召而来的佣人说,“我还没有用茶呢,你把盘子端来,给两位小姐也放上杯子。”盘子很快就端来了,在我的目光中,这些放在火炉旁小园桌上的瓷杯和亮晃晃的茶壶多么漂亮!那饮料的热气和烤面包的味儿多香!此处使用了间接描写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视觉内容描写了处于底层社会的英国人生活中的下午茶场景。除了表现下午茶文化已经和英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状态外,还通过教师对两个孤儿不露声色的同情和照拂衬托出她内心的宽厚与慈爱。

深受英国文化影响的美国在其文学领域作品中也时常出现“下午茶”的场景,比如被美国著名诗人亨利·朗费罗誉为“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下午茶”场景同样有所体现,只不过显得与其发源地英国略有差异——“圣克莱尔站起身来,若有所思地在走廊上踱起步来,外面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以至于午茶铃响也没有听见,直到汤姆提醒了他两遍,这才回过神来。整个午茶时,圣克莱尔都满腹心事,思绪重重。喝过午茶后,他、玛丽以及奥菲利亚小姐各自走进客厅,谁也不开口说话。”从这段文字描写中不难发现,美式下午茶模式已经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午茶铃响”说明了美国人享用下午茶时没有英国人那般过多的贵族气质——首先,茶点不再由仆人特意端到客厅供主人们享用,而是主人听到铃声后自己去餐厅;其次,铃声的存在说明此时的美式下午茶已经成了常态化,在美国人生活中既重要又寻常,少了英式下午茶中残存的奢侈感、仪式感,显得更加亲民、贴地气;第三,“午茶铃”的出现让美国人性格中更多的随意性显露无疑,铃声响后就有下午茶可用,但用与不用全在个人意愿。不过与英式下午茶保持了相同内涵的则是,美式下午茶同样是美国人开展社交的重要场所——“谁也不开口说话”说明了下午茶原本是要“开口说话”的场合,也就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场所,这恰恰是人的社会性的展示,也就是在下午茶开展社会交往。

3.2 英美诗歌、散文中的“下午茶”

相较于小说中更加丰富的故事性,诗歌、散文中的“下午茶”描绘显得更加富于艺术性,有时更加隐晦,其背后的深意更多。比如“一点一点地吃着烤面包,在叹息声中等待茶凉。”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歌中的语句,正常情况下,“下午茶”时段里饮茶、吃茶点的过程应当是个享受难得的放松时光的时刻,此时的人应当情绪稳定,甚至多少能够产生一些愉悦的感受。然而诗人却用了“在叹息声中等待”这样微妙的用语,表面上看似乎是因为茶汤过热无法下咽,只能稍感不耐地等待温度凉下去。然而,诗人写此诗的目的是描写爱情,描写“情人们等待喝茶”的场景。因此,此处“在叹息声中等待”的并非是字面上写的“茶”,而是其背后引申的含义——爱情、爱人。

而另一位著名诗人拜伦对茶的偏爱更甚,这位几乎算得上嗜茶的诗人将中国茶比喻为“泪之仙女”,诗人会因为它而伤感,认为它比希腊神话中拥有预言能力的卡珊德拉更加灵验。诗人称饮用过这样的“泪之仙女”后就能易于“兴叹”,也就是说饮茶能够带给诗人以灵感。至于和拜伦齐名的诗人雪莱也曾在诗歌中将茶捧上至高的地位——“那药师医士抱怨的饮品,而我会不顾劝诫大口痛饮”。甚至在面对死神降临时,还“将抛币决定为饮茶而死谁第一”。

在散文中对茶推崇备至的乔治·吉辛曾在其代表作品《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亨利莱克洛夫特的一生)如此描写他对“下午茶”的情有独钟——“等着茶盘,或者在喝茶的时候,这些是我最为享乐安闲的感觉。随着茶壶的出现,浓郁的香味飘然吹进我的书房里面,多么美妙啊。”仅仅是看着这样的文字描写,读者已然能够在脑海中描绘出作者在茶香四溢的书房中翩然陶醉的影像,甚至能够在内心中与作者产生相同或类似的情感体验。

4 结束语

“下午茶”是起源于英国,流行于世界的西方茶文化的典型内容之一。这种与东方古老茶文化深刻结合的西方文化类型在英美文学中大量存在。研究英美文学中的“下午茶”不仅是单纯地了解文学创作的特色,而是通过“下午茶”这一独特角度发现西方文学中具有异域风情的文化特色,进而更好地从文学中理解英美文化中的民族性与人文生态。

[1]崔宝衡.比较文学:跨文化的文学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2):35-36.

[2]聂珍钏.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 (1):12-22.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功能理论视角下的河南省名胜古迹名称翻译研究》 (编号2014BYY023)和《顺应论视角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研究》 (编号2015BYY016)的阶段性成果。

吴 敏(1984-),女,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下午茶英美饮茶
下午茶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四季饮茶与健康
英式下午茶
准备下午茶
英美常见表达
月下饮茶
来喝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