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公共艺术中茶叶文化的应用
2017-02-04王红月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王红月(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地铁公共艺术中茶叶文化的应用
王红月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地铁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日渐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在进行公共艺术展示中融入茶叶文化,可以让我国所独具的茶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可以让人们对于茶的认识更加深化。基于此,本文就地铁公共艺术中茶叶文化的应用进行分析和应用,以期能够为茶叶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借鉴,为公共艺术的优化、提升提供参考。
公共艺术;茶叶文化;文化传播
地铁公共艺术在于适合大众口味,群众视觉,而茶文化的特点在于传统艺术,以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为底蕴,地铁公共艺术与茶文化的结合,唤醒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大众心目中的位置,视觉感觉更是激发了传统思想在群众心底的涌动。在技术、文化发展的今天,地铁公共艺术茶文化的应用,不但能够唤醒中年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情思,更能使现在“初出茅庐”的青年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 地铁公共艺术创作原则
1.1 地铁运营环境对公共艺术创作的特殊性要求——安全、便捷、舒适
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而产生,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公共艺术则应该是满足大众的情感视觉需求,具有大众性。艺术的呈现能够让不同欣赏水平的人得以更好地融合,让人们对于艺术的感悟趋于相同。地铁环境的公共艺术具有特殊性,首先是安全性,安全是地铁对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不论从地铁设施及运营情况来讲安全是基础要件,而地铁中环境对公共艺术的安全要求艺术的形式不能过于张扬及个性化,应适合群众口味,养眼的视觉观念对大众影响更深刻,也能得到更多群众的认可。其次应当具有便捷性,地铁的便捷运营不言而喻,准时的车隔,固定的车次,行驶快捷,少换乘,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而快捷的同时考虑到公共艺术的创作,对于地铁的整体性,以及进入地铁的新鲜感,养眼的视觉,高速的运转公共艺术的环境让人们对快捷的地铁交通有了新的认识;再次,应当具有舒适性,在保证安全快捷的同时具备舒适性相当于锦上添花,环境设施视觉享受,人与人之间的碰触中虽多磨合,但公共艺术让地铁给人以轻松、温暖如家的感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及时拥挤也是一种家人间相互逗趣的快乐。这就是公共艺术环境的魅力所在。
1.2 地铁公共艺术受众人群的特点是创作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地铁中聚集的人群从年龄阶层来讲是最广泛的,从呀呀学语的婴儿到耄耋之年的长者,从文艺青年到专家到学者,各种层次的人都需要乘坐地铁,针对这样的大重群体,做好公共艺术的创作显得更为困难。高频率坐车的人群,公司白领、企业蓝领、各行业的中低层服务者,在经过一天的工作后,疲倦、困乏深深来袭,在公共艺术中,轻快、放松的旋律,与幽默搞笑的舒适氛围,会令身心疲惫的工作者们感到一丝欣慰。而通常的早晚高峰让这些人群又显得无所适从,地铁的公共艺术则需更多缓解压力,愉悦身心的画作打动人,而表现出民族特色、地域风情的地铁公共艺术对那些异地打拼的青年人更多的鼓舞和亲切感。舒适性和对普通大众的心理刺激,能够宣扬艺术的同时让更多人爱上地铁的公共文化,让这种层次丰富,文化广泛的地铁文化能够反映出包罗万象的内容,体现出人文胸怀的宽广、地域情怀的深重,让人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并为之奋斗打拼,干劲十足。
1.3 地铁公共艺术创作的文化多元性
地铁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从国外到国内,从地域到种族,我们曾对多个国家的地铁文化进行调研,多数国家的地铁文化都是具有本土性,不同城市经济政治发展的情况不一,各个时期地方政府推出的政策文化不同,都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公共艺术则是在展现出本城市精神面貌的前提下,发展城市中的特色经济,宣扬城市的和谐理念,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艺术创作的广泛性和宽广性,在这基础上,有效的创新意识能够使文化深化,艺术中点缀的文化是更丰富多彩的,更细致传神,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属性、规划、特产与市花。根据城市的定位,在文化中夹杂公共艺术,让城市的发展多元化,文化底蕴应运而生。
2 地铁公共艺术中茶叶文化的应用
2.1 地铁空间环境艺术方面
地铁的空间环境因其具有特殊性而对艺术的要求很高,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茶文化发展的今天是能够与空间设计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依托的。茶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和理念更实在空间设计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道家讲究的是抽象派,将简单的事物抽象形成具有哲理的绘画在地铁的空间环境中加以展示,必定使地铁环境在保持简洁舒朗的感觉。抽象画的整体风格又使人能够浮想联翩,心潮澎湃,即使不能整体远观抽象画作,也能在局部的启发下思索良久,人的思维在闲思时而更加敏捷,多思也能让思维更加谨慎。整体的空间感及画作的艺术氛围是在地铁这种连续性很强的墙体表面所唯一能表现出来的,地铁空间环境和茶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但能够宣扬由于科技发展而渐渐没落的国学,更能在空间感中使大众得到心灵和艺术的升华。地铁的便捷是任何交通工具不能替代的,优秀的乘车环境也是以便捷的乘车体验为第一要务,在茶文化中儒家思想宣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乘车人与地铁的和谐统一将是地铁空间环境对茶文化适应的又一充分诠释。这样的有机结合,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是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结合。
2.2 导向标识系统设计方面
中国的地铁虽发展迅速,但其时间较短,因此,在对比国外的地铁导向标系统存在视觉点不清晰、信息传达障碍或混乱的现象,导致信息干扰无法快速明确导向标识。在地铁这样一个大众群体里,人员的过于广泛对于导向标识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障碍,实践永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很多国家和城市都会因为导向标识系统的不完整而造成不明确的指引,造成了时间的耽误或走了很多冤枉路。中国是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撑的国家,传统文化发展了三千多年并未倒掉,肯定有其精华和精髓在里面。导向标识系统也可以结合中国的茶文化艺术,从色彩的搭配中区分醒目导向标识,从茶文化的循序渐进和谐统一中设置标牌主次、标牌顺序,茶文化的传统字体为毛笔字,用毛笔字撰写字体的大小,标识的颜色运用色差的反差使标识牌更加醒目,但通过人与自然的结合,使标识牌虽醒目但并不刺眼。导向标识的友好指示是指标识牌的位置和设计在人性化范围内进行设计,人性化是指在一点条件下符合人们的常规认识和舒适的摆放位置,设计感符合人的感觉,使人们在看到后感觉不突兀,甚至在舒服的同时加些适当的创新和幽默感,这将是导视标识系统的终极发展目标,也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根本方向。
2.3 实用设施的艺术化方面
实用设施的艺术化是空间环境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扶梯、门窗座椅、售票机灯箱、橱窗、垃圾桶等均可以艺术化处理,这些措施在进行艺术化处理的同时,不但可以夸大原本的小空间,让视觉更加宽阔,还能美化地铁环境。设施设置的别致能提高乘客的使用体验,增加孩童的使用兴趣,便捷、体验性强的地铁更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科技的发展也是使用措施的一个方面,将个人用户手机与手机卡的有效结合,将给乘客带来更加优越的乘车体验,更加便捷的乘车服务,更加精准的乘车定位,这将是使用设施艺术化与科技化的真实体验。艺术化地铁的实用设施如此美妙,将地铁设施进行艺术化处理则可以让其设施的应用更加具有特性。这就要与茶文化相结合,传统的茶文化给人一种自然修身颐养天年的感觉,深深地有种禅意围绕,将实用设施与自然景物结合,让人们在地铁中如置身自然中,心平气和、休闲宁静,将自然风应引入室内,使室内更增添了独特的景致,绿色植物的蓬勃生机,空间的灵动感,如此丰富的风格特色,让我们对茶文化与实用设施的结合甚为期待。
2.4 传媒广告系统设计方面
传媒广告一直是地铁的一种特色,不论是介绍地域人口还是风土人情的,宣传城市的口号,传媒广告更是重要手段。广告一直以来也不是以数量取胜的而是质量。一则能深入人心的广告一直都是有着文化气息和文学底蕴的传承。因此,要提高广告系统设计还是要提高地铁广告的设计水平和艺术水准才是问题的关键。粗俗的地铁广告不但不适应地铁的舒适环境,更能够给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造成严重的污染,让人们对地铁广告有抵制情绪,其后果得不偿失。我们呼吁在文化发展尤为突出的今天,广告一定要有创新、教育意意,高水准、高水平、有文化底蕴、有历史的渊源流长,这样才能适应我们大众的口味,适应传媒广告系统的设计方案。在广告中夹杂着一些茶文化的传统教育思想是现代家长所追求的。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儒家思想已经被现代科技所替代,新一代的青年已经逐渐淡化中国传承了三千多年的传统,在这种危机意识中,国学教育应运而生。这是对新一代一种传统思想的补偿,如果在地铁中加入茶文化元素,定会被群众所喜爱,被社会所承认。
3 结语
茶文化在地铁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为茶文化的生机焕发提供了重要的根基,也是公共空间发展与茶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形式。相关人员更加需要对地铁公共艺术中茶叶文化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让茶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让茶文化源远流长。
[1]舒悦.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策略探究 [J].包装工程, 2016,12:93-96.
[2]卢斌,余其彦.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必要性及其原则——武汉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向度研究[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3,04:12-15.
[3]鲍宁.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产业旅游——以北京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J].中国市场,2013,04:40-45.
[4]凌云.地铁公共艺术的功用性——以杭州地铁艺术墙为例[J].包装世界,2013,02:85-87.
[5]龚永新.三峡茶文化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兼论茶文化的当代创新发展与未来走势预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05:1-5.
[6]夏良玉.论我国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69-77.
[7]龚永新,黄 亮,张耀武.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农业考古,2015,02:12-16.
河南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号2014BYS011地铁换乘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
王红月(1991-),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铁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