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2017-02-04刘凡凡周雨风伍林生重庆医科大学重庆400016
刘凡凡,周雨风,伍林生(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0016)
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刘凡凡,周雨风,伍林生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0016)
本文主要介绍了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茶文化的具体内涵,接着文章结合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出了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
茶文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
1.1 从内涵到形式的变化
复杂多变的环境使得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以往的教学大不相同,当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要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为此,高校要有效地开展有关改革活动。以往学生学习的能力较为有限,在展开具体的思想活动时,很多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展开时代教育和相关的品质教育,相关的工作形式也十分简单。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接受到的信息渠道十分广泛,已经不是教师所能够控制和预料的了。然而学生在面临这些千奇百怪的内容时,也缺乏一定的筛选能力。思想教育十分复杂,这不仅使得教学难度逐渐加大,这也需要教师根据当下的新式变化,进一步调整教学的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变化影响了当下的教育目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于教学内涵的追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长久以来,为学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是人们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些都是关键性的问题。但是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更多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规范做人、踏实做事,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即可,然而当下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却不止于此,而是需要人们有更好的创新能力,需要充分地尊重大学生的基础能力,这就使得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走向切实有效的行为引导教学。
1.2 从单一到整体的变化
在以往进行教育活动时,主要从几个方面出发。一个是教育学生对自我品德进行完善,不断地修正自身日常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学生对集体、社会和国家有一个充沛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能够团结同学、积极维护集体的利益,拥有热爱国家的信念。
这些虽然都是正确的、积极的,但是总体来看,还是较为单一。当下的社会环境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重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一方面要认清楚自己的信念,完善自己的价值观,拥有热爱集体的意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拥有对待事物正确的态度。教学上有更加全面的要求。学生的成长环境日趋复杂,在当下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
2 茶文化的具体内涵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甚广,且纵向来看,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经久不衰。茶文化作为在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唐代的陆羽就对茶艺及其文化进行了精妙且系统的总结,汇聚在《茶经》当中。其中总结并影响了文人墨客对儒、释、道三家哲学智慧的思考,倡导祥和、宁静、神怡与本真的结合,以此来作为参透茶文化的基础。
茶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哲学韵味,以儒家思想为例,其中坚持儒家文化中的“仁”,倡导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并以自身饱满的热情以及容乃百川的精神去形成独特的茶道精神。无论是性恶论还是性善论,都倡导以礼来教化人,追求仁和。儒家的观点影响茶文化甚是久远,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以仁和之心去奉茶。以道家思想为例,其中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大有崇尚自然和追逐本性的智慧在其中。强调饮茶者在饮茶时要抛开心中的杂念去关照事物,讲究返璞归真,真正地将生命个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通过品茶悟道生命之真谛。以佛教为例,佛教重视人类的心灵与道德共同进步,通过参禅来顿悟一些世间的道理,在品茶的时候,将世间的俗事都放在脑后,通过释放心灵以及内心的直观感受,进一步参透茶文化中的意境,去追求真和自然。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兴于唐宋,盛在明清,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茶文化以茶为依托,通过这一载体做好传播活动,是茶与文化的结合,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丰硕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时也是我们现代人不断追求精神没目标。
3 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茶文化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近些年来,我国主席习近平会见外国领导人时也频频推崇茶文化,茶文化的寓意和作用可见一斑。茶文化作为华夏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文学、教育以及绘画有着诸多联系。茶文化的流传也能够使得其他的知识得到传播,作为具体的知识载体,进一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将茶文化有效地融入当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在增长学生的见识方面,它就起到了很大的用途,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得他们成为了知识的享用者和传递者。
茶文化在绵延了5000年之后,它的功效日益明显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茶文化在养生上有着一定的作用。人们都知道,累了饮茶可以达到提神醒脑的作用,通过品茶有效地缓解压力,消除疾病,更有助于人们的精神健康,在这样的影响下,人们更容易形成平稳的心态,从而达到身心的健康发展。
我们正处于一个科技发达、且各种文化思潮盛行的社会。各式各样的观念冲击着现代文明,当大大学生接受着来自网络五花八门的信息,不出门就可以了解天下事,但是对于课堂上的知识点却难以消化,甚至存在着严重的排斥心理,这就需要引起教育者们的深思。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融入茶文化,可以更进一步地发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给予学生们更为平和的心态,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提升他们的人际写作能力。茶文化中所蕴含的道理也告诫着大学生,对待事情要冷静,为人要宽厚,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都要保持内心的本真。
4 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4.1 深化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学的统一
切实有效地让学生形成对茶文化的理解,就需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内涵,只有学生真正地接触到了这些内容,才能够使得学生有更深刻的思想认识。所以,在进行具体的思想教学时,必须为学生普及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茶道艺术》这类视频,让学生对茶文化与更深刻的认知。进一步通过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与启发,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感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渐渐向学生灌输,不是只有西方的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我们国家自身也带着很多优秀的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认同感作为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是大学生在当下必须要具备的价值观。这对于兴旺祖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4.2 丰富教学的形式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的体现,是人与人、人与社会行为约束的一种力量。道,从根本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关系中人们遵循的规范与准则,而德则是指那些符合社会需求的品德与修养。在大学校园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当下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学生思想观念越来越成熟,对周围的事物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一特质去丰富教学。只有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教学的实质内容,才会更加主动地去理解有关文化内容。茶文化是传统的、优秀的文化,也是我们当下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茶文化的内容,不仅可以有效地优化教学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发现国家传统文化的意义,对自己人生的帮助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去参观茶文化基地,更进一步地了解茶文化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在丰富自身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同时,形成更好的人文素养。实现其思想观念与茶文化的进一步结合。
4.3 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在教师正式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将茶文化与教学有关的内容有机联合起来。通过有效地融合二者,实现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完善教学与实际的结合。要想有效地升华教学效果,不仅不能与教学实际相违背,同时也不能脱离了学生的关注点。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学时,要切实有效地关注学生成长实际,与时代发展的特点有效结合。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就不能再一味地沿用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实际出发,创新教学的理念和手段,结合多媒体与微信登平台,加强对学生的茶文化渗透,实现与学生的及时沟通,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
5 结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学生确立思想的重要阶段,一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在此就开始形成。所以,在这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讲解知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思想理念。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形成全面的思想观念,明白事情的意义和真谛。教师应进一步帮助学生寻找茶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教学的形式,同时也要关注对学生思想的教化。
[1]邱勤.文化哲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位的提升路径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6,06:1-4.
[2]黄宁.试论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及路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9:110-112.
[3]潘晖君,骆文伟.闽南文化融入闽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以泉州南音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4:12-15.
[4]陈少雄,林晓燕.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实效性的路径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6,04:33-37.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功能分析与对策研究(14SKSZ10)
刘凡凡(1991-),女,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