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茶歌谣中探索儿童游戏精神

2017-02-04王敏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福建茶叶 2017年2期
关键词:茶歌歌谣儿童文学

王敏(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

从茶歌谣中探索儿童游戏精神

王敏
(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

茶歌谣是我国茶文化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喻意颇为深刻,不仅表达了茶事活动的方方面面内容,也体现了茶礼俗、茶农生活等方面的情感与故事,通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等形式特征一直流传至今,尤其不乏适合儿童吟唱的茶歌谣,比如《王婆婆在卖茶》、《三岁呀从哪来》、《会放马》等等。本文从论述茶歌谣起源与文学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茶歌谣的文学特征,进而着重分析茶歌谣中体现的儿童游戏精神,主要分析《王婆婆在卖茶》中体现儿童游戏审美心理与审美认知,进而为我国当前儿童文学的发展开拓一条新道路,也为茶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茶歌谣;《王婆婆在卖茶》;儿童游戏精神

中国是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也是最早形成茶文化、茶道精神的民族,在茶文化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美术、音乐、文学、宗教等各种文艺形式极大地拓展了茶文化内涵。其中文学形式中小说、诗歌、散文以及歌谣等无不包含着大量的茶文化知识,尤其是茶歌谣是民歌与歌谣的结合,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富有韵律节奏感,蕴藏着不同地域的民间生产、礼仪风俗、生活习惯、日常交往等民间文化,深受大人与儿童的喜爱。

根据西方理论家席勒与斯宾塞的理论,艺术起源游戏冲动,我国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比较赞同这一点,基于这一理论背景笔者尝试从茶歌谣的角度分析蕴藏的儿童游戏精神,探索茶歌谣中蕴藏的丰富地域文化与人生哲理。

1 茶歌谣

1.1 茶歌谣的来源

茶歌谣顾名思义是与茶有联系的民谣、民歌,其直接反映出古代先民在茶事活动中的直接感受。茶歌谣在我国南方产茶区流行,其主要以茶叶生产种植、烹茶饮用等为内容生发出来的茶文化现象之一,因而产生不少以茶为载体的民谣、民歌、谚语等。茶歌谣的类型丰富多彩,有山歌、采茶调、情歌,还有劳动号子、采茶戏、小调等等形式,内容也是千姿百态,有涉及采茶劳作之歌如《武夷山茶歌》、《茶山小调》、《采茶歌》;有涉及仪式丧礼歌如《祭祀茶歌》、《献茶歌》、生活歌、情歌如《请茶歌》、《炒茶歌》、《采茶调》等等。[1]此外,在福建、江西、湖北、四川等地区的地方志中记载着不少的茶歌谣。据有关学者考证,最早的茶歌谣出自西晋的孙楚的诗歌《出歌》:“姜桂茶荈出巴蜀”,“茶荈”就是指茶叶,后来的学者认为茶歌谣一是源自于诗歌,我国古时的诗歌都可以吟唱,具有一定的旋律节奏感,如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记载道:“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2]得知最早的茶歌来自于陆羽茶歌;宋朝的代熊藩在《御苑采茶歌》十首的序中写道:“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茶歌》传在人口。”这些记载都说明了茶歌谣的吟唱大都源自于文人创作的诗歌,并融入民间歌谣的形式,形成了脍炙人口的茶歌谣;二是直接由民谣成为的歌曲,民间的有识之士将民谣整理改编、谱曲成为歌曲,在民间百姓中流传,其中不乏老少皆宜的茶歌谣。如早在明清之际的杭州广为传唱的《贡茶鲫鱼歌》,这是公元1514年按照《富阳谣》改成的歌谣。三是完全是茶农们在生产劳作中创作的民歌民谣,这些歌谣有的一直流传至今,如江西《武夷山采茶歌》,起初也只是茶农们为了在枯燥劳动中寻找些乐趣的方式,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在慢慢形成了专门的“采茶歌”,以及与山歌、五更调等等成为我国南方传统民歌形式。

从论述茶歌谣起源中,我们知道茶歌谣实则是一种口头通俗的文学形式,进而可以在民间广为吟唱,使其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民间传统文化重要部分。就是这样一种通俗易懂的口头民间文学形式,真切地反映出茶农在茶事活动中的真实感受与自然情感。

1.2 茶歌谣文学特点

一是茶歌谣素养生活化,茶歌谣的内容都是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息息密切相关的,如儿童茶歌谣《放风筝》描写茶农日常生活的:“大八卦,小八卦,飞到天上走人家。月亮一杯酒,太阳一杯茶。一杯酒,一杯茶,醉醉倒到掉地下。”[3]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采茶姑娘愉快心情。像这样的茶歌谣我国很多产茶区都有,无论是生活歌谣还是情歌谣都折射茶叶在当时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具有强烈的叙事性;中国无论长的茶歌谣,还是短的茶歌谣通过明显的叙事特征,让其可以朗朗上口,使其在民间广为流传。比如牛娃诉说自己的心酸,:“旧头眼哟快落山哟,莫让我这放牛娃哟,受磨难哟,滚茶滚水我没尝哟,凉茶凉水哟是我的哟,看我这放牛娃哟,受磨不受磨罗。”按照语言内在结构安排叙事,还有如不少茶歌谣中按照“四季、十二月”等时间性构成歌谣,河南茶乡信阳的茶歌谣有一百多句,其从一月到十二月,抑或从十二月到一月的顺序展开。我国民间基本上都存在“一月一事,一节一例”的习俗,这就为以“时序”为基本框架的线性结构发展奠定的基础,也为我国文学中结构意识的发展与成熟奠定的基础。三是茶歌谣中表达了强烈情感,人们在茶歌谣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对茶叶的赞美,也表达茶农们生活的艰辛,传递着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体现了茶叶是茶农生活保障的来源等等。[4]比如教育儿童敬茶孝顺父母的有《好伢伢》“爹爹年纪大,头发白花花,我给爹爹端杯茶,爹爹笑掉牙。”下文,笔者将根据茶歌谣的文学性、情感性中探索茶歌谣蕴藏的游戏性与审美。

2 从茶歌谣中探索儿童游戏精神

儿童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领域探索的重要课题,当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儿童与生俱来对游戏有种永恒的需求已成为一种共识,儿童与游戏之间可以说有种天然的亲和关系,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这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因此,有学者给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定义为“蕴藏于文学之中,借助作品人与事之间游戏化的外在特征折射出契合儿童游戏心理、审美追求,并能够帮助儿童实现其诸多愿望的文本精神。”[5]首先可以确定文学中蕴藏的儿童游戏精神必须要符合儿童审美认识与审美追求,启发儿童进行阅读,通过富有节奏的韵律形式与简单易懂的知识,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其次,儿童文学中还必须具有某种游戏性的特征,以及儿童提供某种宣泄的机会与途径。因为儿童智力认知处于发展期,其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常常感到不理解,甚至不满足,又无法像成年人一样思考问题,比如儿童想骑马,但他又不会,此时儿童就会将任何一个简单物体比如铅笔等当作马骑来骑去并乐在其中。

本节选取一首适合于低龄儿童的歌谣来说明儿童游戏精神在茶歌谣中的实现。在四川的茶歌谣中有一首《王婆婆在卖茶》:“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的幺姑说闲话”。这几句简单的歌谣中,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征与生活化的场景,当然儿童不一定能理解,他们需要一个抽象性的物体指代歌谣中不同人称,因此,创作者为儿童设置了手指游戏,并指代不同的人称,王婆婆就是右手食指,三个观音分别为左手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三匹马分别为右手大指、中指、无名指,两个孩童就是左手食指和右手小指,幺姑就是左手小指。再通过食指的缠绕游戏的设计,首先要把双手的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指头撮在一起,并各自构成一个圈儿;其次,左右手小手指、食指分别穿入右手、左手的圈内,即左小指穿入右手圈内,右食指穿入左手圈内,左小指穿入右手圈内,左食指与右小指叠在一起。[6]儿童在做游戏的同时,便可以一起玩食指相扣的游戏,这种方式儿童易唱易学,更重要的是契合了儿童与生俱来的游戏需求,他们歌谣中叙述的事情变成了他们眼中真实的事情,他们的食指叙述了歌谣中的事情,在后花园中吃茶,后花园中有马、儿童、王婆婆、幺姑。同时,游戏能够进一步激发了儿童的创造性,在《王婆婆在卖茶》这首歌谣中,从无生命的手指头到有生命的人与马,从现实的视角明显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在处于游戏中的儿童,他们从情感上就是把手指头当成歌谣中真实的人与事。因为儿童身处于他们自己设置的情境之中,这个情境成为沟通儿童心理世界、认知世界与外部世界的途径,为他们理解自身以外的世界提供的渠道或方法。这种情境可以称之为一种想象力,或者是幻想,这种幻想成为儿童从生理需求到审美观的转化,最终促成而他理解歌谣的内容,增长知识,也使得这种民间文学与儿童游戏取得高度的统一,使成为儿童乐于传唱的经典茶歌谣之一。

儿童茶歌谣中边唱边做游戏的还有如《三岁呀从哪来》等等,当然除此之外,关于生活、茶礼仪风俗等也为儿童创造了很多优秀的茶歌谣,如反对计划生育题材的《姊妹多》、教育儿童生活常识的《会放马》等等,通过简练易懂,真实朴实的语言为儿童营造了一种游戏性,也表现出儿童活泼、纯朴的天性,进而吸引更多的儿童吟唱。可见,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最终要的衡量标准与美学特征,也是其永恒的精神,即使在极具民间地域文化特色的茶歌谣中同样如此。

3 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儿童茶歌谣的民间口头文学性质与特点,为分析其蕴藏着儿童游戏精神奠定基础;其次重点以《王婆婆在卖茶》例分析其中体现的儿童游戏精神,让儿童在自由、快乐、充满幻想的情境中学习歌谣内容。笔者分析茶歌谣中儿童游戏精神,其用意主要是为当前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开辟新的方向,我们知道我国儿童文学已进入发展的瓶颈期,如何创造文学性强的,又能吸引儿童的文学作品,从茶文化、茶歌谣中寻找素材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1]王旭烽.中国茶谣与文学[J].农业考古,2008(5):28-35.

[2]朱自振,瞪科.也谈中国古代最早的茶书[J].茶业通报,2000(1):46-48.

[3]杨勇.采茶园里觅芳踪[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6):26-27.

[4]杨慧.茶歌的艺术特点及其价值研究[J].福建茶叶,2016(6):386-387.

[5]张圣喻.儿童文学研究[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87.

[6]王金禾.论儿童游戏与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J].钦州学院学报, 2001(2):18-20.

王 敏(1971-),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儿童文学与教育。

猜你喜欢

茶歌歌谣儿童文学
董长贵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原生态茶歌的艺术价值分析
广西茶歌的艺术特征及其价值研究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