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

2017-02-04李佳捷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福建茶叶 2017年2期
关键词:词曲英译古诗

李佳捷(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刍议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

李佳捷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举世闻名,是世界文化中的奇葩。茶文化不仅受到中国人的追捧,在西方也同样有许多人关注。西方人除了以饮茶的方式去体会茶文化之外,也会通过阅读中国的文学典故进一步了解茶文化。在中国的古诗词曲中,关于茶的诗词有很多,流传至今,被翻译成英文而流传世界。关于茶的诗词翻译,是一门学问。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进行茶诗词的英语翻译略谈了几点建议。

古诗词曲;茶文化;英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广袤的土壤上,诞生的不仅仅是各民族的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肥沃的土壤,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滋润了万物,也使茶树得以茁壮成长,从遥远的年代一路走来。中国,当之无愧地成为茶叶的故乡。人们的生活因茶而精彩,茶不仅使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成为一种健康的饮品,更重要的是,因茶而作的各种流芳百世的诗篇成为十分璀璨的艺术珍品。从先秦到汉魏,从唐诗到宋词,以及不甘寂寞的元、清、明茶诗,无一不浸透着或淡或浓总相宜的茶香。这些茶诗文笔优美,辞藻精致,反映了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学艺术。

随着中国的茶叶不断走向世界,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茶文化充满了好奇。这些经典的茶叶诗篇流传至今,也被翻译成了不同的语言,流传世界。关于这些古诗词曲的英文翻译,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只靠直译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其中的韵味与内涵。所以,本文主要探讨了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的方法,仅供参考。

1 化解繁琐,译出意境

翻译是将两种语言、不同文化进行统一。作为翻译中的核心部分,词汇就是支撑句子的骨架,也是翻译的灵魂。将茶叶古诗词曲翻译成英文,最大的难度就在于如何把握译文的内容,真正翻译出有意境的译文。从汉语翻译成英语,绝不简简单单是意思的转换,而是一种语句的二次加工甚至是创作。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吃透原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并将这种理解进一步深化,扩展至合理的范围,再进行加工,翻译,方可表达出更合理、更有意境的味道,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应用于英语翻译之中,再恰当不过。简而言之,使英译部分比原文更有意境,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将“人闲桂花落”翻译成“unenjoyed”,即无人欣赏之意,这比单纯的去直译原诗文要更恰当,也更加简单,因为如果真的采取直译,那么就会形成十分复杂的英语句子,也就丧失了翻译的效果。

这种化繁为简的翻译,需要具备深厚的翻译功底以及对中国文学和茶文化的深刻了解,才能翻译得惟妙惟肖。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曹雪芹的《红楼梦》涉及到的饮茶场景众多,对于饮茶也极其讲究,代表的如妙玉请贾母、刘姥姥等一干人等喝茶,其茶具、茶水、茶品都有极其严格的讲究,令人印象十分深刻。而且,在《红楼梦》中不乏精美的茶诗。比如这一句“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急忙呼唤侍儿用新雪烹茶。从中文角度来讲,这句话的意境十分悠远。在“扫将新雪及时烹”的背后,是万花寂寞、暗香浮动的三更,有繁华,有落寞,但却难掩冰雪与梅花交相辉映的相知相惜,这种情怀并不是直译能够带来的效果。这首诗是《红楼梦》的一小部分,外语读者不能轻易“解其中味”,这就需要不断去化解原文的意思,以一种更有意境的翻译去呈现原文的效果。

有人是这样翻译的:“Happily the maid knows how to make good tea. And gathers up fresh fallen snow to brew it.”这一句翻译,看上去十分简要,但却包含着关于我国传统茶事的主要内涵。以新雪烹茶,本就是对茶水极其严格的讲究,而在中国的茶文化中,关于如何沏茶泡茶也有十分严格的说法。新雪烹茶,正是照应了妙玉用上好的雪水招待宝、黛。陈年的雪水沁人心脾,烹制出的茶也更加与众不同,上述翻译则着重体现了烹茶的火候和力度必须要到位,才能烹制出好茶。实际上,中国古人关于茶水的选择早有论断和记载,古人认为茶无水则无茶水;陆羽的《茶经》也说明山中之水好于井中之水。而新雪烹茶不仅令读者听上去心神荡漾,想必饮茶之味更是唇齿留香,正好照应了这一句“make good tea”,可谓神来之翻译。

2 忠实原文,译出味道

翻译,讲求的不仅是意境,还要译出属于诗词的味道。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简而言之,用英语翻译茶诗词,就像是写散文一样,围绕中心,译出味道,散文有多美,译文就应有多美。同时,翻译代表了一种审美,这种审美是基于原文之上的延伸,但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那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翻译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外国读者可以不在受到误导的情况下了解原文的真实内容,因此,在涉及到茶诗篇翻译时,如何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深厚的茶文化,译出不一样的味道,这是各位译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例如,清代的大才子纳兰性德,“若人生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就是出自他的手笔。不过,我们要探讨的并不是这一句的翻译。在清代,饮茶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纳兰性德有一首茶诗是这样写的:“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与其说这是一首茶诗,不如说这是纳兰性德悼念亡妻的一首诗。这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以茶寄情,道出了多少相思和哀怨。这一句是引用了李清照夫妇的“赌书泼茶”之典故,“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映射了夫妻恩爱之情。纳兰以此典故,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天人永隔,想见却不能见,这种感受实在令人悲痛沉思。这样的翻译如果采取直译的方式,实在是不足以充分表达出原作者苍凉至极而又至死不往的情感。尤其“泼茶香”,若没有十足的翻译技巧和巧思妙想,便很难获得成功的翻译。有人是这样翻译的:“spilling the sweet tea”,好一个sweet tea,尽皆彰显了作者缅怀新婚甜蜜、如胶似漆的岁月,真真“一生一世一双人”。茶本是苦涩的,但这一“甜”乃神来之笔,无限风流。

3 意象移植,清晰明了

主观与客观的区别,似乎总是在于一个过于感性,一个过于理性。应用于文学翻译之中,主观与客观的区别需要相对弱化,即通过感性的思维表达现实的内容,这就是一种关于意象的体现。意象需要借助客观加以体现,也离不开主观的思想情感。在茶诗中,意象是最常见的,也是传达意境不可或缺的载体。意象的特色在于其不可捉摸性。意象与诗歌的关系就像水与器皿的关系,水无形,却因盛放的器皿而有了形状。同样,无形而不确定的意象因诗而有了相应的界定,也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之中表达清晰的一面。

茶诗没有固定的翻译方法,但意象却可以进行移植而更加清晰。当英语中有了茶文化的意象时,茶诗翻译便可以有迹可循。在不同的诗篇中,茶文化的意象也会有相应的不同与界定,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译者以巧妙的方式进行意象移植,为外国读者传达出真实的意境。如顾况《过山农家》中有一句:“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骨天晴。”诗人顾况走过木板桥,听着泉水叮咚、潺潺的流水声和山鸡嘹亮的叫声。走过山农家,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农家人对客人的淳朴之情。不要去责怪“焙茶”的烟熏之气,只因在这明朗而美好的环境里,山农的淳朴与爽朗已经深深打动了诗人。在整首诗里,茶并不是主要的事物,但却是诗中不可或缺的意象。短短几句,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把握好这一意象,这样才能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针对“莫嗔焙茶烟暗”是这样翻译的:“‘Don't hate the cloudy smoke from the baked tea. 'the farmer said.”在翻译中,把这一句表达茶意象的诗句转换成山农的口吻,既自然,又能够使读者瞬间了解诗句表达的意义,山农爽朗的性格跃然纸上。这种翻译方式,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将意象抽丝剥离的形式,使其意思更加清晰,把单调的“焙茶”情节转化成余烟袅袅的茶香,这种意境的呈现可谓是惟妙惟肖。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关于茶诗的英语翻译,总会带着或缥缈、或洒脱的方式感觉呈现,这源于深厚的茶文化和人们丰富多彩的茶生活,以及中国文学诗歌韵味十足的特点。那些将古诗翻译得惟妙惟肖的英译,仅靠强大的翻译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在茶诗英译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到巧妙的抛砖引玉,不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不了解诗中表达的真正涵义,便无法做到有效翻译。中国的茶文化悠远而深奥,中国的词汇广博而精彩,译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掌握茶诗英译的方法,使精彩绝伦的茶诗和中国的茶文化可以完全地展现在西方读者面前。

[1]金珍珍,龙明慧.信息论视角下的《茶经》英译与茶文化传播[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2):65-69.

[2]佘艺玲,杨秋娜.闽茶文化英译的美学意蕴[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5(2):42-46.

[3]贾玮品,顾正阳.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之我见[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3-127.

[4]刘叙一.古诗词曲英译中的亡国咏怀诗文化浅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52-154.

[5]曹建辉.跨文化视阈下《红楼梦》茶文化英译策略探讨[J].琼州学院学报,2010(3):105-107.

[6]顾正阳,余双玲.古诗词曲英译中的文化——燕子意象的翻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24-127.

[7]蒋佳丽,龙明慧.接受理论视角下《茶经》英译中茶文化的遗失和变形[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4):46-48+54.

李佳捷(1983-),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文翻译。

猜你喜欢

词曲英译古诗
我们这儿
走向辉煌
摘要英译
一定好好的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