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作品中的茶意象审美内涵探析
2017-02-04权晶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内蒙古满洲里021400
权晶(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内蒙古满洲里 021400)
唐代诗歌作品中的茶意象审美内涵探析
权晶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内蒙古满洲里 021400)
唐朝处于封建社会的盛世,诗歌的发展反映了大唐文化的繁荣。唐诗的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扩散,茶文化又为唐诗提供了广泛的写作素材。可以看出在许多唐诗中都包含了茶意象。每首诗都包含了众多意象,没有意象很难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采茶、品茶等是茶诗写作过程中要细细描述的,用来寄托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茶道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我们不能把茶仅仅看作成饮品,它也是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所以,我们研究茶诗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了唐代茶道的形成、唐代诗歌作品中的茶文化以及唐诗中的茶意象与审美内涵。
唐诗;茶道;茶意象;茶文化审美
由于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的诗歌也在唐朝空前繁荣。此时,我国的种茶之风盛行,茶文化与茶道也随之发展起来。茶文化融进了唐诗,唐诗引用了茶意象,茶意象被唐诗广泛应用。唐诗与茶便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茶诗。由于茶的寓意很多,诗人通过对茶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尤其是在唐诗中采用茶作为意象的最为多见。茶诗是我们研究唐朝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因此,研究茶诗,研究唐代诗歌中茶意象的审美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1 唐代茶道的形成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茶文化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唐代由于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茶文化进一步繁荣起来,因此,茶道也慢慢形成和发展起来。在唐朝主要形成了三种茶道类型,分别是修行类茶道、茶艺类茶道和风雅类茶道。其中,修行类茶道是以释皎然、卢仝为代表的,茶艺类茶道以是陆羽为代表的,风雅类茶道是以常伯熊为代表的。
“茶道”,其实也可以说是人生之道,从古至今都有众多的文人墨客喜欢品尝佳茗,再约上三五个好友边品茶边畅谈人生实在是悠哉乐哉。把茶道和感悟人生之道相结合,可以从茶道中品味人生的道理。那么,“茶道”是什么时候开始记载的呢?我们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首先见到“茶道”这个词,僧皎然在诗中说“孰知茶道全而真,惟有丹丘得如此。”这首诗的诗人是想表达自己饮用越人赠送的剡溪茶后,非常的斗志昂扬、激情四射,就连写文章的心思也越发激烈。在形象、生动、细致的描绘了茶的颜色、味道之后,继而表达了饮茶过程中的切身感受。“三饮”便已经得道了,一般人是很难得到这个道的。就连陶渊明也不知道呢,否则他也不会写下“饮酒”这首诗来描写田园隐居生活,把感情完全寄托于山水之中,并且认为这是一种超然解脱的方式。僧皎然以为这种行为着实可笑至极。要想得道,三饮茶便可,为何陶渊明却不知道呢?谁又同我是知音呢?谁又知道饮茶之后便可得道?并且得道的道是全面的,也是真实的?哎,可惜除了传说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外,便无人知晓了。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修行类茶道,得道与饮茶密切联系在一起,饮茶之后便可得道。陶渊明寄情山水,过着隐居生活来修行,可能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这个饮茶之道;饮茶之道也可能是参禅修行之道,僧侣们苦苦修行,看破红尘、免去世间的纷纷扰扰,最终也是为了这个道;或者也可能正如赵州和尚所说的“吃茶去!”的道了。修行类茶道具有自己的特点,饮茶环境讲究没有嘈杂、清清净净的,不宜结伴饮茶,而要单独细品,慢慢体味它的清香,方能得到茶的神韵。把饮茶也作为修行参禅的一种方法。近年来,饮茶数量渐渐增多,饮茶人的感受也发生了一个质变的过程,从生理感受发展到心理感受再到心灵。修行类茶道是以释皎然,赵州禅师为代表,通常表达引退、出世的思想。风雅类茶道的特点,是把文化艺术融合进来,并且与饮茶的物质享受相结合,这样一来,饮茶活动就不仅仅是喝喝茶这么一个简单的活动,而是使饮茶活动与艺术结合起来,使饮茶活动变得高雅,富有艺术气息的一项活动。常伯熊可谓是茶道方面的研究专家,陆羽著的《茶经》有许多可取之处,常伯熊就是借鉴里边写得比较好的一部分。他自己也亲自煎茶、品茶,从而使煎茶活动变得更富有艺术情趣,成为一项高雅的活动,让我们从煎茶活动中感受到美。除了常伯雄,李季卿也是风雅类的代表,注重饮茶的物质文化享受。
茶艺类茶道的特点:研究关于影响茶汤的口感与品质的因素,使茶汤品质发挥的淋漓尽致,以此体现人文精神。中国茶艺表现出的是一种文化。茶艺不仅包括选茗、择水而且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也是影响茶艺的重要内容。中国茶的艺术,在唐朝开始萌芽,在宋开始发展,在明代开始改革,在清朝达到极盛时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茶艺类茶道流派以陆羽为代表,以茶艺反映出人文素养,体现出人对世间万物的理解以及表达出了诗中蕴含着哲理。
2 唐代诗歌作品中的茶文化
在唐朝由于政治的清明稳定、经济的繁荣发展、文化的丰富多彩,可以说繁荣昌盛,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好的环境。这个时期茶文化也到了空前发展时期。至此为茶文化与唐诗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机会。在唐诗当中无论是五言诗还是唱和诗、联句诗都包含茶文化的有关内容。
2.1 五言诗
我们读过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著名的颂茶的诗句。杜甫在这首诗中歌颂了饮茶。并且因此事茶才被称作“cha”,后来茶被传向世界各地,也被音译成char。至此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了传播。茶文化也成为中国具有特色的文化。关于茶的五言诗还很多,比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又如“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2.2 唱和诗
在唐朝我国的诗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有许多著名诗人写下了咏茶诗篇,其中皮日休和陆龟蒙所撰写的唱和诗更具有特色,与一般的咏茶诗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咏茶的唱和诗为数并不多,虽不多但都是精品。皮日休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曾经在唐朝任职翰林学士,是我国湖北襄阳人。陆龟蒙同皮日休是朋友,同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是我国江苏吴县人。因为皮日休与陆龟蒙是朋友而且志同道合,对茶道都有一些研究,因此两人经常一起品茶做事,两人被后人并称为“皮陆”,以表达对两人友谊的尊重。由于二人对煎茶、品茶都有研究,因此两人作了不少关于咏茶的诗。最著名的诗是几首唱和诗,有《茶人》、《茶坞》、《茶笋》等,他们的诗句对茶的历史、饮茶风情、茶道艺术等都有所涉猎,从茶叶的种植、茶具的使用等都记录十分详细,他们的唱和诗可以看成一部十分珍贵的史料内容。
2.3 联句诗
唐朝诗作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样的,其中联句诗也是一种著名的作诗手段,由多个人共同作诗,诗句前后连贯通顺表达共同的意思。在唐代众多的诗歌中有不少咏茶诗篇。其中著名的一首联句诗是由颜真卿等六个人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席”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在诗中提到了月夜下喝茶,所以还用上了“月桂”这个词。虽然咏茶的诗歌不少,但用联句来咏茶,还是很少见的。所以此诗对研究中国茶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唐诗中的茶意象与审美内涵
茶喻文雅,悠然,淡泊,清高。例如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诗中描写了茶的生长环境、茶的香型以及茶的功效。从作者对茶细致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茶了解甚多,对茶的寓意了解愈深,对茶的感悟也极高。刘禹锡除了写这首诗歌之外,还写了《尝茶》,描写了在暮春时节的清晨,那时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在山寺后的绿茶丛中采摘形如鹰嘴的嫩芽,让人感受到的是幻术般的的芬芳。作者在得到朋友老郎的茶叶后,欣喜万分,于夜间煎茶饮茶,表达了作者的愉悦心情。以茶来表达高雅之情的诗歌除了《尝茶》还有唐代诗人颜真卿等五人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表达了诗人不慕名利、与朋友畅谈饮茶的闲适心情。
茶通常代表的是圣洁之物,也被看作是有灵性的事物,比如唐代诗人韦应物写的《喜园中茶生》中有“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馀,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这些诗句中“此物信灵味”可以看出茶具有灵性。茶意象通常被诗人运用,不只是表达茶本身的寓意,也有诗人借此来控告统治者的残酷。虽然茶农种茶很辛苦,但统治者却不知珍惜茶农的劳动成果,反而剥削压榨老百姓,贡茶常用来比喻统治阶级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剥削压榨,比如唐代诗人袁高写的《茶山诗》中“禹贡通远俗,所图在安人。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亦有奸佞者,因兹欲求伸。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出作者痛恨统治者对广大茶农的压榨与剥削。奸佞官吏残酷无情,而老百姓被官员压榨剥削却无处伸冤。茶还比喻“生气”“义气”“正气”等。也有诗人将茶比喻“佳人”以茶祝寿等等。结语
唐代的茶文化丰富多样,是唐代诗歌的重要写作来源。茶文化丰富了唐诗的内容,增加了唐诗的意蕴。而唐诗则为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载体,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渠道。唐诗与茶文化的结合造就了茶诗,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品茶可能就是简单的喝茶,而对于古代的诗人而言,茶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超脱、不与世同流合污的精神。从品茶中思考生活、感悟人生。我们相信即便在现代社会,茶文化也将得到进一步的传承,茶诗将会被更加重视。
[1]黄平.茶文化在唐诗宋词文学中的表现[J].福建茶叶,2016(11):329-330.
[2]童鑫,张盛.唐诗与茶文化[J].茶叶通讯,2000(2):46-48.
[3]许智银.唐诗与茶述论[J].农业考古,2014(5):133-138.
[4]彭景元.从唐诗中试探唐代茶文化[J].古今农业,2006(4):101-107.
[5]何晓芳,沈志忠.从唐诗看唐代茶道[J].蚕桑茶叶通讯,2010(6):34-36.
权 晶(1981-),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