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舞蹈的形态分析
2017-02-04吴丹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学工处江苏南京211100
吴丹(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学工处,江苏南京 211100)
采茶戏舞蹈的形态分析
吴丹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学工处,江苏南京 211100)
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我国的江西南部地区,长久以来,在这一区域一直流行着极具民俗风情的采茶戏,这一民俗舞蹈从一个侧面将客家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能够从舞蹈形态展现出地域人民的生活百态,而且能够反映出客家文化的内涵及意义。现在采茶戏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旧感染着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随着社会审美价值的不断变化,研究采茶戏的舞蹈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采茶戏;舞蹈形态;分析
作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融和了赣南区域的多种民俗文化。采茶戏最早发现于九龙山茶区,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处处渗透着客家人与众不同的精神取向。早期的采茶舞其实是农间妇女采茶时的动作体态,后随着时间的演变,开始增添了多样的表现形式,才成为了后来的采茶戏。采茶戏主要是以闹剧、喜剧为主,内容比较轻松,贴近生活,富有劳动气息,舞蹈形态生动丰富。
1 采茶戏舞蹈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采茶舞蹈,包括贵州、广西、广东、云南、浙江、福建、江西等区域。由于各个地区的区域特征、地理属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使得采茶舞蹈的表现形式、内容特征、内涵意义都有着较大的差异。采茶舞蹈从一定角度上来说刻画了劳作人民的殷勤劳动,从日常劳作作为出发点,结合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来编制不同的舞蹈体态,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连贯的舞蹈戏,给人们带来更加新奇而轻松的表演,分享乐趣。看客可以通过观察和欣赏不同的采茶舞蹈所展现出来的各种舞蹈体态特征,去感受到不同的地域风俗人情,这也是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承的一种方式。采茶戏舞蹈相比大众舞蹈来说,它的特点是融汇了山区人们的质朴和勤劳,展现了厚朴的民风,积累了年年月月劳作人民的生活百态,传达出了区域人民幽默习作的性格,平淡中不失风趣。在赣南采茶戏的传统戏单中,融入了这种民俗舞蹈的精华,不仅表演内容上诙谐有趣,让人轻松愉悦,并且载歌载舞,添入了各种真实的民间文化,十分具有生活气息。在众多采茶戏中,并不常见正剧和悲剧,大多数表演内容都比较偏于喜剧,大多数以工匠、劳动人士为主人公,并富有较多的爱情戏。采茶戏舞蹈的基本特征可以简单概括为“三奇”、“三绝”。所谓的“三奇”即是指从三个方面产生的“奇”,第一个方面是整个舞蹈表演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劳作人民的情感生活,并没有与其他种类的舞蹈相似选择以高雅人士、宫廷戏为主。第二个方面表现在大部分舞蹈过程都是在进行动物模仿,可谓别致。第三个方面是采茶戏作为地域民俗文化,表演形式中将舞蹈与音乐进行结合,成为一种地方性的歌舞剧。而所谓的“三绝”就是指扇子花、单袖筒和矮子步。由此可见,采茶舞蹈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地域性特点和区域民风有着密切的联系。
2 采茶舞蹈的动态特征
赣南采茶舞蹈由来已久,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融汇了更多的精华于其中,不仅将传统的艺术文化进行延续,积淀了数代劳作、艺术人民的心血,反复进行推敲揣摩、加工雕琢,特别是在表演服装、动作体态表现上有了更大的突破,使其更加赏心悦目,同时还丰富了审美艺术。在整个戏舞的表现过程中,舞蹈成为了其中的关键部分,所有的表演都需要由其来完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舞蹈在整个表演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是一个相对较为独立的审美部分。在采茶舞蹈中,扇子花、单袖筒和矮子步就是常说到的“三绝”。扇子花的形态各异,有着各种不同的花式舞扇,而单筒袖独特且别致,矮子步则是通过丑类的展现来呈现出不一样的美感。这三种内容共同组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态特征,并在不断地演绎和丰富中,成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世人们充分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客家文化和精神,让更多的人开始学习、感受客家文化。
在赣南地区,大多居民都生活在大山之中,这种位置环境严峻。恰恰是这样的环境为采茶舞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整个表现过程中,用于进行动态展现的特征部位就是膝部和腕部,只有通过这两个部分的表现才能使得动态上更有张力。大部分的表演者在长期的训练中都是主要去训练自己在腕和膝上面的表现能力,在整个进阶的过程中,通过将这些部分的动作进行组合式练习,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能够更快地帮助表演者提升实际表现能力。现在,所有的采茶戏表演,其中各种舞蹈表演都是反复进行加工演变而来的,甚至加入了许多即兴表演,还有夸张表现来丰富演绎内容,使得越来越多的表演趣味性十足,一改传统舞蹈的面貌,动感极强,且变化形式多端,令人目不暇接。
在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风格的表演特征就是演员的模拟动作。戏中,表演者主要以模仿动物动作为主,不仅能够生动形象地模拟出龙、虎、狼、猴等动物特点,还能够模仿出蜻蜓点水、蝴蝶蹁跹、猫狗嬉闹的画面,除此之外,还有诸如猴子洗面、蜜蜂采蜜、乌龟伸头、神龙虎跃、鱼儿跳水等动作画面,丰富多彩。在采茶戏中许多丑角表演基本都是以这种动物模仿为主,不仅能够将丑角的神态动作和人物特点完完全全地显露出来,同时还能够以丑见美,大大地提升了采茶戏的观赏性。
3 “三绝”的形态及其成因
3.1 矮子步
在采茶戏中,“三绝”之一的矮子步就是指的一种形体上的动作表现,向前蹲下,将重心放在脚尖上,然后慢慢地往前踱步。这个屈膝半蹲的动作,从背部到臀部再到膝盖处,成为传统汉族舞蹈的标志性动作和特征,这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以丑见美的体态。这种体态的形成是来自于山区的客家人民,他们常年居住在严峻的山区,所有的习作劳动都在山间进行。依山傍水的生活里,这里的居民垦荒种茶,来往山间挑水,矮子步正是将劳作人民干活时的形体动作进行表演式再现。从一定角度上来说,这种表演动作是取自于日常生活,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改变和调整,使其更有审美价值。在基本的采茶表演技巧中进行矮子步学习时,需要首先掌握几种基本的舞步,分别是矮桩、中桩和高桩。在练习过程中,需要保持半蹲的状态,挺直躯干,头部端正。在这个动作练习中主要强调身体的协调,需要各个部位连贯起来进行自然摆动,还要讲究八字韵、前后韵、上下韵。实际情况下,通常女性的身高要低于男性,然后在采茶戏中却是与实际恰恰相反,大多男矮女高,这也反映出了客家人民的生活百态。在收获的季节里,劳作的妇女带上自己的茶蓝去采摘,因为茶树都比较矮小,并为了更加方便倒入茶篓,在实际的劳作过程中需要弯曲自己的身体,不能直身采摘。长此以往,人们开始习惯这种体态,将其融入到采茶舞中,不断进行调整后而最终形成了矮子步。这种步伐体态,看似夸张,不失幽默,十分富有张性。在采茶戏中,这一体态动作是每一个男性表演者需要掌握的基础内容,不仅需要掌握动作的韵律,还要结合自己的唱腔做到气息深沉、张弛有度。
3.2 单袖筒
单水袖动作种类繁复,包括抓袖、拜年袖、绕肩袖、遮阳袖、花篮袖、缠腰高抛袖、穿针引线袖等,在采茶戏中讲究如同狗尾摇动来舞袖,呈现出行云流水的视觉效果。这一绝的产生和形成也是与客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客家人以往在劳作过程中,常常会在自己的腰上挂上一条腰带,或是搭一块布在腰间,不论在做什么劳动的时候,可以用腰带或是布来擦汗,也可以用来揩手等,用处繁多。在客家人的生活中,腰间的布成为了出行必须带在身上的重要物品。久而久之,这个必需品逐渐被引申到了采茶戏的手语动作中,单袖筒就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表演技艺,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在采茶戏中男丑角都需要穿着带有单袖筒的服装。据传,在古代生活中茶农都有类似单袖筒的长袖,往往左边的袖子略长一节,右手袖子长度适中以方便采摘,而左袖略长是为了在采摘的过程中方便茶夫擦拭自己流下的汗水。随着年月的流转,人们将其应用到了采茶舞中,并在实际表演中来通过单筒袖的动作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比如说在表演过程中为了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常常用到拂袖的动作,为了表现羞怯的样子,常常用到扬袖的动作,为了表现别离的心情,会用到挥袖这一动作。所以说每一种动作都有其特有的语言,灵活多变,也容易让人理解。比如说在采茶戏《目肖妹子》中,有一个比较经典的动作,就是一只手的扇子与另一边的单袖筒呈花相对称,并配有诙谐的矮子步。正是单袖筒的点缀,使得这一舞姿体态俏如花色,独具风韵。
3.3 扇子花
在采茶戏中盛传着一句话:菜茶没扇子,等于吃饭没筷子。这句话也直接反映出了扇子在整个采茶戏中的重要性。据传,古时候茶农在烹茶时,需要一边摘菜一边扇风,通过扇子给茶降温,保留茶叶的香味。例如在采茶戏《小摘茶》中就对这一场景进行了演绎,扇子就成为了该表演中十分重要的道具之一。利用这一道具,表演者可以展现出各种各样生动形象的动作,手舞似流水,与整个表演过程融为一体。表演者首先要以矮子步作为基准,然后结合水袖的舞动,将扇子放在某一部位跳跃行走。在采茶戏中,任一角色都需要手持彩扇,彩扇的作用十分之多,不仅能够用来作为生活工具,同时还可以借助它来达到渲染情感的目的。扇子花主要分为双扇花和单扇花两种,前者多为女性表演者使用,而后者没有什么限制。通过扇子的摆动而形成的动作类别将近三十多种,包括吊扇、削扇、抛扇、绞扇、转扇、风车扇等等,种类多样,异彩纷呈。
4 结语
综上所述,采茶戏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旧贯穿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随着社会审美价值的不断变化,分析研究采茶戏的舞蹈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融汇了赣南区域的民俗文化,积淀了年年月月劳作人民的生活百态,不仅表演内容诙谐有趣,让人轻松愉悦,并且载歌载舞,十分具有生活气息,同时也极具观赏价值。本文通过分析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特色,发掘出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将民俗艺术带入到更多人的视野之中,不仅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和感受客家文化,同时也是对民俗文化的优良传承。除此之外,为舞蹈艺术锦上添花。
[1]黄文华,刘建君.谈赣南采茶舞中的表演技巧“单袖筒”[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95-97.
[2]黄莺.论赣南采茶舞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征[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27):243.
[3]常俊勇.赣南采茶舞“丑中见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J].黑河学刊,2015(5):30-32.
[4]李雪玲.民间“丑”的意趣和乡土“美”的升华——从赣南采茶舞的化丑为美说起[J].民族艺术研究,2015(3):73-80.
[5]刘静.论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点[J].大众文艺,2014(9):163-164.
吴 丹(1983-),女,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形体舞蹈形体礼仪。